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处文化场馆馨香润民心 市北多元文化服务更贴心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18-01-04 09:20
   近年来,市北区深入推进文化场馆建设,建成国家一级图书馆两座、国家一级文化馆两座,22座博物馆、文史馆相映生辉;深化“总分馆制”,在街道、社区建设文化馆分馆19处、图书馆分馆49处,把文化服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同时,进一步明确文化设施服务标准、文化馆文化活动数量、图书馆藏书量、群众文化辅导员年均辅导时间、街道文化站开放时间、社区文化中心活动数量等硬性指标,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贴近群众,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全民。
 
   硬件设施“升”起来——
 
   加大投入完善群众文化场馆建设
 
   从2017年12月初至今,辽源路街道文化站长周玲一直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月初,街道文化站从老小区搬到“新家”——永吉路38号香缇树小区综合楼三楼。新文化站有1000多平方米,分设图书室、书画室、儒学讲堂等。
 
   “前几年每到文化培训报名的时候我就犯愁,想学舞蹈的居民爆满,老文化站地方不大,只能协商共建单位,租用场地。”周玲说,“这个新场馆光舞蹈室就有200多平方米,两个文化队伍同时在这儿排练都没问题。”
 
   街道文化站“升级”后,辽源路街道还将佳木斯路社区文化中心、辽阳西路社区文化中心、错埠岭社区文化中心一并进行改造,为5处社区文化广场增设文化专用宣传栏,配备照明用灯和用电,居民跳广场舞更加方便了。
 
   “文化场馆设施是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载体。”市北区文新局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市北区一直在努力突破老城区人口多、地方少的禁锢,硬件设施不断提升。
 
   据了解,市北区从2012年以来,连续5年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区办实事项目和区财力投资项目,对文化一馆、文化二馆进行改造,新建市北弘文展厅、市北剧场,为市民提供书画公益展、曲艺表演、流行音乐会、儿童剧、成人话剧、公益讲座等种类繁多的文化惠民活动。2016年,该区又将图书一馆馆舍升级改造项目列入区财力投资计划,并建设24小时“永不闭馆”自助图书馆,市民可随时自助进行图书借、还、续借、查询等操作,满足辖区内爱好读书居民的全时段需求。几年来,该区先后投入近亿元对全区各街道文化站和社区文化中心进行升级改造,统一配置了电脑、乐器、图书等设施,逐步形成“十五分钟文化圈”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区共有街道文化站19个、社区文化中心135个。其中区级文化馆、图书馆均为国家一级馆。
 
   为提高配置设施的使用效率,市北区加大保障基层公共电子阅览室专网专用力度。2015年,为全区基层公共电子阅览室安装监控设施、管理软件;2016年,投资建设135处互联社区广场和4处互联商业街区广场,实现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
 
   基层分馆“多”起来——
 
   19个文化分馆、49处图书分馆延伸服务触角
 
   从2016年开始,市北区在全区19个街道办事处文化站启动了文化馆“总分馆制”试点工作,通过“百姓课堂”公益文化培训、基层文艺队伍辅导提升、社区曲艺剧场等活动,将公共文化服务送至“最后一公里”。
 
   市北区文新局负责人介绍,文化馆“总分馆制”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有效途径。街道文化馆分馆设立后,一方面,区里文化资源可以配送到基层,实现了文化资源利用最大化,盘活了街道和社区闲散的文化活动场地;另一方面,打包式的政府购买服务有利于减轻各基层单位的文化支出成本。
 
   “总分馆制”建立之后,总馆和分馆还将在人员互通、资源共享、服务联动方面进行互动,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升级版”的公共文化服务。2017年,总馆为分馆提供声乐表演、朗诵、剪纸、舞蹈、茶艺、葫芦丝等项目的培训配送。以后结合区办实事项目,各街道分馆及社区服务点还可以根据社区居民意见进行申报,由总馆对接相关培训机构进行服务配送。
 
   据了解,市北区的两个图书馆在文化馆之前已先行一步“总分馆制”试水,建成38处社区图书分馆和14处社会图书分馆。“市、区、街(社区)”三级图书馆网络现已实现互联互通,通借通还。2017年,市北区在“向阳红06”科考船、邮轮母港、热电集团、青岛温馨巴士、中联广场、浮山后消防中队、福山老年公寓、机关、部队等处建设了14处图书分馆,每个流动图书分馆最低设立流动图书500册,最多达到近5000册,全年更换流动图书12000册。
 
   书是“平面的世界”,博物馆是“立体的世界”。从2016年开始,市北区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着力建设一战遗址博物馆、贝林自然博物馆、崇汉轩汉画像艺术博物馆、海尔文化展示中心等一批特色博物馆和展示项目,积极探索打造以馆陶路为主,以交通博物馆、游轮母港为基础的博物馆街区。目前,市北区除了22座博物馆、民俗馆、社区文史馆之外,还挖掘辖区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引导建设了小村庄文史馆、河西文史馆和“靓丽宝应”文化长廊等一批特色历史文化展示区域,生动地反映了城市发展传承与变迁。
 
   文化品牌“亮”起来——
 
   “百千万”惠民实事对口配送“文化餐”
 
    家住水清沟街道九江社区的陈大姐和家住南丰社区的李大姐是同一个单位退休的老同事,别人是“串门”,她俩却是“串社区”。“我们街道各个社区的文化活动都很多,哪里有什么有趣的活动,我们就约着一起来。”陈大姐说起自己社区的文化品牌朗朗上口,“文化九江,欢乐大家”。“我们的是‘南丰情·一家亲’。”李大姐也不甘落后。“一街一社一特色”正是水清沟街道今年的文化工作重点。
 
   街道文化站站长王玲说:“我们街道的居民对民俗有浓厚的兴趣,像‘花样大馒头’比赛,不但是在全区举办最早的,也是街道的一个传统赛事。因此,我们就以民俗为主线,在9个社区创建了各具特色的9个文化品牌,使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据悉,街道的特色民俗活动还曾经被中央电台报道过。
 
   “有了丰富的文化设施,如何让居民享受实惠、共享文化大餐,这一点需做足功课。”该区文新局负责人表示。
 
   为此,该区精准化实现文化供求对接。“水清沟街道定期召开居民座谈会,让居民们来提需求,借力区里‘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即135个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都设立了公益文化讲堂,政府通过购买服务聘请千名老师,举办1万节公益课,实现‘你点餐、我配菜’。这些针对居民文化需求的课程,以及各社区将举办的活动,通过社区例会、宣传栏张贴、微信、微博等渠道,提前一季度向居民公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街道、社区的文化活动中。”王玲说。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