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与市民诉求“同频共舞”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18-01-26 08:48
   曾经,青岛作为品牌城市,更多的是被赋予了经济意义。近几年,随着青岛众多惠民文化品牌的迅速崛起,这种印象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被誉为“永不落幕的城市嘉年华”的“五王”大赛,将舞台交予群众,衍生出有着“青岛文化轻骑兵”称号的“五王”艺术团,让浓郁的艺术氛围融入到这座城市的血脉中;2017青岛市民文化艺术节在3个月的时间中推出五大板块、25项活动,点燃了全城文化热情;“三看一共享”文化惠民推进行动,通过惠民补贴,以及六大板块重点文化活动内容的引领,培育市民消费习惯、更新消费理念、引爆消费热点;而“十五分钟文化圈”“领读一百天,改变人生路”等创新文化惠民品牌,更将城市文化能量一次次放大,不断延伸着青岛独特的文化内涵……
 
   不管青岛文化惠民模式如何嬗变,有一条主线却始终清晰分明:那就是以市民不断增长且日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为基准,通过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品牌设计、文化产业配套、传统文化传承,来重塑青岛的文化基因。
 
   对青岛这座城来说,文化惠民活动是窗口,是纽带,是“青岛故事”向外输出的宽口,是与世界对话的麦克风。
 
   “五王”大赛:为幸福生活不断加码
 
   不久前,青岛评出了50个最能代表青岛的城市文化符号,“五王”大赛作为唯一一项文化惠民活动入选其中,可见其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很多人提起这项活动,都会用“永不落幕的城市嘉年华”来形容它。
 
   自2014年首届市民“五王”才艺大赛伊始,这项文化盛会就定下了一个鲜明的主旋律——将舞台交给群众,把选择权还给市民,将幸福感赋予百姓。从2015年至2017年,三届“五王”大赛虽初心不改,但每年都有崭新的主题、模式、内容,从而让市民始终保持着新鲜感与兴奋感。回望来时路,我们能够看到一条清晰的演进线索。
 
   青岛市文广新局曾做过调研分析,一些惠民文化活动之所以群众参与度不高,主要原因是“政府做菜百姓吃”的传统模式已无法适应人民日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由此,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主办的市民“五王”才艺大赛应运而生,当年就吸引了4万多名选手报名参与,但与之后的发展相比,这只能说“好戏还在后面”。
 
   当选2015年“东亚文化之都”,使青岛的文化建设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也使得市民的文化荣誉感空前高涨。而2015年东亚文化之都“五王”大赛也在“百姓点菜政府做”的基础上再度创新——政府起火搭灶,让百姓自己“秀菜”,最终收获了6万多名选手报名参与、20多万人现场观看、相关视频近600万网友点击观看的骄人成绩。而众多青岛市民作为志愿者参与到这场宏大的文化盛宴中来,以他们高度的文化自觉性向亚洲乃至世界展示着青岛独有的城市精神。
 
   一项文化惠民品牌活动,办的越是成功,市民对其的期许就越高。新的时代里,要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2017“五王”大赛的关键词定在了“梦想”二字上。“追梦、圆梦、成王”,文化梦想的光芒照在了每一位参与者的脸上。上到耄耋老人,下到喜爱流行文化的青年、课余学习艺术的小学生,每一位市民都能从“五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梦想角色;从田间地头、市井巷陌到各区市剧场,每一个角落都有群众追求艺术梦想的汗水与笑颜。
 
   全市10个区市、15万人次报名,100多万人次参与,3000多个节目在同一个平台上绽放,300多万人通过线上观看大赛直播……当2017“五王”大赛最终落幕时,留下的是一串串闪亮的数字。
 
   青岛深厚的群众文化底蕴,借由“五王”大赛被发现、被展示、被拥抱,这个“永不落幕的城市嘉年华”已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市民文化艺术节:一个文化平台搅热一座城
 
   “用文化凝聚城市力量,用艺术点亮百姓梦想”。这是2017青岛市民文化艺术节展现出的宏伟文化惠民版图,在3个月的时间里,2017青岛市民文化艺术节五大板块、25项活动渐次而出,这座城市的文化活动参与热情被全面点燃。
 
   这次百万市民参与的文化盛典可谓“金点子大本营”,创意无限——
 
   比如“创意青岛”板块中的“寻找50个青岛文化元素”征集评选活动,其通过青岛市民与专家投票选出50个“最青岛”文化符号,彰显最具青岛地域文化特色的精神气质。
 
   在该项活动评选过程中,青报网专题页点击量超过20万人次,共收到网友的留言3636条,其中包括1000余张图片;青岛日报微信及微博的阅读量近65万人次,转发评论共计7000余条;另外,通过智慧青岛APP及其微信公众号进行的网络投票,共计获得投票次数70多万人次,累计访问量128万人次。
 
   作为2017市民文化艺术节另一项文化创新,青岛市“十大文化工匠”评选更是令人耳目一新。该项评选共收到参赛作品近500件,其中诸多精品力作,显示了青岛传统手工艺界藏龙卧虎的文化底蕴和中西交融的文化魅力。在这个平台上,众多青岛文化匠人纷纷“献宝”:青岛市手工艺协会的艺术家们联袂报送了一系列走在国际国内前沿的艺术作品;有基层的手工艺者送来了饱含着传统审美和泥土芬芳的作品;更有通过报纸、网络等渠道关注到活动的市民珍而重之地送来了他们的心血之作。
 
   为擦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电影之都”这张城市文化新名片,2017青岛市民文化艺术节还特别设置了“光影青岛”板块,其中的 “我爱电影之我陪爸妈看电影”征文活动自去年11月启动以来,目前共收到社会各界的投稿3000余篇,其中由青岛日报全媒介平台刊发的多篇文章成为了微信朋友圈的爆款。
 
   在此期间,市民们用饱蘸深情的笔触写下了与父母一起看电影的点点滴滴。网友们还在青岛日报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上留言。网友“天天”留言表示,“工作节奏快,每天都忙得晕头转向,但我内心却希望多陪陪爸妈,今年我可以选择看电影这种生动的、艺术的方式陪伴他们,父母和我感觉更温暖了。”
 
   更为重要的是,2017青岛市民文化艺术节为青岛文化惠民活动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操作路径。
 
   市文广新局负责人总结道,在参与方式上该项活动改“我当观众”为“我唱主角”,体现“百姓舞台”,把各项活动落实到基层去,让广大市民不仅是“当观众”,更要踊跃参与其中“唱主角”; 在办节主体上,改“政府包揽”为“举手参与”,体现“社会众筹”,积极发掘、培育和鼓励多元社会主体参与,探索出活动项目社会化、专业化运作的新模式。
 
   “可以说,市民文化艺术节是青岛创新改革文化惠民的试验平台,它的发展壮大,也昭示这座城市公共文化体系如参天大树,越发枝繁叶茂。”这位负责人说。
 
   “三看一共享”:与市民诉求“同频共舞”
 
   不以提升百姓获得感、幸福感为基本出发点,则一切文化活动就无的放矢。
 
   近年来,青岛始终坚持“全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原则,催生出了一个个公共文化服务的良好样本。
 
   样本一,青岛作为首批26个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之一,经过周密部署,在发挥全国示范作用上落子有声——在2017年发起了“三看一共享”文化惠民推进行动。在未来一年,青岛市民看电影、看书、看演出,或是共享艺术培训体验,将给予个人最高50%、年度总额不超过500元的补贴。青岛将通过惠民补贴以及六大板块重点文化活动内容的引领,培育市民消费习惯、更新消费理念、引爆消费热点。
 
   比如首先发起的“我陪爸妈看电影”赠票活动,让3000多名市民率先享受到了青岛入选国家首批文化消费试点城市的红利。
 
   不少市民在《青岛日报》全媒介平台活动网端后台留言说出了自己参与活动的见闻。网友“一床情书”留言说:“今晚陪着爷爷奶奶去看了《芳华》,我身边的一位大姐频频抹着眼泪,我爷爷奶奶也看得很激动。”
 
   “开展文化消费试点、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恰恰是启动文化消费的引爆器。”市文广新局负责人介绍,文化消费具有“粘性”效应,消费习惯一旦养成,会自觉地不断消费,形成持续的消费热点和发展动能,“培养市民消费习惯,引爆文化消费动能,正是这项活动的题中之意。” 
 
   样本二,“十五分钟文化圈”的崛起。从乡村阡陌、繁华街区到青岛沿海一线风景区,青岛人常常在不经意间“遇见”一段优美歌曲、优雅的舞蹈——由“五王”大赛优秀选手组成的“五王艺术团”,以 “微演艺”的形式走进商场、机场、火车站、汽车站、书店、市场等六个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不遗余力创造机会,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随时与艺术来一场奇妙的“邂逅”。  
 
   样本三,以“领读一百天,改变人生路”为主题的全民阅读活动。青岛文化部门在不同领域选取具有较强影响力或代表性的人士担任“领读人”,并由领读人通过报纸、网站、广播等媒体以及其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向市民和粉丝推荐图书、交流阅读心得,在全市营造“万众读书,万众创新”氛围,引导市民通过阅读实现文化积淀、智慧成长、创意迸发,最大程度地激发城市发展的创新力。
 
   “始终保持与市民诉求‘同频共舞’,是时代赋予文化建设的使命。”市文广新局负责人说。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