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夜,在云端示爱青岛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0-06-15 14:29
▲黄渤比爱青岛。
▲吕思清父子一起演奏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
▲黄晓明和著名长笛演奏家向兆年在云端一同演出。
 

黄晓明跨界朗诵,黄渤写诗秀文笔,吕思清与儿子联袂献艺……13日晚,由青岛市委宣传部主办,市广播电视台、青岛广电文创中心承办的“天下青岛人”云艺演正式上线,作为“时尚青岛”系列演出的压轴巨献,本场演出汇聚了三十多位青岛籍明星,不仅阵容强大,而且明星们带来的都是难得一见的“绝活”。演出在长笛演奏家向兆年清幽婉转的笛音中开启,掠过红瓦绿树的山海,是黄晓明俊美的容颜、温和沉静的声线:“因为青岛的节气晚,所以樱花照例是在四月下旬才能盛开。樱花一开,青岛的风雾也挡不住草木的生长了。海棠,丁香,桃,梨,苹果,藤萝,杜鹃,都争着开放,墙角路边也都有了嫩绿的叶儿。五月的岛上,到处花香,一清早便听见卖花声……此情此景,老舍先生的《五月的青岛》都变得温柔多情起来。

长笛朗诵堪称绝配

为黄晓明朗诵配乐的向兆年教授执教于山东艺术学院现代音乐学院。接受采访时他非常兴奋,“接到家乡青岛的这次云艺演邀约开心极了,原来父老乡亲们一直没有忘了我。”听说是要给黄晓明朗诵的老舍先生名篇《五月的青岛》作配乐,演奏家费了不少周张来选择乐曲,最终选定了刘晓鹏创作的这首《海之思》,“气质、旋律,和青岛真是绝配。”

他告诉记者:“青岛这块土壤很特别,好像天生就是孕育优秀音乐家、艺术家的地方。”18岁离开青岛,向兆年乡音未改,可他却不无遗憾地说,自己的青岛话已经没有原先地道了。每年这位长笛名家都要回青岛看看,光是个人独奏音乐会就开了两次,他想要为这座城市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向老说,不知为什么,走出去的青岛人,无论远近,总是对家乡牵肠挂肚,这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在青岛的老母亲已是耄耋之年,还因为内心对家乡的那份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在青岛人身上尤为明显:“走出去的青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恋家。我现在退休了,无论什么时候可以为家乡服务,我都愿意站出来。”

刘扬期待最美“春天”

等了许久,小提琴家刘扬终于在云端奏响了他精心选定的乐曲:贝多芬的《春天奏鸣曲》。远在美国、正与家人于一处山野中垂钓的刘扬通过微信告诉记者,除了音乐所传达的漂亮的旋律和正面积极的力量,促使他选择这首曲子还有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它特别的创作背景。在创写这首曲子时,欧洲正逢各种战乱冲突,贝多芬那时只有20多岁,离他的成熟期还有一段时间,拥有年轻人纯真的活力。“在充满众多不确定性的时间里,对人生依然存有美好的憧憬和希望,这是我最想演奏《春天》的初衷。我用它来表现今天这个正处于动荡不定状态的世界,借用贝多芬在青春期的气息和力量带来希望,给予我们生活、生存的勇气和动力。”

疫情让刘扬和全世界其他人一样,重新思考存在和生活的价值,也让他愈发思念家乡,“说句心里话,青岛真是我认为的全世界最漂亮的地方,我大概去过40余个国家,没有一处城市像青岛这样,有山有水有美景有美食,有适宜的气候。我心里其实一直有一个梦想,总希望有个机会可以一家人一起永久回归青岛,这当然存在许多方面的困难。”过去数年间,刘扬经常回青岛演出、讲课。他说,人到这个年纪,各人外在的所得,能带来的快乐其实很少,反而更享受音乐和付出的幸福感。“我真希望有个好机会,给我最爱的这座城市和最爱的这些人一些美好的东西,天下青岛人里能人很多,但我有这样的心,因为我也是青岛人。”他想要在青岛完成这个梦想,在这座他心中始终珍爱如一的城市,弘扬音乐的理想的私密的美,慢慢培养年轻人对于美的真切认知,像培育一朵花开,用时间来证明自己对于城市的爱。

黄渤首秀文采

黄渤的“压轴大戏”异常素朴随性,他摊开信纸,仿佛观众身旁的一位友人,淡淡表示要分享一篇发表于7年前的旧作《城》,关于自己对青岛这座城市的感受和印象:“小时候我家住在海边,院墙就是大坝,透过窗子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海岸线,每到暑假的时候,隔着窗子听着风声,看着潮起潮落,从而决定下海的时间,那时的空气潮湿,清新扑鼻……我一直都喜欢有水的城市,比如杭州、厦门、青岛,我的家。小时候最喜欢那片海,浩瀚无际的湛蓝,天地连成一线。”这位影帝首次展示文笔,文采非凡。

昔日爱海的孩子黄渤说,正是青岛的海,塑造了他一直以来性格中的率真。“我喜欢海,喜欢那片记录了我们成长又将这一切冲刷殆尽的海。我曾经在海边用沙子筑城堡修围墙,编故事,然后看海浪把它们冲平,故事也就随之终结;我曾经在海边无人的礁石滩上,低头写歌,抬头见海,望海而歌。”近年来黄渤多次出现在家乡的舞台上,带来的才艺表演以风趣诙谐为主。此次带来的文学作品让人看到黄渤内心沉稳、恋家的一面。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