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群:袖里乾坤 气象万千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18-12-13 09:30
■纺织谷入选国家级工业遗存名录。图为依托老厂房建起的纺织
博物馆。笑 言 摄


经济大潮激荡着一座城的脉动,也为她留下文化符号、城市记忆等鲜明特征,博物馆便是保存、见证、传播这些城市特征的最佳载体。作为老城腹地,市北区蕴含着岛城最早的商贸文化、啤酒文化、纺织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因子。近年来,市北区利用百年老厂房等原址建起22座博物馆,收藏古文物、老物件、老设备、珍贵史料等10万余件,生动地再现了酒文化、青岛民俗、纺织、村庄变迁等一段段城市历史,让人得以在方寸之间窥得大千世界,也为老青岛人心中的乡愁找到了最好的注脚。

了解一座城市的最好渠道

12月11日,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开馆,重现跨越百年的记忆。时针拨回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青岛是一战爆发后德日争夺的焦点,也是远东唯一的战场。博物馆采用全景塑模沙盘的形式,再现了德占青岛时期建设的军事防御体系,包括炮台、兵营、堡垒等。“我们采取了三维投影技术,灯光照射到沙盘的某一具体位置,该位置上的原景便可通过三维动画形象地展示出来。”该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家住镇江北路的陈女士得知开馆的消息后,计划周末带着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去看一看。“我是潍坊人,大学毕业后留在青岛,女儿在这儿出生,也算是‘新青岛人’。可是,她对青岛的历史知之甚少,尤其是这个城市的殖民历史、一战带来的耻辱与伤痛、从青岛引发的‘五四运动’等,我觉得应该带她去感受一下。”陈女士说。

百岁老厂再成时代“弄潮儿”

青岛纺织业被誉为“母亲工业”,发端于上个世纪初,“上青天”声名鹊起。至今,从国棉五厂退休的张玉娥还保持着一种习惯,隔段时间就要到位于四流南路80号的纺织博物馆看一看,那些已在岁月里浸润了近百年的老厂房、当年亲手摸过的老纺机,会让张玉娥激动半天。

纺织博物馆原是国棉五厂厂房,前身是建于1934年的日商“上海纺织株式会社青岛支店”,生动地记录下青岛纺织业从萌芽到盛时、从殖民时期的衰落到改革开放后的重生历经百余年的历史脉络。从这里,走出了劳动模范郝建秀,弘扬了以自主创新、刻苦钻研为鲜明特色的匠人精神,树立了一座城市独立、自信、活力、革新的品格。

“上个世纪80年代,我还不到20岁,当了纺织工人,那时觉得是一种荣誉。”张玉娥说,每天听着纺机井然有序的嗡嗡声,觉得特别有劲。“那时觉得粗纱机啊梳棉机啊再普通不过了,也没往深处想它是一个时代的记录者,现在再来看它们,觉得特别亲切,也特别珍贵。”

“现在纺织博物馆内外可以说到处是‘宝贝’。”同样身为老纺织人的青岛纺织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才先介绍,建馆依托的这个老厂房是国内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包豪斯”风格钢木框架厂房,最奇特的是窗户全部开在屋顶,朝向北方成行排列,窗户后侧是呈45°角的“锯齿”状斜墙。

“这些窗户能呈现像手术室‘无影灯’一样的效果。”姜才先解密道,北向光线不会像南窗那样有强弱光变化,经“锯齿”斜墙反射后形成散射光,使整个厂房内采光均匀无阴影,有助于纺织工人随时盯紧断线头以备及时接线。今年11月,包括老厂房、博物馆、铁路专线桥在内的10个核心物项被列入国家第二批工业遗产。

虽然将近百岁,但老厂在时代的大潮中并未落伍,而是以文创产业注入,摇身一变成了时代的“弄潮儿”。在这里,亚洲色彩论坛每年发布着最尖端的时尚潮流资讯,色彩中国颁奖典礼等会展吸引了百万流量关注,城市创艺生活节等主题活动聚集了文创大咖,新摄汇青岛商拍基地等景点成为岛城年轻人热衷的“网红打卡地”。“我虽然不太懂时尚,但感觉这里传播的‘精致’和‘美’的理念,与我们老纺织人一丝不苟的精神也是一脉相承的。”张玉娥说。

嗅到故土风情和浓浓乡愁

一座城,有自己的品格,也有自己的风情。于2017年11月开放的“海泊河文史风情馆”坐落于镇江路街道敦化路22号院内,首次对外披露了“母亲河”鲜为人知的历史。

1928年版《胶澳志》中记载:“海泊河长约7公里,发源于浮山之西北麓,流经东西吴家村前折而西北流入胶州湾。”这是最早关于海泊河的文字记载。在3D沙盘上,可以看到海泊河自东向西横穿了整个市北区最后入海,沿岸分布着错埠岭、东西吴家村、仲家洼、海泊村、小村庄、扫帚滩等十多个原始村庄。难以想象,她如何暗自蓄积力量,从涓涓细流变成滔滔之水,养育着两岸数以万计的居民。

干了20年社区主任的吴振华对海泊河有着深深的感情。她说:“我是西吴家村人,小的时候经常到河里洗衣服,那时河水很清,还能抓着小鱼。海泊河到了旱季也不断流,反而漫出许多支流,从村里流过去。”她指着风情馆门前的这条路说,这里曾经就是一条支流的河道。

据风情馆的史料记载,海泊河是青岛市第一个饮用水水源地,贮水山上贮水池里的水最早就是海泊河的水。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河两边建起了造纸厂、染织厂等,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到了河里,“母亲河”就变成了“臭水河”。另外,海泊河还有海水倒灌、盐碱化等“天生缺陷”,给根治带来很大难度。

“我1992年到了吴家村街道工作,几乎亲历了整个整治过程。”吴振华说。1993年,青岛市海泊河污水处理厂建成,拉开了拯救海泊河的序幕,每年可减少污泥投海量2万吨。同时,市北区每年对海泊河截污、治污、清淤,改善河道生态功能,还“母亲河”以洁净的原貌。这些,都被风情馆一一记录,形成珍贵的史料。

除了海泊河文史风情馆,市北区还建有小村庄文史馆、台东镇史料馆等数个记录城区历史的展馆,它们成为老青岛人寄托乡愁、传承城市文化的最佳载体。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