青岛雕塑馆开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雕塑邀请展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17-09-18 10:09

在日前启幕的2017“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雕塑邀请展上,意大利艺术家贝蒂诺·弗兰契尼的作品《椅子》成为拍照与交谈的胜地,近50位到场的各国艺术家和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一道,在看得见大海白浪涌动的青岛雕塑馆,体验并分享同坐一件形似海浪的艺术品的感受,这更像是对展览举办的意义与价值所作的一个隐喻。

此次展览共有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2个国家的58位艺术家参展,其中涵盖了保加利亚、土耳其、俄罗斯、巴基斯坦、立陶宛、奥地利等国的32位优秀创作者,他们是从148名候选雕塑家中精选出来的。当这些来自不同国度的志同道合者在青岛面朝大海,分享自己的作品故事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发现,文化的差异并未导致隔阂,艺术让他们彼此之间并不陌生。

传递情感与文化互通的“丝路精神”

克里斯蒂娜·约希伏娃来自保加利亚,她的小件架上作品被摆放在临窗的位置,与落地窗外的大海以及透射进来的强光辉映,这样的陈列方式令她十分满意。纯白质地的参展作品以一个花体的X造型承载了诸多同样纯白色的蛋型凸起,显得十分抽象。而作品的名称则直接契合了此次展览的主题——“丝路精神”。

“精神是虚幻的无实体的存在,所以我选择了白色来表现,这是一种非物质的抽象表达,体现一种源于丝路的跨境文化、贸易交流,精神层面的能量转换;当然也融入了我沿丝路从保加利亚来到中国,这一过程中个人的精神感受。”

来自中国的雕塑家殷小烽也试图通过参展作品《互动》,来表达一种基于情感和文化互通的“丝路精神”。“我认为这次展览不仅是艺术本身的互动,更是一种国与国之间文化的互动传递,艺术家对美的诉求、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挖掘和表现,都通过作品加以呈现,在今天我们大力提倡‘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之际,以雕塑艺术为载体,不同国度的文化更应该互动起来,这也是我带来的这件名为《互动》的作品真正的内涵。”

作为此次大展的学术总主持,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吴为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同样表达了“跨越文化壁垒、创造文化交流机遇”的丝路文化精神诉求。他说:“在这次展出的作品中,我们能够聆听到关于雕塑艺术在创作材料、手法上的各自表达,在雕塑语言、审美选择上的彼此交流,还能看到他们是如何从各自的文化、身份、审美角度展现雕塑艺术的当代精神的。这次展览将为我们带来有关雕塑创作、文明互鉴、国际交流的新模式与新启发。”

中外雕塑家惺惺相惜“相看两不厌”

本次雕塑邀请展期间,弗兰契尼在他的“椅子”前盛情待客,邀请每一位参观者试坐他的作品。这件透着金属光泽的艺术创作,无论椅背还是扶手,都呈现出卷曲的流动感。来自意大利艺术之都佛罗伦萨的弗兰契尼望向窗外,手指海边飘动的旗帆,“这把椅子的形状就是风的轨迹,它同时为所有的参观者提供休息和放松。”展览中,不谋而合地,还有另外一把别致的“椅子”,来自中国艺术家张永见,中国传统中的椅与假山的意象在此重叠,呈现与弗兰契尼的“现代风”完全不同的文化样貌。

从弗兰契尼位于展厅中央的椅子上,能够环视几乎所有的参展作品,的确是一个绝佳的休闲观赏视角。履历中,弗兰契尼是国际室外雕塑项目协会的主席,环境艺术作品在他的创作中占了很大比例,而这把“风之椅”,或许就是这条雕塑“丝路”上的精妙驿站吧。坐在自己的“椅子”上的弗兰契尼也在展厅中找到了他所喜爱的作品,来自吴为山的《问道》。尽管来自不同国度,弗兰契尼却自有对这件中国作品的理解:“在我看来,这是两个人或者说是两种元素的交互,二者之间充满了‘太极阴阳’的能量互递。”

艺术无国界。在此次展览中,这句俗语得到最充分的展现。来自土耳其的艺术家亚尔德姆哲的雕塑《神秘的根源》,用钢条和螺栓制造了一个可以透过对面观赏者身影的“太阳”,所有途经它的人们都受到这束神秘光源的普照与洗礼。他指着不远处来自杭州的中国艺术家张新宇的作品《潮起》告诉记者,那件作品让他找到了某种共鸣,在与张新宇简单的交流后,他发现两人的创作的确是异曲同工。

在张新宇的作品中,圆更像是月亮的意象,同样也能从特别设计的条隙中看到对面观赏者的身影,而那些条隙则巧妙设计成好似云朵的意象,远观更具中国文化传统之美。他同样笑着告诉记者,这件作品与土耳其的亚尔德姆哲的确是殊途同归,两人的惺惺相惜之感溢于言表。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