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红灯记》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19-09-25 10:57
■《红灯记》剧照。

薛 原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是我最熟悉的现代京剧。尽管那时的我,还不知道什么是京剧,也不理解现代京剧的涵义。但是,年幼的我,却牢牢地记住了被大人们牵着手去看现代京剧的情景。当时看现代京剧,其实是去电影院看拍成电影的现代京剧,看得最多的,就是《红灯记》,之后是《沙家浜》和《智取威虎山》。那晚坐在青岛人民会堂里,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童年记忆瞬间被激活,一幕幕熟悉的场景和一段段熟悉的唱词穿过时间的河流,又还原在我的视觉和听觉里……这就是现代京剧《红灯记》。

其实,当年我还无法理解《红灯记》的内容,只是记住了李玉和、铁梅、李奶奶和磨刀人这些英雄人物,也记住了王连举、鸠山这些反面人物。但对故事所要表达的还谈不上认识与理解。随着时代的变化,《红灯记》这一类的现代京剧渐渐离开我的生活。

过去了四十多年,人生也已“知天命”,重看现代京剧《红灯记》,感慨万端。这四十多年,我们的社会已有了巨大的变化,而这部现代京剧,唤醒的其实不仅仅是记忆,更多的还是对历史的感叹。

其实,重看《红灯记》,也是在重新打量我们走过的路,也是在重新对历史的涵义有更贴切的体验。当然,也是在重新补课——补上童年懵懂的无知,补上对《红灯记》的内涵有真正的认识和理解。现代京剧《红灯记》讲述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东北敌占区,我党地下工作者李玉和接受了向柏山游击队转送密码的任务。由于叛徒的出卖,李玉和遭日寇杀害,他的女儿铁梅继承父志,几经周折,最终将密码送上了山。同时,游击队也歼灭了追赶铁梅的日寇的故事。

故事的剧情并不复杂,用现代京剧的形式,更是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了起来。现在看《红灯记》,大幕拉开,就有一种新鲜感,这是因为剧院将该剧复排后,对该剧的舞美方面进行了翻新制作,特别是将原来陈旧的道具、画幕更换,专门制作了新的画幕和道具,使该剧的舞台效果焕然一新。听舞台上演员们的演唱,即使不用借助舞台两侧的字幕提示,也可以听清楚演员们的唱词。

譬如铁梅演唱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京剧《红灯记》的唱词之所以不陌生,我想原因有二:其一,这些唱词太熟悉了,几乎是从小听着长大;其二,因为是现代京剧,在唱腔上也都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就像有人说的,尽管《红灯记》被打上了难以磨灭的时代印记,它历史性的创新与艺术价值还是得到了专业人士的广泛认同,被看作是“传统艺术追求现代化变革的一项成果”,“京剧艺术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环”。尤其是剧中的“痛说革命家史”等经典唱段,被评价为“既非京白又非韵白的创新”,是“时代艺术的烙印”;还有老生、老旦、花旦的轮唱、对唱,都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

《红灯记》是国家京剧院的保留剧目,现在由青岛市京剧院的青年演员们排演,是原汁原味地复排国家京剧院的演出——来自青岛市京剧院的青年演员们依照各自行当,一一拜在“国字号”艺术家名下。据说,青岛市京剧院原有的《红灯记》是根据电影版排演的,这次复排,去掉了电影版的痕迹。我的记忆里虽然仍刻印着电影版的《红灯记》,但是,在那个晚上,一幕幕舞台上的情景和一段段熟悉而亲切的唱腔,叠加在我的记忆里,刻录在我的印象里。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