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青岛的展览不仅作为展品而存在,更进入到城市的公共场域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18-01-09 09:29
   每一个时代都会演变并造就属于这个时代自身的空间,艺术空间之于观众的位移与转换无疑也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过去一年,青岛人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曾经静置于美术馆内的高冷艺术,因为这些看似陌生的美好突然间变得触手可及,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可及,更体现在感知与认知关系层面的贴近。当代艺术,变得如此有温度、充满亲和力。
 
   将城市变为当代艺术的展览现场
 
   “青岛叙事·里院”作为一个由民间发起的展览活动,围绕具有青岛城市特质的“里院”建筑展开,在2017年的青岛艺术界内外激起了不小的涟漪,它颠覆了常规展览的单一形式,其中最富争议的部分是在老城区繁华街区进行的“物物交换——艺术跳蚤集市”。作为展览活动的开场,这场户外展将岛城知名画家和摄影家的作品现场以物物交换的方式,与观众带有个人记忆的物件进行交换;而现场摄影家的作品又作为画家现场创作的主题入画……从而在一场展览活动中同时制造了艺术家与观众、艺术家与艺术家、作品与作品之间的三重互动。
 
   对策展人林竹而言,“里院”是青岛历史延续下来的城市特色。他想透过画笔下、照片中的记忆,让人们重温一个城市正在消逝的生活,而这里面也包含着人们对于城市文化特质的某种集体认同和情感寄托。“希望借助对一个城市精神符号的强化、激活,唤醒大家内心渐已麻木的情感本真。”一场充满互动主题的展览的开场,实际上不仅是将城市作为了展览的主题内容,也将城市变为了展览的载体与现场。而在展览现场上演的,便是城市曾经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包含了浓浓的情感记忆。令林竹感到骄傲的是,这场展览活动在全国当代艺术活动中史无前例,它创造了一个策展奇迹,也达到了提升青岛城市文化形象和社会影响的效果,这是令其始料未及的。
 
   不仅如此,作为展览活动的尾声,“里院人文论坛”特别邀请文史专家讲述“里院”的历史变迁,地点就是一座“里院”,听讲的市民可以参观真实的“里院”格局,还能透过高处的露台俯瞰到昔日大鲍岛“里院”群落的部分遗迹。正如一位艺术专业人士所言,城市,就是今天艺术的媒质与载体。
 
   在商业综合体与一大波艺术家相遇
 
   2017年,艺术青岛·国际青年艺术季开启了第二季展览,这场历时三个月的系列展览的开场,并没有像首季那样按部就班,选择专业的美术馆作为载体,而是开进了在青岛规模居前的一座商业综合体。它告知我们,这不仅仅是一场当代青年的艺术创作展示,更是一项艺术与公众空间相结合的公共项目。两场分别名为“当代艺术名家邀请展”和“青年艺术家提名展”的展览同时在青岛万象城启幕,带来了一场公众参与人数空前的当代艺术“嘉年华”。历时三个月的展期中,每天途经展场的消费者都有机会与一大波老牌艺术名家和青年艺术新锐相遇、闲聊,抑或在其作品前发呆。
 
   当代艺术如何更好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其实是学术界一直在探讨的话题。“我们将艺展开进商业综合体的做法和尝试,其结果是吸引了除专业艺术创作者之外更多的普通市民参与,可以说既具有学术高度,又强调了大众参与,以此拓展了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扩大了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艺术青岛·国际青年艺术季组委会执委会秘书长丁锋这样解释将展览开进商场的原因。
 
   青岛籍雕塑家于凡列举了北京的芳草地、上海的K11等商业空间中正日益推广呈现的艺展,他认为“美术馆就像是艺术家的象牙塔,在那里进行的是单纯的专业展示,而将艺展搬进商场,就会直接面对各个层面的公众,碰撞出不同的声音。”
 
   在丁锋看来,文化、艺术与商业品牌的聚集,不仅广泛培养了艺术欣赏与收藏的文化消费,涵养了城市的内在精神气质,同时也将间接带动城市文化艺术与旅游、文创产业嫁接的共同繁荣发展。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