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博物馆扩建工程设计方案出炉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17-01-03 10:03
   几经修改与完善,青岛市博物馆扩建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近日正式出炉。2017年,青岛将在现有市博物馆原址基础上,建设一座总建筑面积超过7万平方米(含旧馆面积)的新博物馆。新博物馆不仅将发挥更趋完备的博物馆功能,还将成为城市对外文化商贸交流的基地,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城市客厅”。
 
   集结了博物馆、大剧院、会展中心等地标式建筑的东部区域,一个全新的青岛文化核心聚落呼之欲出。
 
   博物馆院内南侧扩建5万平方米新馆
 
   位于崂山区梅岭东路51号的市博物馆建于2000年,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据介绍,此次改扩建项目的核心,是要在博物馆原址主院内南侧空地上扩建一座新馆,与旧馆连为一体。这不仅是外观上的连接,更是功能上的重新定位与布局。
 
   结合我市文化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需求,同时根据市规划局提升容积率、预留未来发展空间的要求,该项目最终确定的新馆扩建面积约5万平方米。包括展示陈列区、藏品库房、艺术研究工作室、艺术品交易区、公共服务区、办公及配套保障区、停车区,这些新的区划功能,弥补了老博物馆长期以来软硬件的缺失与不足。其中,艺术研究工作室和艺术品交易区的设置,更为市博物馆作为全国92家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提供了完备的设施服务保障。
 
   根据设计方案所确定的功能定位,项目建成后,市博物馆将成为一处集收藏、展览、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艺术品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全面提升城市博物馆的服务水平和展陈能力,形成青岛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与核心平台。
 
   形成东部新的文化核心聚落
 
   规划方案中,“城市会客厅”作为改扩建工程的一个重要功能和一个新辟的楼顶实体空间,不断被提及——新建设施将着力提升国际文化交流的能力,不单是举办文化艺术交流展览、研讨教育、各种发布会、时尚秀的空间,而且具备高端会议、商务合作、餐饮休闲、观景平台及露天舞台等功能,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与软实力,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根据规划提供的效果图,从新建博物馆顶楼的“城市会客厅”望出去,能够清晰地看到一街之隔的青岛大剧院楼顶的白色琴键式设计,还有远处的城市海岸线。负责该项目的是国内著名设计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恺,他所设计的城市公共空间,不再仅仅是一座新的博物馆,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标式的文化区域。
 
   在设计新馆的同时,崔恺将项目西侧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广场也整体进行了规划——目的是完善和提升环境品质。由北向南,依次有会展广场、艺术主题公园、格莱美演艺广场等公共设施;西侧的商业办公用地和东侧几组文化建筑分列两旁,成为代表青岛文化特征的城市活力空间。
 
   博物馆扩建工程和中轴线广场改造工程完成后,将与周边的青岛大剧院、会展中心、金石博物馆,以及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广场,形成青岛东部新的文化核心聚落。
 
   设计如盛开的崂山石花
 
   如何将博物馆旧馆与新馆天衣无缝加以衔接,从外观上相融合?这是曾主持设计了安阳殷墟博物馆、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北京数字出版信息中心等人气公共建筑的著名设计师崔恺,主持青岛项目时面临的首要问题。
 
   他这样阐述新馆的设计理念:黄海之滨,崂山脚下,一组标志性文化建筑群业已沿着一条中轴广场顺序展开——会展中心、博物馆、大剧院,顺应地势层层叠合,形成了青岛重要的文化艺术聚落。作为博物馆的扩建部分,选址在现有博物馆旧址的南广场上,如镶牙一般嵌入其间,发挥着对整个区域的织补作用。因此,设计的主要关注点是在衔接补充的基础上,使之得以有机生长。
 
   为此,崔恺立足青岛本土,选择崂山自然景观与人文特色为主题,力求创造有明确本土性的艺术建筑造型和空间。他运用了“浪涌石开,时空留痕”的文化意象——在效果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新馆的几组建筑体量巨大,如一块块巨石拔地而起,与旧馆环围,简洁而富有冲击力,其向心的布局,使中心犹如一朵盛放的崂山石花,自老馆盘旋而出,在屋面逐渐展开……而这个中心区域就是现在博物馆的中心广场。
 
   “仿佛从原有建筑中涌出的几股海水穿流于巨石之间,穿插布置的玻璃和金属板块,在阳光照耀下碧波荡漾,金光闪闪,形成浪涌石开的宏大场景。”崔恺说,这一造型设计所彰显的,是城市文化宏大而灿烂的未来。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