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青春,史诗的微观表达

来源: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发布时间:2018-09-28 11:47
■颁奖现场,王蒙和学生一起朗诵诗歌《青春万岁》。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们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我想念你们,招呼你们,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们!” 在炽热的灯光下,在一群年轻的文学人的中央,当年逾80的著名作家王蒙吟诵起他在60多年前写下的诗篇时,所有的观众都为之动容。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中国走过的那段“光荣的荆棘路”,中国当代文学在蹒跚中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道路,当我们回望来时路,有太多的时刻值得铭记。

时代的史诗,往往由众多围观的个体表达构成,小说家的使命之一正是以个体的经历和微观的历史为切入口,去洞察、书写一个时代的缩影。比如王蒙获奖小说《活动变人形》的颁奖词中提到,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中,通过个人成长的深度心灵体验家族历史,挖掘与追问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命运”。

在颁奖舞台上,王蒙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早知道今天(《活动变人形》)要得奖,我当时再写得更好一些就好了。”台下虽然响起了掌声、笑声,但却引起了另一位获奖作家苏童的深思。

苏童在颁奖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写小说必然是有缺憾的,但无论如何遗憾,这部作品都是你的一部分。”当苏童上台致辞时,他又一次非常诚恳地自我审视,“我认为王蒙老师说的,不是一句应景的话,我写《妻妾成群》的时候是26岁,现在我常常想一个问题——如果以我现在的状态去写会不会更好?我心中也有两种回答,一种是有可能,一种是也许都写不了那么好了,但无论如何我感谢26岁那个自己,是他写下了这部作品。”

苏童的讲话涉及了26岁的青春,与他一样,众多作家用自己的青春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在本次的获奖名单中,有典型反映改革开放题材的小说,比如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契合了当时百废俱兴的社会心理;而当时的社会心理也催生了伤痕文学等文学思潮,比如此次入选名单中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等,在当时都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了轰动,并直接成为社会议题引起广泛讨论。另一类则偏向于文本类的探索,从王蒙的作品《活动变人形》一直到金宇澄小说《繁花》,这些入选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华文小说的文本丰富性,在文学界曾引起过广泛的讨论。

颁奖礼上,LED屏幕上也梳理了青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学“黄金时代”——围绕着国立青岛大学,新文学运动的著名人物老舍、王统照、梁实秋、闻一多、沈从文、臧克家、萧红、萧军、舒群、吴伯箫等在此留下了光辉的创作足迹,文学社团纷纷崛起,文学创作呈空前繁荣之态,《骆驼祥子》《生死场》等轰动文坛的名篇巨作陆续在青问世;而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青岛文学人也一直捍卫着这份荣光。

在本次评选中,有两位山东作家入选“最具影响力”的大名单,分别是张炜(长篇小说《古船》 )与尤凤伟( 短篇小说《为兄弟国瑞善后》)。尤凤伟在致辞中说,“在(来领奖的)路上,有位朋友来找我,问我这个奖是什么?我说这是我得到过的最高褒奖之一,这个评奖的范围非常大,佳作如云,能获此殊荣我非常荣幸。”而张炜则认为,“四十年中国小说的变化也是非常大的,经过了一个浪潮又一个浪潮,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程,我为能成为其中的见证者和亲历者而感到由衷的自豪。”(记者 梁 辰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