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李 魏
一场浓墨重彩的主旋律茂腔大戏《辣椒红了》9日晚亮相胶州会议中心。这部由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原创的现代戏,作为“2017-2020年度山东省委宣传部重点创作剧目”“2018年度青岛市文艺精品创作扶持项目”正式首演,观众除了被紧贴时代脉搏、源于真实人物故事的剧情吸引,也为舞台上借用戏曲“水袖”拟人化演绎的“辣椒”拍手叫绝。
《辣椒红了》是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继茂腔戏《秧歌乡的故事》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将茂腔和秧歌两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合入戏的创新之作,它以岛城民营企业进军西部开辟新疆辣椒种植基地为背景,讲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位青岛胶州的农民企业家,不远万里到新疆创业,以吃螃蟹的精神,用辣椒培育起两地群众共同致富的希望和无间情谊的故事。
编剧小上向记者透露,这部戏的创作缘起于2017年,来自新疆的全国人大代表买买提依布热依木在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家乡农业发展情况时,热情称赞来自青岛与其结对扶贫的青岛“辣子老板”。他说,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青岛的农民企业家就到新疆推广辣椒种植,至今已近20年;他们带动了当地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汉族等10万多户农民种植辣椒上百万亩,使这些边疆民族家庭脱贫致富,被当地农户亲切地称为“青岛亲戚”。“青岛亲戚”的故事,经过两年沉淀最终走上舞台。而面对这台“主题先行”的主旋律大戏,此前《秧歌乡的故事》的导演崔彩彩,进行了大胆的戏曲艺术创新和融合。
“这部戏舞台呈现的最大的亮点在于辣椒。”崔彩彩告诉记者,她将戏曲中的水袖技巧融入舞台中,舞台之上,红色水袖演绎的辣椒与贯穿整部剧的“天山石”有一场拟人化的“对手戏”,“戏剧化的呈现也会让观众从中感觉到美。”胶州的秧歌和新疆的民族舞蹈,两大地域特色也将在戏中融合,从首场戏中人们团结起来与天灾的搏击,到末场戏中呈现的团结,祥和、共同面向未来的高潮气氛,地方特色艺术风格的交织,还有现代舞蹈、现代音乐等元素的综合呈现,打破了戏曲的程式化演绎,力求制造跌宕有致、幽默诙谐的舞台艺术效果,都为整部戏增色。这出作为“命题作文”的地方戏,让观众坐住了,而且掌声和喝彩声不断。
何为“一出好戏”?崔彩彩说,“首先是人物力求真切感人,让老百姓接受并喜欢,爱听爱看自己身边的故事,这也是创作团队最想达到的效果。”近两年,讲好中国故事、青岛故事,是身为戏曲导演的崔彩彩主导的一个创作方向。在此前的国庆七十周年全市优秀剧目展演中,她执导的茂腔戏《秧歌乡的故事》、吕剧《菜王当家》,讲的都是青岛人的身边人、身边事,主角都是她所熟悉的农民兄弟。崔彩彩觉得,正是这些真实的人物和故事,才最具感染力,关键看你如何创新呈现,让他们在舞台上同样接地气。
据悉,茂腔现代戏《辣椒红了》首演之后,将继续依据专家意见建议打磨成为舞台精品,并面向社会进行文化惠民公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