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家博物馆,100种读城方式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19-05-20 10:14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青岛的博物馆总数已突破百家,“博物馆城”目标将提前实现

■青岛电影博物馆内的现代化艺术展示。
■青岛啤酒博物馆。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一家总面积2100平方米的私人博物馆——海右博物馆正式开门纳客,馆长赵敦玲希望人们能够在他的博物馆里观字画,坐拥老家具品茗,远离喧嚣地徜徉于青岛以及山东书画历史之中,如古人般沉浸、惬意。

进入2019年,博物馆不断刷新青岛人的传统认知。青岛备案的博物馆总数,包括新近提出申请者在内,已突破百家,五年前制定实施的“到2020年城市博物馆总数达到100家”的“博物馆城”建设目标将提前实现。与博物馆数量的激增同步,不同行业机构和个人新创建的文博场馆,也带来博物馆更加丰富的品类、业态和创新服务内容。

做一本关于传承的“立体书”

海右博物馆积累了赵敦玲过去30余年的个人收藏,一直以来,他都在对藏品做系统的整理研究,并出版了相关图书。但对他而言,如何将自己的收藏和著述更加直观地与他人分享,才是最具吸引力的,这也是他决意创办一家博物馆的原因。

5月18日,人们在这座位于青岛CBD区域的蓝色现代风格建筑中穿越时空,透过从明清到民国、经过重新编排与整合的数百年艺术珍藏,以及刻意营造的古典氛围,重新认知齐鲁文化。它如同一本关于传承的“立体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回溯城市、认知传统的独特方式。

为确保这家公益性私人博物馆的正常运转,赵敦玲将面临每年高达百万元的投入。而他也向记者坦言,民营博物馆之所以开门的多,坚持下来的少,源于四大因素的挑战:一是房租,通常博物馆会因为单体建筑的租金过高,无以维系;二是持续不断地投入,这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撑;三是藏品本身的价值,是否具有区域文化的代表性,信息量是否大到足以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四是一个可持续的博物馆管理运行机制。经过近五年的酝酿筹措,他认为开办博物馆的时机已经成熟。

根据市博物馆学会所做的初步统计,青岛非国有文博场馆的数量近年来持续增长,其总数已突破60家,占比超过国有文博场馆的数量。而个人创建博物馆的初衷,无论规模大小,无一例外,源于对传统的守护和传承。

就在海右博物馆开业之际,即墨花边博物馆馆长王军,也正在为即将开进即墨古城景区的“新馆”做准备。守护和传承老工艺,是身为即墨花边传承人的王军始终致力的工作。

作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即墨花边,据说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出身花边世家的王军,外公曾是上世纪30年代即墨数一数二的“德记花庄”的创始人,从小在外公家长大的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创办了自己的花边企业,他开始将大量的传统工艺样式和图片搜集起来,最终在厂区创办了这家博物馆,还开辟了技艺传习基地。王军告诉记者,即墨花边博物馆现在依照传统手工工艺研发了各类家居文创产品,还开启了现场手工体验,尤其受到“90后”、“00后”年轻人的喜爱。“老一辈手工技艺独有的温度和质感,不能在我们这里断了脉。”

找到衔接传统与公众的最佳方式

5月20日,一场由著名文物保护修复专家马宏林主讲的“现代科技与文物艺术品鉴定”讲座,将在市博物馆开讲,作为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公益活动之一,这场由市博物馆与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合作,创新推出的免费公开课,有限的听讲名额,一周前就在博物馆官网上抢订一空。走进博物馆,参加专业性的公共活动,日益成为青岛人的时尚需求。

国家文物部门的统计显示,近三年,每年全国入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增量都在一亿左右。截至2018年年底,博物馆参观人数已经达到了10.08亿人次。而每年全国新增的博物馆都在180家左右,目前,全国备案的博物馆达到了5136家。另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一项统计显示,今年春节全国4.15亿旅游人次中,40%以上的旅游者走进了博物馆。人们从未像现在这样关注并开始有效利用博物馆。

博物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对于该主题的理解,国家文物局有一段阐释:“聚焦博物馆作为社区、社群、社会活跃参与者的角色定位,倡导博物馆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进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公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如何找到衔接传统与民众的最佳方式?市博物馆学会会长马庚存认为,青岛应在创新已有博物馆的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利用优势特色资源继续不断拓展博物馆的疆界。

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青岛市博物馆和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都推出了夜场活动,市博的“夜色青博”经过连续5年的积淀,已成品牌,从免费公益鉴宝,到文物修复体验,再到今年新推出的与高校联动的文物修复大咖公开课,作为全市唯一一家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市博物馆,一直在进行着“文化的中枢”的探索。

打造一个进入城市的醒目入口

正如马庚存所言,没有任何一座城市像青岛这样,拥有如此独特的行业特色文化资源,比如具有代表性的海洋科技发展史、与城市历史紧密相连的老建筑群、各类近现代工业遗址,这些独特的优势资源为博物馆的建立提供了先天条件,它们正在孕育新的复兴,改变青岛博物馆城的整体格局,同时也在塑造有关这座城市的全新的文化印象。

作为青岛新的博物馆时尚打卡地,海尔世界家电博物馆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拥有博物馆日的周末再度迎来人流高峰。博物馆负责人宋志提出一个关于未来博物馆的新定位:“我所理解的未来的博物馆,人们不单是在那里看到某个时代的老物件,而是能够通过对这些老物件的体验和重新使用,全面理解和感知那个相应时代的历史文化。”他称其为“沉浸式”,区别于传统,沉浸式博物馆会提供给参观者文化、教育、休闲、娱乐、餐饮等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它彰显传统,同时又与现代元素接轨,经过时尚、科技与历史文化的共同加持的博物馆,才是有生命力的。”宋志说。

同样赶在国际博物馆日之前,苏州市博物馆公布了规划建设中的苏州博物馆西馆的功能定位。它不仅将以公共教育为核心,与苏州地区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打造国内首家博物馆学校,还将以苏州通史、苏作工艺、世界艺术、探索体验作为展陈框架,配套文创展示、复合书店、休闲餐厅以及艺术装置等功能,打造文旅融合下的苏州城市历史文化解读中心和体验中心。未来的苏州博物馆将作为城市的醒目入口,开启苏州文化旅游新模式。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博物馆是时尚导体

为提升城市时尚品质,助力国际时尚名城建设,5月16日,由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青岛市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在市博物馆举行。活动邀请了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做了《“活”在当下:博物馆连接过去与未来》专题学术讲座。

关于博物馆与时尚的关系,杨志刚阐述说,在大众的普遍印象里,博物馆是厚重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缩影,神秘而古板。其实,博物馆并不是与时尚绝缘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每年都会有一个MET Gala的慈善舞会,被誉为是‘时尚界的奥斯卡’,所有明星都要挤破头才能参加。很多时尚界高定服饰的设计灵感,都是来自于博物馆展出的传统服饰,这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近年来,上海博物馆和青岛博物馆一直有合作,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西方玻璃器皿曾在青岛展出,受到青岛市民和游客的欢迎和喜爱。关于对青岛的印象,杨志刚评价道,青岛是个时尚之城,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韵味。“我觉得青岛的特色和上海比较接近,我把它概括为海陆交汇,既有大陆文化的厚重,又有面向大海的开阔,在博物馆的规划建设中,把海陆两方面优势结合起来会更好。”此次来青,除了进行学术交流之外,杨志刚还期待着通过这个桥梁,推动两地博物馆之间的合作发展。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