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百年美术史:一座城市的回望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19-09-23 10:10
青岛百年美术大展犹如这座城市的时代坐标,人们在这里感怀“青春”,校准定位,继往开来

 
■在青岛美术馆展出的美术作品吸引着众多参观者。
■徐立忠的作品《闻一多像》。

2019年9月19日必将载入青岛艺术史册。

在这一天,青岛八个艺术场馆作为八大联合展区,同时为青岛百年美术大展开启——中国画油画水彩画作品展、青岛籍名家作品邀请展、文献史料展、中国画(已故)作品展、雕塑陶艺作品展、年画连环画漫画插图作品展、艺术设计作品展、版画壁画综合材料实验艺术作品展等八个主题分展进驻,从百年前中西碰撞的独特发端,到中西交融的海之风貌初现,勾勒青岛美术发展的轮廓线,感知城市百年现代化进程的脉动。

共赏这看得见的城市百年美术风景,青岛百年美术大展犹如这座城市的时代坐标,人们在这里回望“青春”,校准定位,继往开来……

载入史册的活力与敏锐 是一次次青春的因缘际会

9月19日下午,市民和游客纷纷涌入青岛老城区大学路网红墙内的青岛市美术馆,这处列入国家级文保单位的百年院落打破惯常的静寂,宾客云集。鲜见如此阵仗的门卫忙不迭地组织队列,确保每一位参观者的信息登记在册。这个拥挤的下午属于青岛美术。

青岛百年美术大展的启幕,创造了城市空前的美术盛况,在市美术馆被称作“大殿”的展厅里,人们摩肩接踵,墙上的画作与流动的人群同样密集,近500位国画、油画、水彩画艺术创作者的作品“充栋”于这处结合了东西方语汇的百年建筑中,而这只是此次除文献展外的七处不同主题和类别的百年美展中的一处。

正如到场的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美术评论家曹意强所言,“展出的作品证实了我们共同的印象,青岛是近代文化名人向往的地方,也是孕育艺术家的福地,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创作人才,青岛丰富了中国美术史,青岛百年美展则是这个丰硕成果的缩影。”

青岛缘何能够成为公认的孕育艺术家的福地?在青岛美术界为此次百年大展及其同期首发的九卷本文献集所做的长达两年的征集与梳理中,答案不言自明。青岛科技大学教授高东方说,“青岛建制百年的历史,与艺术密切连接,青岛美术的传承,尤其是西画,显然要优先于其他传统文化形态。”在他看来:“青岛人对新事物、新理念、新的艺术思潮的认知程度,总是比其他城市更胜一筹,地处中西文化交汇之地,它面向海外的触角也会比其他城市更有优势。”

或许正是得益于这一地理与传统意味上的基于港口文化特质的鲜明优势,历史上的青岛一次次迸发出艺术的活力。如同大展中的百年文献展所呈现的:1922年青岛主权收回后大批新青年和新文化的汇入;私立青岛大学的建立;胶济铁路少海书画社的创立;上世纪30年代初新兴美术教育的发展和随之而起的展览活动的开展;琴岛画会的成立;从绘画培训班的开启到1949年青岛美专的初建;直至工人美术运动的蓬勃发动,露天画展所代表的当代艺术青年群体的聚集……那些载入青岛美术史册的活力与敏锐,一次次都是青春的因缘际会。现在算来,身为青岛艺术界元老之一的吕品先生,当初创建青岛美专时也不过是30几岁的年纪。

人们在百年艺术大展上所见的这些应时而出的青春的创造,便如同城市文化发展的种子与根基,必将影响今天的城市艺术创造。

传承面貌独特的“海风气息” 让后来者思考与城市的关系

山东省美协副主席、青岛市美协主席王绍波用“海风气息”来概括青岛百年美术史所呈现的独特面貌,他解释说,这一特色是在中西文化碰撞融合基础上呈现的美术风格特征,此次青岛百年美术大展所展现的,正是这一青岛独特的艺术特色,它也必将在青岛当下以及未来的美术发展中进一步得到传承彰显。

山东是全国美术创作大省,拥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最多,美展入展数量第一。在省内,青岛无疑是一个美术创作大市,今年,青岛有39件作品入选全国美展的进京及获奖提名作品,在省内名列前茅。但王绍波透露,无论是山东还是青岛的美术创作,都面临同一问题,那就是要解决只有平原没有高峰的状况。“一个美术创作大市,不仅要以画画的人多,喜欢画画的人多见长,更要产生有影响力的业界领军人物,这是我们的方向。”

百年美术大展无疑给青岛美术界吃了一颗“定心丸”。“大展的举办及其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在青岛美术史上是第一次,这件事情做完之后,我们真的增强了发展的信心。因为我们看到,从过去到现在,青岛本土风格体系正在一代代传承发展,不断向提升整体水平迈进。一个美术重镇的形成首先需要一个深厚的历史积淀作为基础,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知自己的过去与传统,它也会成为一笔永久的财富,润泽并激发当下的艺术创作,笃定未来的方向。

呼吸着源自城市百年的“海风气息”,入展者也在更加深入地思考与城市的关系。在青岛上合峰会期间以一树意蕴丰富的梅花引发关注的青岛国画家戴淑娟,此次以一幅新作入展,还是她一贯的理念:“没有技术手段和观念上的突破我是不会画的。”铜版画的视效,水彩、丙烯、金铂等综合材料的应用都让这幅作品成为百年美展中国画展区的一个焦点。“我这张画就是为百年青岛创作的,画中呈现的青岛风物:山、海、帆、建筑、雕塑就映在我这个青岛人的脑海里,闭着眼都能想象出来。”戴淑娟说,这一回,她是在用创新的表现手法呈现青岛之美,“青岛的美,细致、时尚、有色彩、有沧桑,它不适合用传统的中国画来表现。”而中西合璧的“海风气息”,或许正是这座城市与艺术最完美的交集。

作为本次大展中最年轻的入展者,生于1999年的薛寒冰描摹了她童年深刻记忆中的城市——夜晚宁静的海,静谧的渔船,这是她心目中油画版的青岛蓝调印象。炫目的“白光”与“蓝调”构成强烈的反差,她说,可以看作是青春的躁动和憧憬。在这个艺术天分正待深度开启的青岛女孩儿看来,个性风格的形成,不仅追随前辈的脚步和眼睛,更要走出传统的樊篱传递心之意境。

从城市雕塑到城市公共艺术 见证城市发展进程的“地标”

美术不仅是美的艺术,更是历史最生动的见证。青岛市美协雕塑艺委会主任刁云波认为,这正是对青岛的雕塑艺术发展史最准确地概括。在青岛市雕塑馆展出的雕塑陶艺作品展,无疑是青岛百年美术大展中最受追捧的分展,这一方面得益于它细致的策展,另一方面则如刁云波所言,青岛城市雕塑所折射的正是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它的发展恰与城市的规划发展同步。

这次展览让青岛人重又记起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最早进入城市生活的标志性作品。1974年中山公园水池的《儿童嬉水》,由包括青岛的城市雕塑元老李轲民在内的数位青岛雕塑家共同完成。青岛画界老人今年已94岁高龄的晏文正曾经评论,“寓意包涵于纯朴,华美被诚实所隐掩,这是李轲民先生的雕塑特色。”《儿童嬉水》在艺术界内部一直被公认为是李轲民的作品。当1974年这座雕塑喷泉投入使用,在全国都引发轰动,许多城市的园林专家前来考察学习。几乎每个青岛家庭相册里都能找到一张在喷水池前的留影,今天依然是青岛的地标景观。

在雕塑馆展区,还能看到青岛老一辈雕塑家徐立忠的代表作,至今立于海大闻一多故居前的上世纪80年代名噪全国的闻一多雕像,大展前记者曾致电病中的徐老,当初创作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让他每每谈起都意犹未尽;还有雕塑家张白涛的“琴女”,至今仍是小青岛上的标志性雕塑,见证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

刁云波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青岛城市雕塑的集中创作,在全国领先,从十个山头公园的雕塑建设,到1992年随市政府东迁而兴建的东海路雕塑一条街,青岛的地标性雕塑“五月的风”,以及2000年建成的我国第一座专业性雕塑艺术陈列园区和馆藏展示平台——青岛海滨雕塑园和青岛雕塑馆,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城市雕塑为青岛带来了与城市规划建设同步的城市面貌的重大改变。“美术发展与城市发展紧密契合,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城市雕塑不仅在青岛美术发展历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呈现出这座城市勇于开拓创新的人文特质。”

开展当天,在雕塑馆的展览现场,当记者问及城市雕塑未来的发展,刁云波一指身旁的冯涛,表示这要由青岛青年一代的艺术家来表述才更加契合。更具互动性和沉浸式体验的城市公共艺术被看作是城市雕塑艺术的未来方向。冯涛将未来的城市空间比作一个巨大的剧场,而艺术家的创造不只是创作单一的作品,而是以这些艺术单品作为道具,创造一出戏剧。“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让这些生活其中的人们‘入戏’。艺术与城市的融合,艺术与时尚的关系,理应如此。”

“其实我们美术家创作的作品,是跟史学家一样,是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可视的历史,将历史的生命形象传习千秋万代,百年美术就是一部青岛史,一份中国近代史的独特篇章,他记载往昔,展现当下,影响未来。”那天,艺术评论家曹意强先生的话犹萦在耳。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