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艺术注入“新能量”

2019中国(青岛)艺术博览会彰显艺术“跨界”发展趋势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19-10-28 14:26
▲喜怒哀乐通过数字音乐识别系统可转化为某种音乐。
▲市民体验“骑马”的乐趣。
▲嗓音也可以鉴定和治疗。

2019中国(青岛)艺术博览会上,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的展位前人流不息,艺术系主任胡强告诉记者,艺博会虽然只有两天,却让他们收获满满。“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大院校艺术教育领域的相关展示,你会发现,他们大多具有一个突出特点——展现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跨学科创新成果,从中我们汲取到更多新能量。”

胡强敏锐洞察到的“新能量”,不仅是此次艺博会的一大特色,也正是艺术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在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治疗展位,每天都有大批拥趸聚集,通过二维码扫描预约进行嗓音鉴定治疗的市民络绎不绝。中央音乐学院嗓音研究中心主任韩丽艳亲自坐诊,当天还特别在新开启的艺术名家大讲堂板块中连续推出了两场专题讲座。

韩丽艳告诉记者,“我们是把人的身体当作乐器来看待的,每个人因为声带的大小宽窄厚薄不一样,张力不一样,还有腔体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先天发声。可以通过科学的观察,确定他的音源,也就是先天的声音状况到底怎么样,从而综合判断其在声乐领域的具体发展方向,或是进行发音矫正治疗。”韩丽艳向记者展示了抒情男高音与戏剧男高音所呈现的声音曲线图形状的巨大差异……在她看来,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不易。这一艺术与科学的跨界专业,正在变得更加普及,也面临较大的人才缺口。医生出身的她,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位艺术医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她希望借媒体之力呼吁:耳鼻喉科医生当中,有喜欢歌唱的人,可以尝试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治疗专业!

与展会现场的音乐治疗区毗邻,中央音乐学院的数字音乐识别系统也让人耳目一新,参观者面对摄像机做出喜怒哀乐的不同表情,识别系统就会将其转换为或轻松欢快或低音沉重的旋律。一名参与开发的学生介绍说,这一音乐科技产品还会根据作曲家的一小段乐思,创作出具备其特征的完整作品,未来作曲家的创作是否会完全被机器取代?没人能给出明确答案。

作曲家卞留念作为中国录音师协会声音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也在进行音乐与科技相结合的实验。在展会现场,由他和他的团队自主研发的“体感衣”让人印象深刻,穿上它,就能将听到的音乐,变为对身体的触动,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强弱甚至音色。而他也不遗余力地向记者普及:“运用数字化通道,听觉将转化为触觉、嗅觉、味觉,音乐是可能被看见和感受到的。音乐不仅是一种文化艺术,还透着科学的属性。”

今天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艺术系主任胡强又去到隔壁的浙江艺术职业学校,还有稍远的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的展位。他透露与“北服”初步达成了未来的一些合作意向,其中就包括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方向。记者发现,在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艺术系的展位,科技也成为关键词,运用虚拟影像和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平面的图画变为可360度观看的真实景观,它将在城市文旅产业领域获得进一步的应用。而这款设计的创作者是该学院计算机系的一位教师,“你看,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跨界,已经在我们学院内部开始了。”胡强说。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