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义坚如铁 风吹愈精神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19-09-25 11:00
■《家风》剧照。

张金凤

为观赏大型柳腔现代戏《家风》,我从胶州迢迢赶来。

从小热爱舞台艺术的我,这些年看了多部舞剧、歌剧、说唱剧、戏剧,情感最炽烈的依然是家乡戏。作为土生土长的胶州人,自然对茂腔痴情,小时候听得最多的是茂腔和柳腔。这两个剧种是胶东大地的戏曲姊妹花,相互辉映,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对于耳熟能详的家乡茂腔戏,我多少也能唱几段,但柳腔却不能。我觉得柳腔比茂腔更难学难唱,那唱腔的九曲十八弯很难拿捏,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作为“肘鼓子”声腔系列的剧种,悲调、垛句、锁板,柳腔有自己的声腔特色,尤其花调里那尾腔的小嗓高八度的“勾勾调”,让人百听尤喜。

看到《家风》这个题目的时候,曾揣测,无非是新旧观念冲突中,长辈教育晚辈的故事。然而,开场不久我就纠正了自己两个主观判断。其一,柳腔的唱腔自然婉约细腻动听,但也绝不乏豪迈气概。《家风》的剧情中多次出现高亢明亮的精彩唱段,观众席中爆发持续不断的掌声。传承中有创新,保留优势发展多元是一出现代戏的灵魂,《家风》如是。

另一个被《家风》纠正的有误判断是,我低估了它的剧情。《家风》讲的原本应该是旧风,但是弘扬的却是新风尚。家家有自己独特的家风传承,但是又各不相同,当人的价值观在命运的大起大落面前辗转时,谁不动摇?究竟坚持什么、如何坚持?当噩耗突然降临杨家,和美家庭不仅面临失去亲人的伤痛,更面临人性的考验:自古有“人死债烂”的旧习,当下也有法律依据。一位风烛残年、老来丧子的寡居老妇人却颤巍巍地站起来,去承担她原本不该去负担的,她也负担不起80万巨债。但是,她挺直地站在那里,以灵魂的高度和硬度迎战生活的风雪,释放自己的芳香。失去兄嫂、有幼侄待抚育的杨二嫚想过逃避,她也没有义务去承担这笔债。但是,这笔债不只是金钱,而是灵魂的拷问,她逃避、犹豫、最终坚定了信念。被烧毁的农民工工资牵动着家家的生计,杨母没有经过太多犹豫就决定了,因为她是一个坚定的家风传承者,她受家风熏染多年,已经把它烙刻在自己的骨头上,她要替儿子偿还这笔债,让逝者走得清清白白。而作为家风的新受者杨二嫚,她必须经过挣扎。对于辛苦打拼生活,好容易看见点曙光的二嫚夫妇,这个抉择是困难的,徘徊也是合情的。二嫚经过复杂的心理斗争,最终发出高亢嘹亮的宣言:“我要把杨家这笔债顶起来!”此刻观众席中掌声雷动,人们不仅仅是赞叹唱腔,而是那高亢之音顶起来的责任和担当,从小处说,她这是顶起了杨家的家风,从大处说,她顶起了社会的道德和责任,顶起了无价的诚信。

试想在世风嘈杂的时代,有大义奉献者,有无赖无耻者,在物质和金钱面前,多少人迷失了,但是,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信义才更是熠熠闪光的金子。就像那风雪里怒放的梅花,风吹愈精神。

《家风》剧情一波三折,每一个转折都合情合理又暗含伏笔,让人感叹。在重情重义的中国,像鲜花嫂、镰刀这样卑微的人,自己千难万难,更能体会别人之难,他们知恩知义,懂得感恩和体恤。

看完《家风》,耳际还是萦绕婉转的唱腔,内心还是被剧情浸染。从耳朵到心灵,我接受了一场舞台艺术的盛宴,由感动到泪水,心灵接受了一次庄严的洗礼。

信义可风,情义永在,《家风》是成功的剧。我们国家从漫长历史中一步步走来,甚至有惨痛煎熬的苦难岁月,五千年文明不仅没有暗淡和消亡,而像梅花那样,风雪里愈显精神,这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坚守传承。此刻突然更理解了为什么戏剧的最高奖叫作“梅花奖”,越是艰难便越是珍贵。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