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电影史的“青岛角色”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19-02-19 09:57

青岛电影博物馆展示青岛电影发展历程。 王雷 摄

   
    如果要在国内寻找一个和电影同龄的城市,青岛无疑是一个合适的目标。


    作为中国电影的摇篮,早在世界电影刚刚诞生的时代,青岛就成为电影的东方实验场,并孕育了中国电影史上的许多第一。在某种意义上,青岛可以说是整个世界早期电影史的见证者,也是电影魅力的最早感受者。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电影与这座城市彼此成就,共同成长,完美演绎了城市与电影之间无法分割的共生共荣。影视基因之于青岛,是一道有意味的文化风景,跟随这道风景所呈现的,是青岛追求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城市梦想。
   
    如果要在国内寻找一个和电影同龄的城市,青岛无疑是一个合适的目标。
 

    国内最早

    世界早期电影的东方实验场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火车到站》影片,标志着电影的正式诞生。1897年,侵占青岛的德帝国主义随军摄影师拍下了当时青岛的风貌和百姓生活,殖民者们为了丰富他们的娱乐生活,在青岛海滨建立饭店、音乐厅、俱乐部,放映时下流行的影片,这些流转的黑白画面,忽闪的光影镜头,开启了青岛电影艺术的大门。
 

    旧中国的电影院是“舶来品”,青岛的影院多为西方人士经营,外国影片占据了整个电影市场。1899年,亨利王子大饭店建成,之后又于饭店北侧新建了音乐厅,可同时容纳200人,供跳舞、演奏音乐、放映欧美影片之用,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电影放映场所之一。
 

    此前,业内认可的中国第一家电影院是上海虹口影戏院,在1908年12月22日开始作为商业电影院使用。而在2016年6月,中国电影家协会 、中国电影博物馆在青岛组织专家论证会,确认了湖北路17号德国水兵俱乐部旧址是中国境内现存的、最早的商业电影放映场所,这比上海虹口影戏院早了一年多的时间,而且上海虹口影戏院早已拆除,青岛德国水兵俱乐部仍保存完好。在能够找到的资料里面,有水兵俱乐部1907年8月9日发布的电影广告,上面记载着:“晚7时放映电影,门票票价预售25分,现购30分。” 青岛城市文化学者李明说,这个意图“为士兵和水兵提供休养栖留场所,以免他们游荡街头、出入下等餐馆和酗酒,并由此引起道德沦落”的地方,却“意外地成为了世界早期电影的东方实验场所,也培养了这个城市的第一代电影观众,这些活动新视像的接受者,实质上也是电影史上的第一代观众。”
 

    影潮涌动

    蔓延为新的城市娱乐标识
 

    上世纪初,欧美影片在当地上映后,会很快出现在古老中国北方海滨城市的荧幕,由电影院所引导的含混着国际化商业文化的潮流,被认作青岛城市文化骨子里所流淌的“开放”“时尚”“洋气”气质的一个缩影。
 

    1919年,日本人三浦爱三在市场三路建成岛城专业电影院“电气馆”;1921年,英国商人李可柏将青岛中山路中段的面包厂扩建为戏院,并取名为“中西大影戏园”,到20年代末,该影院已累计接纳观众51238人次;1938年,旅华的德国牙医许伯德从青岛的美国商会会长亚当斯手中购入了湖北路的一处仓库,并改建为“金城电影院”;1940年,三浦爱三还分别于李村路12号和锦州路58号,创建了“青岛映画剧场”和“东洋剧场”。
 

    上世纪30年代,山东大戏院出版的《特刊》上有这样的记载,“拥有40万人口,接南北,居华北重要地位之青岛市,中国人办的电影院除了山东大戏院以外,竟没有第二家。而寄居本市之外侨,人数不过两万余,电影院有四家。” 这说明对作为“舶来品”的电影,国人接受起来还有一段过程。虽然“舶来”影院占据青岛电影市场的主流,但受时尚影潮的引领,国人自办影院也逐步崛起。
 

    在青岛,中国人经营的第一家电影院是“山东大戏院”,这座位于中山路97号的影院,目前是青岛唯一一家依旧放映电影的老电影院。影院由第一代中国电影导演的领军人物张石川等人集资建造,营业的首映影片便是由张石川执导、洪深编剧、胡蝶主演的中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1931年12月15日,山东大戏院正式开幕,这是一个被商人们有意铺张开的庆典,《歌女红牡丹》的女主角胡蝶被专门请来,上演了一幕激动人心的明星喜剧。当时正是胡蝶最走红的时候,剪彩之前影迷云集,中山路上交通一度中断。
 

    到后来,1941年,赵兰亭在云门一路建立慈光电影院,也是1958年之前原台东镇唯一一家电影院;1946年,青岛原四方工业区,建成了该区第一家电影院“真光电影院”。这些影院散布青岛,迅速蔓延成为新的城市娱乐标识。
 

    影人集聚

    幻化为“造梦”的城市梦想
 

    影院密集,当由“观影”所形成的时尚文化深入到青岛的城市肌理,青岛,不仅因独具镜头感的“天然摄影棚”优势,吸引大量经典作品来此取景,还因影视文化的“土壤肥沃”,凝合了一大批早期著名电影人在此集聚。而由电影与电影人所粘连的,正是青岛这座城市的“独家记忆”,并幻化为青岛电影“造梦”的伟大城市梦想。
 

    1935年,由中国电影先驱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胡蝶主演的电影《劫后桃花》,以青岛蝴蝶楼为主要取景地,这是中国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也是以青岛人的生活为题材并在青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同时期经典影片《风云儿女》也在青岛完成拍摄,其中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第一次唱响就是在青岛;此外还有“中国影史第一位影帝”金焰的《到自然去》《浪淘沙》等轰动一时的电影均在青岛拍摄,永远地记录下青岛独特美丽的风光。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电影人也纷纷落脚青岛,进行电影创作,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如当时的“影坛三杰”洪深、孙瑜、崔嵬都曾在青岛工作和生活过。他们通过电影作品,表达各自政治理想的同时,都在不同层面上推动了青岛电影发展进程。另外,中国早期著名导演张石川、中国电影音乐的一代宗师王云阶、戏剧理论家赵太侔、后来著名的中国电影剧作家黄宗江,也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华彩一笔。
 

    青岛与电影同龄,是命运的眷顾,也有着历史的机缘。电影,这个西方工业的文化产物,已完全融入青岛城市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青岛城市文化中的鲜明刻度。2017年,青岛荣膺世界“电影之都”,李明说,“幸运的是,100年以后,我们不仅仅是一道时尚娱乐风景的观赏者,而同时也成为了电影进步的参与者。也许,我们有理由期待,我们的城市,还会继续和电影一起成长。”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