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想照亮旅程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3-01-13 11:22
在书中破除狭隘,获得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的能力,把句号变成问号的能力——


1   《许倬云十日谈》

2   《漫长的余生》

3   《龙与洋鬼子》

4   《持续焦虑》

5   《历史的恐怖》

6   《浪漫地理学》

 7   《另一种声音》

8   《始于极限》

 9   《海洋生物精怪图谱》

10   《春天终将来临》

 

  匈牙利思想家科尔奈在他的著述《思想的力量》中说: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不是权力,不是财富,甚至也不是知识,而是思想。

  政治学博士刘瑜将思想的力量诠释为一种社会科学洞察力,它是一种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的能力,把句号变成问号的能力,把“此时此刻”和无数“他时他刻”联系起来的能力。此种能力与每个人的“见识”相关——你阅读过的、听过的、走过的、观察过的、思考过的越多,就越容易把现实当作“一万种可能性之一”来对待,并因此破除狭隘,获得反观自身的多元视角。

  2022年,书籍给予我们智慧与新知,汇聚思想的力量,照亮前行的旅程。在许倬云语重心长的“向内走,安顿自己”的教诲中,我们学习真正地思考,看清事物的本质和意义,做自洽的人;在不同维度的历史记述中,我们得以拾取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感受风雨飘摇的大变局时代的众生苦乐,也回归到更遥远的普通人的生活日常;我们以他者的立场重新审视貌似熟稔的现象与思潮,比如:女性主义,再如:对待文学的态度,以及现代化与反现代化两种思潮由来已久的对垒;我们从英国艺术教父大卫·霍克尼描绘春天的图景中感知艺术的生命力并因此心怀期待……2022年,在阅读中,我们更真切地理解了埃利亚斯·卡内蒂的话:无论人类经历了多大的绝望,在所有的历史记载中,总包含着芝麻大小的希望。

  2022青报年度书单·思想

  1 《许倬云十日谈:当今世界的格局与人类未来》 

  许倬云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 《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罗新 著 北京日报出版社

  3 《龙与洋鬼子:一位瑞典地质学家眼中的万象中国》

  (瑞典)安特生 著 李雪涛 孟晖 等译 

  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4 《持续焦虑: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

  (美)艾恺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5 《历史的恐怖:西方文明中生活的不确定性》

  (美) 特奥菲洛·鲁伊斯 著;付有强 译 商务印书馆

  6 《浪漫地理学:追寻崇高景观》 

  (美)段义孚 著 陆小璇 译 译林出版社

  7 《另一种声音:海外学者访谈录(增订版)》

  季进 编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8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

  (日)上野千鹤子/铃木凉美 著 曹逸冰 译 

  新经典·新星出版社

  9 《海洋生物精怪图谱》 

  牛鸿志 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

  10 《春天终将来临》 

  大卫·霍克尼/马丁·盖福德 著 胡雅婷 杨素瑶 译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听“过来人”论道

  无论何时何地,一定要听老人家讲话,尤其当这位老人是一位博古通今的思想者之时。92岁的许倬云,2022年在他的新书《许倬云十日谈:当今世界的格局和人类未来》中,回顾了历史上重大瘟疫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了中美关系的僵局,也预言了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在大问题中,我们亦收获了来自长者与智者的真诚慰藉。

  以耄耋之年,残弱之躯,他仍执着于为中国文化寻求出路,回应年轻人的疑问和失落,为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提供解决方案。可能真正令我们感到动容的并不在于书籍本身,而是写作者的人格魅力。他的话语自带智慧的温度,抚慰我们于时代洪流与疫情所迫中无所依傍的灵魂。

  在《龙与洋鬼子》中,我们聆听另一位100多年前的瑞典长者讲述他的中国之道。

  对于了解中国考古的读者来说,安特生的名字并不陌生,这位来自瑞典的地质学家,是“北京猿人”“仰韶文化”等遗址的发现者,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中华远古之文化》《甘肃考古记》等著作曾引发国际学界关注。而在他的毕生著述中,《龙与洋鬼子》与众不同,这是他从1914到1925年间中国公务员生涯的亲见与亲历,也是他对20世纪初那个充满魅力、创伤与希望的万象中国的独特思考。

  在安特生笔下,很少有对于中国所谓异国情调的猎奇式描述,或将国人归于人种学意义上的刻画印象。书中有承袭数千年农耕智慧的农民,有流连街巷、衣衫褴褛的乞丐,有“季节性就业”的土匪,有受人冷眼却始终乐观的苦力,有遇难矿工绝望的母亲,也有如祥林嫂般喋喋不休述说家门苦难的老妇……这些在大多数史书中湮没无闻的平凡生命,借由安特生的文字重新鲜活起来,将碎裂、模糊的历史图卷填补完整。他尊崇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也为中国传统精神的失落忧心。文字间流露出的,是对中国及中国人的真诚动人的情感。

  大历史中的个体书写

  王钟儿,南朝官僚家庭的千金大小姐,一朝却在战火中家破人亡,被掠去北魏,沦为深宫的普通宫女,56年漫长余生,她经历一段段曲折离奇的皇权纷争,以普通人的身份被历史的洪流裹挟向前……北大历史系教授罗新,借一个宫女的墓志史料,以其一生描摹了一个朝代的兴起与衰颓。而这也正是大家关心历史的初衷:关注遥远时代的普通人。

  2022年,大历史中个体视角的书写成为一个不能忽略的趋势。吴铮强的《罗建功打官司》,讲述20世纪初的龙泉,一个乡绅在时代更迭中的诉讼过程,呈现近代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宏大叙事中,个体跌宕起伏的命运。另一位历史学家王笛,在《碌碌有为》中,将民国时期普通的纺织个体户“杜二嫂”的人生经历贯穿始终。而作者的雄心,正是将大历史还原为个人行动与日常事件编织的奇幻网络。

  对历史的记录,惯常于重视帝王将相和英雄人物,普通人在历史上几乎是缺席的,以至于鲁迅说,所谓的二十四史就是帝王家谱。2022年历史学家告诉我们:过往,受限于帝王将相们所左右的宏大历史叙事,我们总是渴望着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情,而正是一个个平凡微观的生命所度过的平凡生活,聚合为历史的洪流,推动着文明的进程。我们怎么理解历史,就是怎么理解这个世界的现在和未来。

  女性主义思潮汹涌

  2022年,女性主义思潮汹涌。在豆瓣的年度图书榜单中,前10位图书中有6本都与女性议题相关,这是往年从未有过的现象。

  顺便提一下这6本书:张天翼的当代女性浮世绘《如雪如山》;八十多岁奶奶笔下令人窒息的“中国式婚姻”《我本芬芳》;以数据与事实全面论述女性处境的《看不见的女性》;揭示社会层面结构性“厌女症”的《应得的权利》;挑动对女性安全问题神经的《足利女童连续失踪事件》,以及高居榜首的关于东亚女性隐曲苦痛的两代人的思想碰撞《始于极限》。

  我们选择这本上野千鹤子与铃木凉美对谈的热门新书《始于极限》,作为年度女性主义的必读书目,两位对谈者分别是全球最知名的女性主义领袖和日本最叛逆的人气作家。这本书也可以看作是上野千鹤子继《厌女》《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后又一爆款力作。

  每一位女性都是生活的幸存者,她们迷茫,反抗,故作坚强实又遍体鳞伤,对谈围绕恋爱与性、婚姻、男人、工作、独立、自由等12大主题,聊透女性内心深处的愤怒与困境,堪称“性别对立时代的希望之作”,而上野千鹤子也在书中透露了她从未说出过的过往。

  探寻应对危险与危机的历史方法

  这是一本反思西方社会中个体和集体如何逃避历史的其恐怖的著作。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是制造不确定性的因子,历史学家鲁伊斯从心理史学入手,探讨“中世纪没落时期”的人们如何回应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面对掌控的局限所带来的深切生存恐惧,有人转向宗教谋求解释,有人拥抱无处不在的消费文化,有人沉迷转瞬即逝的快乐……书的基调更多是沉思,而不是说教。它没有指责或轻视人们逃避死亡的可悲尝试,只

  是希望人们认识到各种可能性。这不是一本自助手册,但它见证了西方社会如何赋予人类痛苦和苦难经历以深刻的意义。

  “现代化”与“反现代化”批判

  在《持续焦虑》中,我们看到,从德国的反现代化论者哈曼、谢林和赫德、费希特等人的思想,到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如斯拉夫主义者,印度的甘地、泰戈尔,中国的张君劢、梁漱溟,日本的冈仓觉三和西田几多郎,直至当代的埃吕尔和马尔库塞,“现代化”与“反现代化”思潮的冲突从未终结,并将永远持续存在。

  现代化是一个古典意义的悲剧,它带来的每一个利益都要求人类付出对他们仍有价值的其他东西作为代价。人们对平等、个人主义、科学和现代工业等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为传统生活、家庭伦理与自然相契合大声疾呼。

  作者艾恺认为,持续的反现代化批判的贡献与意义在于:在批判的过程中,辨明了现代化过程的真正本质,也确定了人类要付出的代价。

  感知艺术的愉悦原则

  选择艺术家大卫·霍克尼《春天终将来临》作为年度艺术类普及读物是因为这位耄耋艺术家始终坚持的一个观点:艺术应该具备内在的、深层次的愉悦性:“我认为艺术中有一个愉悦原则。没有这个,艺术就不会存在了。

  霍克尼在书中描绘诺曼底的春天:“就像贝叶挂毯一样,画一幅很长很长的作品”。对他而言,排成一行的一百幅风景画将会带来与单独一幅风景画不同的效果,因为每一幅画都是对之前看过的画的强化。青岛西海美术馆开馆首展中,大卫·霍克尼那些用平板电脑绘制的色彩亮丽的生活图景让人心旷神怡,他总能够在日常中发现趣味,展现一种独特的生命力,他在书里的对谈中说:正如在梵·高的画笔下,一双破鞋子、一段枯木、一片荒草地,依然能变成充满生命力的作品。这也意味着艺术创作者需要具备一双不被肤浅的美迷惑的眼睛,需要在表象之下,挖掘深沉次的美。

  探索人性与大地的诗意互动

  当今的地理学著作缺乏戏剧性,地图、数据、描述和分析比比皆是,却没有豪侠之举,没有孜孜以求的精神。然而,在不远的历史中,地理学的确曾有魔力,并被认为是浪漫的。那是一个英勇探索的时代。探险家深入海洋、山岳、森林、洞穴、沙漠和极地冰原,检验着自己身体和精神的忍耐力……

  在人文地理学之父段义孚的这部经典著作《浪漫地理学》中,他指出,若是将精神视为人类存在的核心,或许人类需要将整个宇宙当作游乐场:超越中庸之道,信奉诸如光与暗、高与低、头脑与肌肉等两极化价值,皈依一些并不满足生存需要,却迎合热烈的浪漫渴望的地理环境……阅读《浪漫地理学》,我们可以追随作者精妙的行文深入宇宙间光辉畅动与浑浊隐涩之地,感受人性与大地的诗意互动。如地理学者唐晓峰所言,段义孚是我们心中地理世界的发现者、揭示者、解释者。

  来自汉学界的另一种声音

  《另一种声音:海外学者访谈录(增订版)》的访谈对象囊括宇文所安、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葛浩文、顾彬等十六位汉学名家,访谈内容既涉及学术,又时而穿插闲话,机警回答与琐碎闲话的背后,渗透着学者们深厚的学养,当然,读者更爱那些对于熟悉的国内文坛大咖不同于常识的中肯评价。比如顾彬的尖锐:“鲁迅使我们看到法国革命以后,在欧洲社会于灵魂、精神上的各种变化起伏,但是苏童、格非、虹影等人的作品却从未使我思考。在他们那里,我找不到任何问题意识,如果有,我觉得那也不值得我去思考……”

  这本书以一种比较理性的立场来审视评价海外汉学,而不是一味地肯定或否定,充分尊重文化差异和汉学家独有的文化视角,正如为之作序的北大教授乐黛云所言:既概观全局,又深入核心;既通透历史,又执着现状;既有理论深度,又是朋友间闲话家常,娓娓而谈,使访谈内容于不知不觉间,渗入读者心田,臻于润物细无声的妙境。

  当青岛人将现代博物与传统神话入画

  青岛人牛鸿志的《海洋生物精怪图谱》同时获得了致力于海洋题材跨文体写作的青岛作家盛文强和诗人桂鱼的双重推介。

  盛文强的推介语:他绘制的二百多种海洋动物,用国画的材料和技术充当载体,蛤蜊、鲅鱼、坐蛸、海螺等青岛常见的海物,被赋予了拟人化的身体,在鳞片、触须、甲壳、长螯密布的丛林中,餐桌上常见之物纷纷变身龙宫水府的悍将,现代博物和传统神话实现了交叉,其考证文字则又兼顾了个体经验与民俗传统,读来如入深海,奇遇不断,而又跌宕自喜。

  桂鱼的推介语:浓墨淡彩的古典图式,是造像、是考据、是风俗、更是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变形记”。理解海洋的兼容并包,理解海怪的人情世故,或许,也正是理解了我们自己。


记者: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