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代放歌的民族歌剧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19-09-25 11:18
■《马向阳下乡记》剧照

周海波

优秀的艺术作品是社会现实的镜子,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艺术的色彩和精神气质,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方式,为社会创造新的审美感受,是包含着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的作品。毫无疑问,作为青岛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的开幕大戏,《马向阳下乡记》已经并且创造了时代之美的民族歌剧,为市民上演了一部视觉盛宴。

舞台剧是融合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洋戏剧不同的艺术形式基础上创造而成的现代戏曲艺术,既注重戏剧艺术的内在构成,也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中国美学讲求立象以尽意,同时又讲求一部剧作要有主脑,也就是要有戏剧冲突,在戏剧冲突中展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马向阳下乡记》直面中国当代社会突出问题,以大槐树作为突现乡村传统文化的意象,站在时代新的高度重新审视老区的建设发展。大槐树既是乡村形象的隐喻,也是村魂乡愁的表征,是剧作最为突出的文化立意。大槐树有传说、故事,富有传奇色彩,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气神。作品紧紧抓住了“第一书记”和“精准扶贫”这两个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的事件,充分展示农村发展过程中思想观念变革的主题。剧作中马向阳是“第一书记”中的典型代表,剧作努力发掘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当代青年的优秀品质,突出马向阳身上青春向上的精神和阳刚之气。马向阳下乡,既是回到生他养他的乡村,也是一次精神的寻找与回归。老槐树下有他的童年伙伴,有他抹不去的记忆。当他再次回到大槐树村时,迎接他的不仅有无尽的记忆和乡村的温情,还有扯不断、理还乱的各种现实矛盾。表面来看,马向阳作为第一书记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槐树村摆脱贫困,但是,更深层的矛盾却是如何改变农村群众的思想观念。初回大槐树村的马向阳不仅没有能够马上融入熟悉的乡土人情之中,而且被各种问题所纠缠,落入了二叔刘世荣等人为他设计的陷阱之中。这里有人们对“第一书记”的误解,认为马向阳能给他们带来巨额金钱,也有人认为“第一书记”是来镀金的,对他们不会有多少帮助,还有人们对马向阳的猜忌、不信任,当然也有二叔这样的思想糊涂、自私自利、观念落后的代表人物。这里有历代形成的封闭保守、宗族意识的问题,也有村干部工作方法错误导致村民损失。马向阳既要带领村民致富,更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观念性的问题。作品正是紧紧围绕这些复杂多变的现实矛盾,层层构造戏剧冲突,展开乡村社会的多彩画卷。

剧作家在构思作品的戏剧冲突过程中,主要以不断叠加的现实中的矛盾为主要表现手段,作品虽然缺乏一条鲜明的戏剧主线,但却以马向阳与李云芳的故事串连了各种人物,连接了各种故事,制造了多种戏剧冲突。那四位“嚼舌头”的村妇既串连了作品的故事情节,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表现了农村生活现象和矛盾冲突。可以看出,作者试图回归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努力从生活出发重构农村社会的复杂形态。因此,戏剧在轻松欢快的戏剧效果中,又给观众以紧张的冲突之感,尤其让人们关心马向阳的命运、大槐树的命运、大槐树村的变革过程,关注“青育二号”的试验结果以及二叔是否能够答应在自己的地里进行试验,这些矛盾作为戏剧冲突产生良好的戏剧效果,向人们展示出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展示了乡村民风、民俗以及农民思想观念的艰难变革。

在剧作家构思的戏剧冲突的导向中,乡村命运的变化与重回乡村文化的传统是一致的,在剧作中,这个传统就是战争年代所形成的“支前”精神。太奶奶的形象虽然有些脸谱化,但却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人物。这一人物既是作为二叔的对应形象而出现,体现了与二叔迥然不同的思想境界和品格,又是作为马向阳的精神依托的形象,在剧作家的构思中,太奶奶身上体现着当年的“支前”的精神,体现了人们对乡村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正是这种革命传统的深厚土壤,滋养了马向阳,才留住了马向阳,真正回归初心。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