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学作为方法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3-01-13 11:18
这份年终文学书单的面貌如同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每一次路径选择都通向新鲜与未知,带来思考与认知的挑战和乐趣——


1   《本巴》

2   《豹迹》

3   《燕食记》

4   《寻获与失落》

5   《激情世界》

6   《白发阿娥及其他》

7   《博尔赫斯和我:   一场邂逅》

 8   《莱拉:一场对道德的探究》

9   《美丽的世界,   你在哪里》

 10   《起初·纪年》

 

  何以文学?或者说,文学具有怎样的功用?这是每个作家和读者都会思考的命题,我比较喜欢评论家李敬泽给出的答案:文学拓展我们的知觉,提供给我们想象和创造的独特路径和角度。或许文学之用就在于为我们保存和锤炼出一套敏锐、精密的感官,让人们保持探索的好奇,发现的热情和判断的勇气。

  这也成为我们遴选一份年度文学书单的基准和原则。在2022年,文学是工具,给予我们方法、思路和角度,为我们的现实、经验和内心生活提供广阔而独特的认知、想象、语言。这份年终文学书单的面貌如同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拥有无限种可能性,每一次路径选择都通向新鲜与未知,带来思考与认知的挑战和乐趣。正如博尔赫斯给予的启发:“一切皆有可能”,一切不可思议的小说都可以写出来,一切不可思议都可以在小说中展示,在文学中展示。

  2022青报年度书单·文学

  1 《本巴》

  刘亮程 著 译林出版社

  2 《豹迹》

  (美)巫鸿 著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3 《燕食记》

  葛亮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4 《寻获与失落》

  (美) 厄休拉·勒古恩 著 周华明 等译 

  理想国·河南文艺出版社

  5 《激情世界》

  残雪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6 《白发阿娥及其他》

  西西 著 译林出版社

  7 《博尔赫斯和我:一场邂逅》

  (美)杰伊·帕里尼 著  普照 译

  译林出版社

  8 《莱拉:一场对道德的探究》

  (美)罗伯特·M·波西格 著  王培沛 译

  华章同人 重庆出版社

  9 《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

  (爱尔兰)萨莉·鲁尼 著  钟娜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0 《起初·纪年》

  王朔 著 新经典·新星出版社

  以新鲜的语言为世界重新命名

  “我们是一类,他一个人是一类。”作家毕飞宇这样评价刘亮程。以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为背景的新作《本巴》延续了刘亮程一贯的“另类”叙事,书中塑造了一个没有衰老没有死亡、人人活在二十五岁的国度。

  在2022年1月1日出版面世的《本巴》,似乎也为这一年的国产文学创作走向定下了基调:宏大的景观,飞翔的表达,关于时间和空间,梦想和远行,关于人的征战与斗争,年轻与衰老,出生与死亡,绚烂奇特的想象力交织幻化为一则关于生命的寓言。他笔下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语言对世界重新命名的新鲜。

  人与动物、植物、风、天空等等万物同在。这是刘亮程几乎所有作品贯穿的主题,而其中呈现的生命的欢腾、跳跃与反思,那种生存的“本真”状态,正是我们此时所必需。

  作家残雪也始终在用新鲜而独特的语言为她的世界命名。2022年,她的新小说《激情世界》对于爱情的直陈在豆瓣引发两极的评论,而这恰恰是我们将之作为年度文学书的缘由。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蒂曾说:“如果某种激情经历压制、规则和理智的洗礼后,依旧能重拾那份盲目和冲动,它就会拥有某种无以言表的美感。”这恰好可以用作对《激情世界》最为公允的评语。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在颁奖词中说:“《激情世界》欲用几对情人之间的复杂爱情来体现文学的本质之美。”回归文学的本质、文本的实验,而不被所谓应时的意义所拘囿,这是残雪,如果你从未读过她的作品,不妨从这本书开始。

  打通历史与现实的关节

  往历史深处回望,我们看到处于历史洪流中的人,也看到今天的自己。这是葛亮的《燕食记》给予我们的记忆礼物,也是他的写作一以贯之的文气和锐气所在。

  小说引人入胜处不仅在于题材的选择,更在于对过往一箪食、一瓢饮的细腻刻画雕琢。

  作家的语言之美,在去年讲老手艺传承故事的《瓦猫》里已经领略,这次在岭南百年历史中,三代名厨的承袭间,典重温雅、细致入微的笔触,也依然承袭了他独树一帜的传统美学。

  《燕食记》里,不同时代人物的遭遇,以及他们身处城市的风貌,也都仿佛从历史中生长出来,它们根植于各类史料,即便是虚构,依旧能在书页中触摸到真实。正是这一真实的回望,让我们得以看到,时代在人们身上留下的创伤,而人们又是在怎样的情境下顺应时境,重塑自我。

  2022年另一种文学的历史回望来自时隔十余年回归的王朔。历史小说《起初·纪年》虽上溯时空,与他曾经的作品却一脉相承。作家在自序中写明取材于《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中所载的武帝旧事,小说中时不时冒出的:“马迁按”“班固按”“马光按”,谐谑中亦见端倪。

  显然,小说的年度市情依旧没有逃脱“高开低走”的宿命,但王朔巨大的想象力,完满的表现力,惊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高超的结构与人物塑造力,不减当年,依旧让最早关注此书的止庵钦服。在年末易中天的历史小说《曹操》面世后,可能会有更多人读懂这些以历史作背景的虚构长篇的写作真意,借历史一步说话,浇当下的胸中块垒,打通历史与现实的关节,不失为2022年文学的一种功用。

  作为不同代际的体验与表达

  在《白发阿娥及其他》里,年近七旬的西西以母亲为原型,并观照自己日渐一日老去的经验,一位老人写另一位老人,编织一段真正面对衰老的故事。2022年,被王安忆称作“香港的说梦人”的作家西西去世了,而她所呈现的幽默而不失温情的老年人的世界,汇聚于这本名为《白发阿娥及其他》的老年故事集中,如同老年生活的步履,平易舒缓,情趣盎然,却也让我们从中感知到看似平淡无奇的人生中,衰老与成长的惊心动魄。

  如同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爱尔兰90后天才女作家萨莉·鲁尼无疑是当下年轻一代的代言。2022年引进出版的她的《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讲述后疫情时代经济、政治、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年轻人的迷茫与挫败。这不是一部靠故事取胜的小说,大部分情节内容在对话和书信中展开,如同她的上一部热门小说《聊天记录》,依然没有戏剧性的情节,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建立的情感连接。

  必须提及的是,2022年,国产年轻一代女作家基于个性体验的发声与表达,亦亮点频生,比如林白文体独特的《北流》,林棹风格鲜明的《潮汐图》,以及来自东北的90后杨知寒地域风十足的短篇小说集《一团坚冰》……

  在别样的回忆录中发现珍贵

  美术史家巫鸿在2022年出版了他不同于学术论著的新作《豹迹》,一本76年人生的回忆录。然而这并不是一本围绕学术和人生经历的标准回忆录,而是“现下的我呼唤过去的我”,将万千的线索组合穿连起来如推理小说般诱惑迷人的故事集。

  他以幻想的手法呈现绝处逢生后,遇见克孜尔石窟壁画飞天像的悸动和梦魇;以冷静克制的笔调,从北朝“蝉冠菩萨”像被盗与寻回的前前后后中,臧否个人、国宝、文物、传统文化之间错综复杂又虔诚宁静的连结……书中还有被巫鸿浓墨重彩书写的他在哈佛大学的导师张光直,有在巫鸿心中拥有独特位置的木心,而木心也是《豹迹》这本书完成时的第一读者。

  在书的结尾处,巫鸿写了一只断爪的雪豹,勇敢而孤独。这当是“豹迹”之名的缘起。

  回忆录式的传记题材在2022年尤为丰厚,如:《王庚武回忆录》《陶庵回想录》《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等大部头。而那些看似轻快的别样回忆录,反而彰显不一样的趣味,同样弥足珍贵。

  比如这本《博尔赫斯和我:一场邂逅》,以一位小学徒的视角,“看见”博尔赫斯心中壮美的山川湖泊,他头脑中的文学百科全书,以及他所谈论的文学之外的人生。对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将会像这场旅途一样奇妙。

  据说,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在读过这部回忆录后曾这样评价:“一本珍贵的书。风趣、机智、动人,闪耀着对文学与风景的爱。……这个伟大的人从书页中蹒跚走出,仿佛一位现代的老水手,用他灿烂、自由而复杂的形而上学和文学式谈话,将我们俘获,让我们迷醉。读到可怜的帕里尼和博尔赫斯在旅馆里度过的那漫长一夜时,我笑得停不下来,甚至吵醒了妻子。但读到最后,我的眼眶湿润了;我不愿告别这一小群人物……”

  探究形而上的哲学“硬货”

  《莱拉:一场对道德的探究》,一部在1992年提名普利策奖的绝对小众的哲理小说,也是西方畅销哲理小说《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续篇。后者曾在美国销量高达几百万本,并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了英语世界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续篇中,依然包含了相当程度的哲学“硬货”,主人公继续探究作者所提出的“良质哲学”问题,不同的是,这次旅行工具不再是摩托车,而是行于海上的一条船。同行伴侣是一个名叫莱拉的女人,莱拉异于常人的混沌和疯癫,波西格称之为跃动的自由,他对她的疯癫进行解构,思考她身上独特的“良质”……

  在作者波西格的“良质哲学”中,“价值才是实在,它把认识带给头脑。”这与经验哲学所认为的经验先行,而后才有价值判断不同。在波西格看来,我们所认知的很多东西,只是文字所记录、社会所传承的,还有许多人类世界的经验,落在我们的价值判断之外。也有人在行文中读出了作者对美国文化的热爱与期冀,认为作者对莱拉这个女性的复杂态度,正是他对美国文化复杂态度的隐喻。波西格的文字中充满了令人心智大开的洞见和催人深省的见地。

  跟随“科幻教母”游历人心的森林

  当我们试图找到一本年度科幻新书时,却发现,登上2022年阅读榜首的科幻作品依然是《三体》,而2022年12月底颁出的第十三届华语科幻星云奖长篇小说金奖,颁给了2021年出版的《新新新日报馆:魔都暗影》。终于,在一众再版的中外科幻经典中,“科幻教母”厄休拉·勒古恩的中篇作品合集《寻获与失落》脱颖而出。她已为自己写好了这本书的评语:

  “我无意描摹动作或冒险,而力图展现心理上的趣味。……我显然更热衷于描写人心深处的变化,描摹那根植于我们心底的广阔世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森林,这森林广袤无垠,未经涉足。每一晚,我们每个人都将迷失在这森林中,孤身逡巡。”

  勒古恩不是在“创造”虚构的世界,而是在“发现”真实世界与人类自身。她为“黄金时代”的“硬”科幻注入了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


记者: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