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鲁老先生讲那过去的事情

来源:文艺处发布时间:2016-03-29 10:41
    近三年不曾步出家 门一步的“宅老先生”鲁海,昨天破例“出山”。因为他的新书“鲁海说青岛”系列丛书终于首发出版了。 
    在新华书店书城一楼的城市课堂,84岁的老先生心情大靓,尽管自始至终未能掌握话筒的正确使用方法,却并不妨碍他与周遭热情的读者分享令他着迷的青岛往事。实际上,没过多久老先生便当场抛出了一个一直困扰着他的青岛历史之谜题——那位在青岛解放之初最早被委以重任、书写了“青岛市人民政府”的牌匾的神秘“李先生”,究竟是何许人?青岛历史的研究空间还非常大,不是吗?就看你愿不愿去发掘……”在些许爆棚的沸腾气氛中,鲁老爷子如是认真地说,好像在下一道全民研史的动员令。 
    有青岛的研史者说,要研习青岛的地方史,必须从读鲁海的书开始。事实也正是如此:加之此次出版的“鲁海说青岛”系列丛书,老先生至今已经出版了43种专著,这其中有关青岛文化历史的图书占了半壁江山。所以也有读者称誉鲁海是一本青岛历史的“活辞典”。 而在这些图书当中,读者最多的是《老楼故事》和《老街故事》,因为两本书都先后再版达7次,此次它们也再度出现在了“鲁海说青岛”这套最新的丛书中,并由老先生做了大量增补。据说在这套包含11种书的丛书中,有7种书曾是鲁老的旧作,此番鲁海对内容全部做了新的增补。在鲁海看来,它们被认可的主要原因是史料价值,而这也是他一直尽己所能所做的工作——钩沉和完善青岛这座城市的文化史。 常有人问鲁海,在自己的这些地方历史著述中,最喜欢哪一本?他的回答总是《作家与青岛》。书中记述了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在青岛工作和生活的作家,以及他们在青岛的创作。与其说是喜欢,还不如说是珍视,因为这是一本源于作者亲身采访和经历的,几乎完全根据一手资料写就的书。鲁海说:“我喜欢它,是因为其中有30多位作家是我亲自采访的,像沈从文、萧军、徐中玉、臧克家、卞之琳、贾植芳、赵清阁、吴伯箫、艾芜、于黑丁、蹇先艾、曹禺、陈伯吹、凤子、乔天华、陶钝、汪静之……还有20多人,我访问了他们的妻子或者儿女,比如王度庐的夫人李丹荃、许地山的夫人周俟松、田汉的儿子田申、郑振铎的儿子郑尔康、孟超的女儿孟灼、李白凤的妻子朱樱;还有一些作家是我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已经认识的……” 有资料搜集癖的图书馆馆长 对于青岛年轻的媒体人而言,鲁老先生就是有求必应的“哆拉A梦”,所有有关这座城市过往的疑惑和空白,总能够在老先生从容的娓娓道来中收获答案和惊喜。 鲁老的“百宝箱”常常伴随着类似于图书馆给图书分类检索用的自制卡片或纸片,他总能够从中立刻找到需要的那一张的所在。他时常慷慨借给年轻人阅读的私人藏书里,也总是夹着书写了青岛历史蛛丝马迹的临时撕下的形状并不规则的纸头,有时会是一个门牌号码,有时又会是一个等待解答的设问。有一次,他居然将整个中山路1号的横切面布局图都画了下来…… 在同样是从事历史研究工作的儿子鲁勇的印象中,父亲永远在认真地进行资料的搜索和累积,这在他任职青岛市图书馆馆长的工作时就已经开始,至今从未终止。那时鲁海有各种机会去到不同城市的图书馆做访问与交流,除了工作,他都会提出一个额外的请求:那就是允许他查阅各个图书馆的特藏资料。在那里,鲁海的浏览目的决绝而又单一——找到与青岛相关的事件与人物。将它们分门别类,记录在一张张卡片上。 这或许是出于一种本能,是一名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老毕业生从事历史回溯与梳理工作的本能,而实际上更是出于一种责任。据说,早在1945年,鲁海第一次从北京的一份报纸上读到一篇文章,写的是曾经居住在青岛的作家们,这令他十分吃惊,“我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当时(1945年)竟然不知道这些大作家都曾经在青岛生活工作过……”
    在鲁海70年的积累与写作中,坚持不断地收集有关青岛的史料,并把它们写下来,不断丰盈和充实青岛历史文脉中的细节,对于这位84岁的老人而言,无异于一种源于责任的仪式,而如今,它似已成为一种习惯。 还有两个计划正在实施中 鲁海再度提到他的新书:《话说青岛》、《青岛掌故》、《青岛老楼故事》、《青岛老街故事》、《青岛老报故事》、《青岛老校故事》、《青岛老字号》、《青岛与电影》、《青岛与戏剧》、《名人与青岛》、《作家与青岛》,凡11种。盛满记忆的老房子、老院子,斑驳的老街,令人回味与感慨的名人轶事,鲁海以一名图书馆学人的严谨来完成对青岛历史、地理与文化的书写,而他所讲述的那些过去的事情,又因为其亲历、见证与源于祖辈的讲传,尤显生动与鲜活。这或许也是一位84岁的老人不愿也不能够停止书写的缘由。 
    昨天他在书城透露,自己已在酝酿和书写,有关青岛与音乐的故事,可写的事情还有很多,有关青岛历史的研究空间还很大,每每静心冥想之际,就会有新的念头冒出来,而他只觉得时间不够用。 他还有一项计划,就是与画家合作,复原青岛那些已经消失不见的美好的风光景致,比如曾经的四方公园,龙吟池,青江庄,大花沟……“还有多少人记得住这些地名呢,我想与画家们合作,由我来描述那时那地的情景,由画家画下来,这应当也是一项有意义的事情吧。”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