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入真正的影视剧原创力量的核心地带

——青岛本土编剧:光荣的荆棘路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18-12-17 10:03
■将好小说变成好剧本,不少编剧在努力。图为青岛民间举办的“独立电影”展现场。 王 雷 摄
■连谏编写的话剧《家有遗产》剧照。 王 雷 摄

继2017年青岛正式摘得创意城市网络“电影之都” 桂冠之后,青岛的电影市场不断释放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年来,这张光彩熠熠的新名片为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塑造城市新品格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2018青岛国际VR影像周等电影盛典以及一系列民间电影活动次第登场,将开放、多元的城市文化品牌打磨得愈加闪亮。

曾经,这里承载着青岛几代人的电影记忆,而今这里的剧本创作,则关乎这座海滨城市未来的电影梦想……作为电影制作当中的关键一环,剧本的好坏影响的是整部剧的根基。近日,记者对岛城编剧创作团队现状进行调查采访——打造精品剧本,形成聚集效应,青岛本土编剧发展未来可期。

好小说变身好剧本重在二度创作

青岛与电影同龄,是命运的眷顾,也有着历史的机缘,在青岛的城市气质中,从来就不缺少影视基因。20多个国家风格各异的建筑,使这里成为“万国建筑博览会”,四季咸宜的气候条件,也让青岛有了“天然摄影棚”的美誉。而包括青岛三十九中在内的艺术学校,更为中国影坛培养了黄晓明、黄渤等数百名家喻户晓的演员、导演,被誉为“明星的摇篮”。然而,不得不承认,在整个影视制作的环节当中,当前青岛的编剧实力,确实较为薄弱。

16日,《连谏中短篇小说集》首发式暨签售会在书城一楼的城市课堂举行,此前连谏的《门第》《家有遗产》《你是不是我疼爱的人》等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而作家出身的她,近年来同影视业的联系也更加密切。其小说《门第》《媚妆》《凉爱》改编后均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

在连谏看来,打入真正的影视剧原创力量的核心地带,是应当着力探讨的。“我们有一批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也特别会讲故事的原创小说作者,就当前改编为影视剧本的小说来说,青岛的作品在全国影视圈内还是很被认可的,甚至可以毫不谦虚地说,是影视圈一流原创作品。但是,青岛缺乏从小说到剧本的再创作力量。将一部好的小说变成一部好的剧本,是一个巨大的台阶跨越,不是一个好小说自然就会成为好剧本的,这其中的二度创作很重要。”

连谏坦言,编剧工作是非常辛苦的,这是每个编剧必经的考验。“写剧本确实不如写小说有更多自由度,在创作《家有遗产》电视剧本的时候,甚至把自己写到梨状肌无菌性发炎,走路都一瘸一拐的。”但是连谏一再强调,“剧本剧本,是一剧之本。靠作品说话,永远是不会错的。”

这一点,余耕也表示极力赞同,“剧本创作最重要的是要有好故事,把一剧之本的剧本先抓好。”近几年,余耕在编剧行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作品《如果没有明天》荣获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影视剧改编价值奖,并被改编成话剧《我是余欢水》,目前在北京繁星戏剧村上演了150余场,明年1月份也是这部话剧的第六轮上演。除此之外,他还进行了电影剧本《超萌英雄》和电视剧剧本《我是赵传奇》的创作。

“说实在的,我对自己的剧本作品不是很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剧本本身的问题,也有制作环节打折扣的问题。但是,相信随着影视制作的日臻成熟,提升会是全方位的。”同时,他也说道:“编剧是一个需要不断储备知识和阅历的职业,我们的编剧大都是文科出身,例如美剧《绝命毒师》里面涉及大量的化学知识,这不是一个只掌握文科知识的编剧能够驾驭的。”

“网络写手”市场同样靠“精品”

与此同时,在微电影、网剧不断发展的当下,网络写手也同样拥有着广阔的空间。凭借《李逵日记》一炮走红的作家仓土,将小说改编成了方言版的电视剧,担任编剧的电影《贾如有天意》也一直保持着仓土自己的喜剧风格。聚焦90后育儿的喜剧《爸妈九零后》和试水悬疑推理的《地平线下的嫌疑犯》也在前期筹备当中。

采访中,仓土一直强调,自己还是个编剧界的新人,有太多东西需要一直学习。如果一个剧是大厦,那么剧本就是基石。既要契合市场,又要保有自己的特色,需要编剧不断提升功力。“这几年网络剧比较流行的题材是仙侠、悬疑、侦探、盗墓之类,喜剧几乎是个空白。虽然行业目前进入低谷,但精品剧本到何时都是有市场的。”

构建良好产业生态彰显后发优势

据市文广新局负责人介绍,自申办“电影之都”以来,青岛便面向全国启动了“影视剧本孵化计划”,征集优秀剧本和创意并给予资金扶持,同时,对在青岛注册的影视公司,也有非常优厚的税收连续返还政策。青岛构建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充分彰显了政策的后发优势。

在电影《里院里的海》剧本研讨会上,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李若丹也说到,日前青岛被省内认可为影视产业核心,青岛影视产业由二甲等升为一甲等。影视补贴有望从影视制作升级到编剧、服化道等各方面。

政策和补贴的不断优化,对于编剧来说不仅仅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它们更像是一种督促和一种身份认同。同时,线下的交流和提升更容易让编剧群体形成一股向上的合力。

“其实当前有不少有生活、有真情实感的好故事和好素材,把题材和剧本整合起来,让编剧同制片人挂钩,使好的剧本变现,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青岛市影视文化研究会会长周汝萍也表示,“影视编剧研讨会、剧本研讨会等活动,可以搭建起一座自编剧至影视公司的桥梁,促进了解、交流与合作,让青岛的编剧界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作为青岛理工大学的教授,周汝萍表示,当前高校中有很大潜力的编剧队伍,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能够更好地实现跨界融合与融合促进。

市文联协会部副部长、市影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玉玲告诉记者,“2016年成立青岛市编剧联盟以来,约有40多位本土编剧在这里登记,目前看大家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我这两年也在积极推动举办青岛市影剧编剧高研班,希望能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让青岛的编剧和作者们了解行业市场状况,提高创作水平,与行业产业市场更接轨。”

当前,编剧行业的转型成为另外一种趋势。青岛宇宙人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青岛地球人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玉臣告诉记者,《女大学生的太阳部落》《地中海行动》让他拿到了山东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重点项目等立项许可,而今年他也在不断转换思路,用剧本做投资,从以剧本写作为主转型到综合影视传播。

“众语喧哗”中本土编剧未来可期

提高青岛编剧水平,打造一流编剧团队,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在市场大潮中守得住创作的底线,在众语喧哗中保持冷静的思考,在物欲横流中经得住时间的检验,才能打造真正的精品。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文化产业”被提升到城市战略高度,影视创作也成为备受关注的一个行业。“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外景地资源、国际一流的影视设施、品质优良的文学作品、精确有力的政策保障……每一项都将成为青岛本土编剧发展的助推器。

据测算,到2020年,仅青岛西海岸新区每年拍摄制作中外影视作品就将超过130部,影视文化旅游超过2000万人次,影视产业总收入达到150亿元,新增10万个就业岗位;到2025年,这片青岛影视新高地每年拍摄制作影视作品将超过180部,影视产业总收入可达280亿元,带动就业人数超20万人。

王玉玲表示,“我看好青岛编剧市场的未来,道路曲折,但前景光明。青岛有那么多一流的文学作家,青岛拥有一线编剧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正如同申报“电影之都”的主题词讲述的那样:“青岛,因电影而生的城市”。电影让青岛的百年之美,通过胶片留下了难忘的历史回眸,如今的青岛,正在做大做强电影产业这篇大文章。相信在未来,青岛与电影还会碰撞协奏出更加动人的旋律,形成以电影为特色的城市新品格。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