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远方,文旅的幸福时光

从『渔村』到『梦工厂』、从『奢侈消费』到『飞入寻常百姓家』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19-09-17 10:16

如果要洞察70年来青岛文旅的巨大变迁,东方影都的蝶变就足以让人管窥。

穿越隧道,一路向西,当肆意舞动的胶片应和着远山和碧海,这片区域的时尚气质便挥洒得淋漓尽致。位于滨海大道的东方影都,犹如一台蔚为壮观的“青岛发动机”,助推中国科幻大片点燃世界,也照亮青岛“电影之都”的未来之路。

东方影都:“农渔村落”蝶变“造梦工厂”

以农渔为生的村落,何以成为领跑国际的工业化“造梦工厂”?

东方影都正尝试用一张硕果累累的成绩单作答——

2013年东方影都破土动工;2015年由张艺谋执导的好莱坞大片《长城》在青岛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正式开机拍摄;2016年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A1区15个摄影棚、11个置景车间竣工;2017年全球最大一万平方米摄影棚钢结构封顶;2018年4月,青岛东方影都正式开业;2018年10月,前期30个摄影棚首次实现满棚;2019年1月,青岛东方影都群演公社项目启动,打造全方位演员资源库和孵化基地;2019年2月,诞生于新区的中国硬核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热映……

时光飞逝,却也将影视的内涵与外延深深镌刻于灵山湾这片以影视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区。至此,依托世界一流的影视制作硬件设施和全面专业的配套体系,东方影都的行业脉络正不断向四周扩散开来。据统计,目前东方影都囊括拍摄制作、会展交易、演艺娱乐等多样业态,已聚拢250余家影视文化企业,吸引60余部影视作品入驻拍摄。

与此同时,“东有灵山湾,西有藏马山”的影视文化旅游产业格局随着藏马山影视外景地的开工正初现规模。灵山湾成为全省“1+N”影视基地(园区)布局的龙头核心园区,创新打造了“影视+”全产业链,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影视工业化、现代化生产基地和全球影视创作生产基地。影视文化、智慧科技、休闲旅游成为东方影都发展的“三大引擎”,助推产业融合发展。

70载沧桑巨变,70载岁月如歌,如今,东方影都已将电影镌刻于这座城市的气质当中。几年来,电影博物馆、大剧院、秀场、乐园、酒店群、酒吧街、游艇会等,共同成为一个综合性大业态,将这个现代的影视制作基地打造成了一处独具时尚气质的文旅新地标。

文化创造:市民精神世界走向丰盈

70年,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主战场的文化事业,经历了质的变革,并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日益走向蓬勃繁荣。

青岛的文化设施建设在进入21世纪后迎来高峰:青岛大剧院、市人民会堂、青岛音乐厅、市博物馆、市美术馆、市文化馆、少儿图书馆、四方剧院、李沧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以及改扩建工程,让全市文化基础设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据相关统计,截至2018年底,青岛共拥有公共图书馆13个,阅览席位7082个;文化馆13个、文化站137个;艺术表演场所29处;在2019年,全市博物馆的数量已突破100家,涵盖综合类、民俗类、军事体育类、建筑艺术类、自然科技类、农业类和工业遗产类等多个类别,其中个性化特色民营博物馆占据了半壁江山。

在此基础上,一个15分钟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圈”已基本形成。退回30年,青岛人永远不会想到,走出家门不超过15分钟,就有一处可供阅读、上网、休闲以及参加各类艺术、技能培训的免费公共文化活动空间满足城乡每一个居民个体的基本文化需求。青岛全市目前共有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7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5000多个,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15分钟文化圈”的概念早已不是纸上谈兵。

区市级的“豪华版”文化中心业已配置齐全——胶州市民文化中心、崂山市民文化中心、莱西市民文化中心、即墨市民文化中心、李沧区新文化馆和图书馆相继开放;西海岸新区市民文化中心、城阳区大剧院、城阳区博物馆、即墨区博物馆等一批新的区市文化设施正在加快建设。这些新规划建设的区市级市民文化中心,已经并将会成为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升级的新引擎。

与此同时,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服务模式亦伴随科技的日新月异、市民文化需求的升级而不断丰富、创新。青岛全民阅读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文彦明显感觉到书业变革为城市带来的巨变:“作为人类精神载体的图书,早已克服了短缺的记忆,正以更加丰富多元的色彩,为阅读者打开一个缤纷灿烂的认知空间。市民对于阅读的追求,随着图书品种的日益丰富、阅读方式的多元而改变,已从过去单一的对于知识的渴求发展到情感以及休闲娱乐等不同层级的需求。”

在青岛,书店的功能已从纯粹的图书售卖转向复合的公共文化空间,拥有图书、咖啡、文创和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体验式阅读正在构建起城市新的主流阅读文化氛围。人们获取图书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复合”,电子书,微信读书、24小时全天候图书馆、书店,在线开展的“你买书我买单”服务,遍布乡村的农村书屋,社区阅览室……书籍的载体、阅读的实体空间场所,如同毛细血管般密布,延伸覆盖到城乡的各个角落,让阅读变得触手可及,随心所欲。

不仅仅是书业的领域,在线文化馆、在线博物馆、在线美术馆等数字服务平台的建设,也突破了文化场馆服务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文化的空前创造力,为我们创造了更加丰盈的精神世界和美好生活,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个性化新期待。

从萌芽到壮大:旅游担纲支柱产业

自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作为启动改革的突破口,开始肩负起从外交事业向经济产业转变的使命。70年的历程,记录下青岛旅游业“从无到有”的萌芽壮大,也记录下青岛旅游业“从有到优”的缤纷变化。

如今,青岛这座拥有世界最美海湾的中西合璧、城海山相融相依的城市,正在以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城市品格,向国际一流滨海度假旅游胜地的目标奋力前进。

1979年,邓小平在多篇讲话中提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这一年的夏天,邓小平视察崂山。以此为契机,崂山开始了全面建设,到1982年,成为国务院首批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人均国民出游只有0.2次,其中多以“顺道游”为主,全民旅游意识尚待启蒙。“三四十年前,那时能去一次北京非常了不起,身边的人都会很羡慕你,去过首都,到过天安门。”上清路小学退休教师王学珍对自己年轻时第一次去北京旅游印象深刻。在王学珍当年认为“不可能”的事儿,如今千里北京朝去暮归,出国也成为众多市民“说走就走的旅行”。

1984年,中央颁布了旅游建设方针,中国现代旅游业真正开始起步。统计数据显示,这一年,青岛市接待国内游客305万人次,收入0.9亿元,入境游客33610人次,旅游总人数为308.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0.95亿元。1985年青岛市旅游局正式组建,此后,随着国家、地方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旅游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依托秀丽的山海风光、相辉相映的历史和现代人文,风格迥异的多国建筑,悠久醇厚的民俗民情,魅力四射的节庆会展和五彩缤纷的休闲度假项目,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作为城市旅游形象的青岛,到2018年,青岛旅游迎来“峰会年”与“突破年”,全年接待游客超过1亿人次,同比增长13%;旅游消费总额突破1900亿元,同比增长15.9%。

从单一到多元:“全域旅游”绽放全城

刘璐是岛城一家旅行社的专职导游员,从事旅游行业16年,每个假期她都要带着游客穿梭在岛城各个景区。与往年相比,她的最大感受是,除了前海一线等传统景点,金沙滩、东方影都、即墨古城、方特梦幻王国等,几乎每次都有客人要求去。

如今,青岛旅游加快推动实现三个转变:空间布局由沿海一线向全域延伸多点支撑转变;结构类型由单一业态向多业态深度融合转变;产业发展由传统观光向休闲度假为主转变。青岛景区产品一家独大的传统格局逐渐被多样化目的地产品所取代,各种新业态全面开花。尤其是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以来,青岛城市整体知名度、美誉度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围绕“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城市发展目标,我市进一步明确了青岛旅游城市形象定位,即将青岛打造成“可深切感受的国家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可诗意畅游的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可完美体验的国际性港口城市”“可深情触摸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在深耕国际一流滨海度假旅游胜地的征程中,青岛旅游将以更加丰富的旅游产品供给、更加细致的综合配套服务、更加开放的城市品格塑造,欢迎五湖四海的友人到来。

发起新攻势:力逐国际时尚城

《青岛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作战方案(2019-2022年)》中,关于时尚与文化战役中提出,打造电影之都、音乐之岛、创意之城、艺术之城、书香青岛、博物馆之城品牌,推动多元文化集聚、交汇、融合,把青岛建设成为创新思想策源地,吸引众多年轻人来青岛体验、生活、创业。到2022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集聚影视及相关企业500家以上;博物馆总数突破120家;推出5项以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时尚文化活动。

时尚与旅游战役中,青岛“国际时尚城”城市旅游形象进一步确立,时尚旅游业态和产品丰富,时尚旅游人群聚集,时尚旅游服务便捷,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影响力大幅提升。到2022年,当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4亿人次,年均增长10%以上;接待入境游客超过2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3%以上。

目前,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为了落实攻势要求,已在前期对标深圳等先进城市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十大工程”。青岛将着力实施“公共文化设施提升”、“阅读城市”创建、博物馆之城挖掘利用、文旅消费惠民普及、特色群众文化品牌创建、文艺精品创作、文化产业壮大、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先锋文化探索缔造等“十大工程”,其中,“先锋文化”的创新提出,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创建,作为整合青岛本土艺术文化优势,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的载体和抓手。运用“先锋+”思维,青岛将着力打造包括音乐、科技、时尚、运动、旅游和教育等行业领域在内的六大“先锋文化产业平台”,将国际时尚城建设分解为可行性、创新性的目标项目规划,逐一推进落实。据悉,这“十大工程”已纳入年度考核工作,将建立起长效机制,切实推动城市文化品质不断提升。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