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民艺的另一种传承

青岛市民艺名家精品展开展

来源: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发布时间:2018-12-10 09:32
■民艺展吸引了众多留学生参观。  李 魏 摄

什么是青岛本土的传统民间技艺?日前,一场汇聚了青岛本土民艺名家的民艺精品展,在中国海洋大学的图书馆开展,为本土民间技艺爱好者带来答案。这场由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海洋大学主办,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青岛市民艺名家精品展”,作为中国海洋大学文化传承创新项目“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系列活动之一,汇集了来自胶州、平度等青岛各区市的30余位民间艺术家的230余件作品,囊括了剪纸、泥塑、镂胜、胶南年画、鲁绣、烙画、锔艺、核雕、黑陶、纸艺等13个门类的本土民间工艺类型。展期将至本周五。

它们是从全市诸多民间文艺作品中遴选出的优秀代表作品,展示了我市民间文艺的创作水平与发展方向。过去的一周里,展览凭借丰富多样的展品,精致讲究的布展,以及不间断播放的民间工艺纪录片视频,吸引了海大师生以及慕名前往的艺术爱好者的目光。大家或在精雕细琢的镂胜前驻足流连;或对栩栩如生的“农家乐”泥塑赞叹不已;或沉浸在“播种”“赶海”等年画浓厚的节庆氛围中……

民间艺术来自民间,源于生活,蕴含着人生中的道德追求、精神信仰、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和知识体系,同时又影响和改变着生活,它维系文化认同,承载民众乡愁,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坚实基础。而对于青岛而言,丰富的民艺所收藏的,则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艺术特色的民风。

如今青岛民间文艺创作队伍人才济济。其中既有来自高校、理论与手艺并行的“学院风”,亦有隐逸民间的高手达人。在12月7日与展览同步进行的一场手工艺论坛上,崂山剪纸非遗项目传承人苏霞,作为参展者代表发言,她献礼今年上合青岛峰会的名作《青青之岛,亲亲上合》,在6米的长卷之中,剪绘出青岛标志性的雕塑“五月的风”,“复兴号动车”、“蛟龙号”深潜器这些代表青岛制造水平的大国重器,又有栈桥、小青岛等城市历史风貌,还有“青岛号”大帆船、海水稻等青岛在不同领域取得的卓越成果。此前,她的《海洋民间故事传说》,还将仙胎鱼、崂山茶传说等50多个崂山民间故事剪入16米长的纸卷中。

正如她所说,剪纸技艺,尤其是崂山的剪纸技艺,在传承中虽然保留了原有的技法和题材,但是第一代传承人都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而她,更愿在承继母亲技艺中抽象、夸张、简洁技法的同时,赋予更多现实生活场景,因为唯有与时代接轨,技艺才会获得人们的喜爱,也才会发生新的创新,如此一代一代传下去……

苏霞现在已在崂山区超过8所学校的剪纸兴趣班授课。如要按每年教300名青少年计算,近10年来,她已经累计教授了3000多名剪纸技艺学生。在昨天的论坛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当下的民间文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每一位民间文艺家都应该抓住机遇,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在传承的基础上推动民间文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而在彰显文化自信的传统复兴之路上,以何种方式来保证传统文化技艺的可持续传承则是目前众人面临的首要问题。将本土民艺名家和他们的作品送入校园,可以看作是一种有效的尝试。正如美国民俗学家特纳日前在中国的一次演讲中所言,“学习如何将民俗传统带入课堂,学习在学校里展示民俗文化和传统知识,这是一种保证遗产可持续性传承的方式。”

据说,目前一项“学徒计划”正在受到美国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让年轻人直接向音乐传承人学习音乐,并由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再选出新的传承人。而我们,也正在实践进行相似的传承路径。(首席记者 李 魏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