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邮轮,其实游的是文化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19-12-09 14:03
作为文化的载体,邮轮像一座漂浮的城市,一定意义上也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自信

■停泊在青岛邮轮母港的邮轮。
■乘坐邮轮来青旅游的外国游客参观邮轮母港内的邮轮模型。
■乘坐邮轮来青旅游的外国游客兴致勃勃的挑选具有青岛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很多人对邮轮的印象,多半是从电影《泰坦尼克号》开始的。一艘海上庞然大物与富丽堂皇的内部设计,外加浪漫经典的爱情,这个百年前发生在大西洋上的凄美故事,让人对邮轮的神秘产生了无限向往。

如今,家门口的邮轮母港,已经让邮轮旅游触手可及,尤其是11月、12月,当青岛进入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淡季的时候,歌诗达邮轮“赛琳娜号”连续11个航次的运营,带火了青岛的冬游市场。但作为“海上度假村”的邮轮到底是什么?市民对邮轮文化的认知,却仍需“补课”。

游文化

早期的出境旅游被戏称为“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家什么也不知道”。近年来,随着深度游、文化旅渐成时尚,人们在行路中不仅希望广见,还希望博闻。舶来于西方的邮轮旅行,正好提供了一个深度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机会。

邮轮,起源于英国,原为邮政部门专用的运输邮件的交通工具之一。但由于后来喷气式民航客机的出现,远洋邮轮渐渐丧失它的载客、载货功能的竞争力,其角色亦由邮轮演变为只供游乐的游轮。

青岛市邮轮旅游发展联盟秘书长孙齐说,邮轮旅游是以大型豪华轮船为载体,以海上巡游为主要形式,以船上度假娱乐活动和岸上观光游览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旅游度假方式,是一种组合型的海洋休闲旅游产品。

以在青岛常态化运营的“赛琳娜号”为例,这艘11.45万吨、载客量3780人的大型邮轮,全长290米,宽35.5米,甲板层数14层,是迄今为止青岛邮轮母港航线迎来的最大邮轮。“赛琳娜号”内饰设计灵感源自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诸神,彰显了意大利古典艺术之美。邮轮的“文化设计师”了解游客的深层心理结构,把邮轮放到邮轮旅游文化品牌“氛围”中进行包装,提供了充裕的尽可享用的美食和娱乐活动。邮轮平缓地行驶在大海上,游客可以观看海景、参加游泳、舞蹈等各类健身娱乐活动,还可观看魔术、杂技、电影,参加化装舞会。游客还将沉浸于欧洲古典文化艺术,体验原汁原味的意大利邮轮度假之旅。

“作为文化的载体,邮轮像一座漂浮的城市,一定意义上也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自信。”孙齐说,虽然邮轮产业的基础是强大的经济实力、高端的航海技术设备和先进的服务管理水平,但邮轮产业的核心是邮轮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带给人们的文化体验才是促使邮轮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买文化

“每天不停地吃饭、拍照、看表演,然后重头戏当然是在船上及岸上的免税店购物。”在“赛琳娜号”邮轮上,游客孙女士从免税店里出来,手里拎着大包小包的“战利品”。她告诉记者:“朋友给的清单一长串,都来不及买。”

孙女士的状态正是目前“中国特色”邮轮旅行的缩影。“免税店内的热销品必须不断补货,一旦邮轮停靠港口,几乎所有的中国客人都会下船购物。”免税店的船员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豪华邮轮的建造耗资巨大,对技术的要求格外严格。邮轮根据五星级酒店以上标准设计建造,船上游泳池、健身房、餐厅、影院、酒吧、剧院、迷你高尔夫球场、会议室、SPA、赌场、免税购物商店等设施一应俱全。旅客巡游不仅可以在船上享受精美的住宿膳食服务,体验船上豪华休闲娱乐设施、异国情调,还可欣赏国内外停靠港景色,参加丰富多彩的靠港旅游购物等活动。

相较于免税店的门庭若市,邮轮上大量的收费餐厅及酒水消费区却是门可罗雀。国外邮轮客在船上是享受生活,喝想喝的酒,吃想吃的饭,很少为了购物而来,这也是在邮轮上很难见到一线品牌商店的原因,但国内游客基本不消费酒水,集中注意力购物。比如“赛琳娜号”上一些各具特色的收费餐厅,空座率超过2/3。

“在收费餐厅吃饭,从服务到菜品,再到环境,都比大餐厅要好很多。我们并不是消费不起,只是大家还不习惯用花钱的方式买不一样的体验,这个还需要引导。”孙齐说,在国外很多旅客在一次航程中一定会去1-2个收费餐厅体验。“当游客在主餐厅、自助餐厅吃过以后,可以通过品尝某个国家的美食,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其实是件挺有意思的事。”

慢文化

木心在《从前慢》中有一句诗,“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用在作为“海上度假村”的邮轮上,恰如其分。

9月、11月、12月,运营16个航次的“赛琳娜号”,基本上以4晚5天的行程为主,而停留在日本福冈、长崎、佐世保等城市的时间,一般为清晨七点到港,下午六点离港,其它时间均为海上巡游。也就说,邮轮是一种悠然轻奢的度假方式,是一种“慢生活”的态度,人们旅行不只是为了到达某地或者快速到达,沿途便是最好的风景。

然而,即便邮轮在中国已经发展了10 年,但确实在大多数游客的心目中,“邮轮去哪儿”才是最重要的。中国的客人更多的是把邮轮当作交通工具,而不是把邮轮作为“目的地”对待。

“近些年,我前后坐过10几艘邮轮,在船上,我特别留心观察外国人是怎么生活的。”青岛邮轮游艇协会秘书长柴忠,指着甲板上闲置的躺椅对记者说,“你看邮轮布置了这么多躺椅,在我们这基本空着,但在国外却是‘一椅难求’。”于是,柴忠总结出外国人的甲板生活为“三个一”———一杯水、一本书、躺一天。

“过去人们出游,都选择那种疲于奔命、到此一游的方式,对旅途中那些外国人半天在酒店露台看书、半天到海滩晒太阳的旅游方式非常不理解,后来渐渐懂了,这就叫度假,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不能让休闲比工作更劳累的生活方式。他们真的很享受那种生活,而且躺在那里看书的并不是老年人,而是年轻人”柴忠说。“这是两种理念的碰撞,不能简单地评价说哪种理念更好,更文明,更有文化。解决理念的差异,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漫长的磨合,让生活慢下来,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