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时尚:中秋节青岛兴起新民俗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17-10-06 09:28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所遵循的民间习俗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嬗变。天后宫里的灯谜、大戏,博物馆里的冰皮月饼DIY和古代册页制作,图书馆尼山书院里的月亮剪纸课和扎染课,青岛书房和太平湾现代艺术展览馆两处百年建筑庭院的创意市集……今年青岛人的中秋节,传统与时尚相融合的新民俗逐渐显现,在其乐融融、花好月圆的团圆基调中,中秋民俗文化的外延不断扩展,传递爆发出更加新鲜热烈的时尚气息。

从10月1日到4日,与国庆重合的中秋节节日气氛更显浓郁。在天后宫,500年历史的老戏台再度欢唱起来,柳腔与茂腔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的旗袍走秀轮番登场,泥人、糖画等民间手工艺的制作体验活动也吸引了日均数以千计的市民游客纷至沓来。而灯谜几乎已成为传统节日里的“标配”,79岁的陈智佩老人已在天后宫参与灯谜制作18年,他告诉记者,自隋唐起,每年的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都有挂灯谜的习俗,延续至今。不过这灯谜一定要常作常新,与时俱进才有吸引力。昨日中秋当天,是猜谜的人最密集的一天,陈老的一条灯谜让举家出游的人们都开心不已——谜面是:举头望明月,打一艺人名;谜底是:高圆圆。

宋词有云:莫思身外,且半樽前,原花长好,人长健,月长圆。中秋俨然已成为文明给予我们的最美好的精神慰藉。正是基于这一传统喻义,青岛人将中秋过出了更具创新的新意。

光是参观和了解博物馆册页展里倪元璐、高凤翰、金农、张士保等明清名家的花鸟、山水、人物题材小品佳作还不够,中秋前夕,许多青岛人举家去了博物馆,跟着专业老师学习制作古人收纳作品的册页,不论是“经折式”还是“蝴蝶式”,除了体验古代传统工艺的乐趣,素雅古朴的“老学究风”还适合用来涂鸦、贴照片、记手账……;

光是吃月饼和赏月还不够,将月饼和月亮这些中秋元素用剪刀和红纸重新加以诠释,这是市图书馆的尼山书院在中秋前夕推出传统剪纸课的初衷,那天孩子们手中的红纸都呈现出了传统的圆形,并开出了许多装饰性的创意的花朵。

两场创意市集中秋前后上演,则赋予了这一传统佳节更为圆满的时代气息。

在湛山三路2号的百年老庭院里,昨天许多青岛人赶去进行了最后的扫货,“不是市集”打造了一场专属假期的复古创意市集,同时也诠释了一群年轻的青岛人崭新的节日生活态度。

百年建筑青岛书房前的安娜市集是一场规模更大的志同道合者的聚会,“摆摊的”与“赶集的”会不约而同的告诉你,在这里交流的不仅是物品本身,还有有趣的灵魂和观念的相遇。而这也将成为青岛人所构筑的中秋新民俗中最青春和闪亮的部分。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