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是青岛的一个开端,充沛、丰厚、浩大地开启城市美的历程

面朝大海,“合谋”一场艺术的城市创造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1-07-19 13:37

■西海美术馆。

■雕塑馆展品。

■艺博会现场。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 魏

艺术之于城市的改变,是潜移默化、水到渠成,亦势如破竹、纷至沓来。

一周前,《重构·超逸——第四届中国当代抽象雕塑艺术展》在青岛市雕塑馆开展,以其脱离传统具象语言的抽象艺术形态和学术意味,带给本土参观者面目一新的审美体验。正如100年前抽象艺术奠基人康定斯基给予艺术的定义,“艺术并不仿造可见的东西,而是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城市也在进行着一次又一次深入本质、启发与满足多元审美需求的艺术创造。而这个夏天就是青岛的一个开端,充沛、丰厚、浩大地开启城市美的历程。

沿着海岸,形成艺术的合围之势

从1000多件作品中遴选出100件具有代表性的抽象艺术创作,其中亦首次囊括了来自国内各大专业艺术院校众多青年艺术家和学子的新作——《重构·超逸——第四届中国当代抽象雕塑艺术展》,注定是一场会载入中国雕塑史的展览,它被看作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次抽象雕塑艺术集结,也是近年来中国抽象雕塑艺术创作的集大成之展。

这样一场全国性的学术展览在这个夏季面朝大海开启,禁不住让人联想起上世纪90年代青岛领先全国的城市雕塑工程。至今,从东海路由西向东,直至雕塑园和雕塑馆,那些融入蓝天碧海、重塑了青岛海岸线和城市气质的雕塑依旧是醒目的地标与城市经典形象的代言。作为此次抽象雕塑艺术展的策展人,曾经在青岛求学的艺术家朱林对于这座城市与雕塑的渊源颇多感慨,他说,之所以在青岛举办这场展览和研讨活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它丰厚的城市雕塑根基,青岛无疑是国内最早将雕塑艺术创作大规模引入公共空间的城市,并以先行者的姿态为中国城市雕塑确立了某种规范。

而这一次,在推进城市更新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展览活动也为青岛新一轮城市公共艺术的创造开启了新的一页。据透露,身为此次大展的青岛主办方,青岛公共空间艺术促进中心,已经在计划从此次展览中精选出与自然、人文环境相契合的新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再添新姿。

正当中国当代抽象雕塑年轻的探索者们,选择将青岛作为展示与推进艺术创作方向的发生地之际,老城区所在的海岸,一场国字头盛会——第三届中国(青岛)艺术博览会面朝大海举行:一众国字号艺术名校在这里免费开启艺术与创意的前沿展示,并首次将“学院派”舞台艺术的触角向本土剧场和户外延伸。人们常说,青岛是艺术人才成长的“摇篮”,这座曾经拥有艺术启蒙教育赫赫履历的城市,正聚集来自艺术高等学府倾注的目光。

正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拔地而起的中央美术学院青岛校区,已确定将于2022年秋季正式招生,有如科幻大片中莫比乌斯环的校区主体建筑上个月封顶,本身既已构成了一处醒目的海岸艺术地标。而校区的近邻,一座国际化综合艺术社区——西海艺术湾,正依海兴建,将1200米的海岸线纳入其集艺术教育、创作、展览、鉴赏和体验于一体的“私属”领地。

艺术正沿着海岸,面朝大海,对青岛这座城市形成合围之势。而大海和艺术,似乎天然具有某种联系,西海艺术湾项目的创始人孟宪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当你想做一件很浪漫、很理想的事情时,就会想离海更近一些。这或许是艺术领域共同的默契,亦是青岛与艺术两相契合、双向奔赴的玄之理由。

放低姿势,让艺术成为生活与思考方式

这个夏天,大多数走进《重构·超逸——第四届中国当代抽象雕塑艺术展》的普通参观者,第一反应可能都会是茫然:那些造型上超越真实自然物象的极简表达,所制造的线条、色彩与肌理之美,似乎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遥远。然而,展览的学术主持、《雕塑》杂志社主编朱尚熹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正是源于人们审美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中国的雕塑艺术才走出了具象人物塑造的单一模式,转而借助抽象雕塑艺术形式来塑造更广泛的生活之美。

他告诉记者,在西方经历了100年成长过程的抽象雕塑艺术已经向我们证明,相对于具象,人们还是更偏爱抽象创作,它赋予了随意联想与想象的空间与动力。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以及城市的不同场景中所见,绝大多数都是抽象形态的组合,都与抽象艺术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场抽象雕塑展可以看作是一次有关审美的引导,引导我们学会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事物的形态,感知不同材质传达的情感与情绪变化。其实对于普通的参观者而言,无需去想作品究竟是什么,具有怎样的寓意,能够首先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联想就已足够。

艺术介入城市生活的方式可能就是如此简单:展馆内纯粹的学术探究属于精益求精的艺术家,而大众需要艺术来改变城市空间的品质,满足和丰富个性审美需求。艺术的创新创造,在提升城市美誉度的同时,更要让大多数居住者共享审美成果。

这也正是在青岛连续举办三届的艺博会今年所致力的环节:新增的“国际青年艺术周”开始“溢出”会展现场,将高端原创艺术剧目实打实地引入剧场,并将最新艺术教育成果与先进艺术装备——舞台方舱的结合延伸到户外,覆盖到更广阔的街区与社区。主办方开始对去年提出的“艺术如何更好地融入城市,融入社区,融入人们的家园生活”的命题给出实践中的解答,而一座艺术气息弥漫的城市,必然会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对其的归属感,也必将生发新的创造灵感。

定向未来,从发生地到创造地的嬗变

从2021年开始,中国(青岛)艺博会的所有活动与项目将全部落地青岛市南区,对于青岛而言,艺博会不再仅仅是一年一度的艺术会展“过客”,而是与这座城市有着更为紧密合作与关联的艺术创造地。艺博会主办方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赵大志道出了将艺博会落地青岛的缘由。他坦言此前经过了数轮考察,最终认定:市南区总体艺术氛围、人文环境与老城区独特的人文风貌,具有更大的优势和吸引力。这其中他特别提到了八大关、太平角,还有它们所依傍的青岛的海。

在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与青岛的共同谋划中,市南区将会被打造成一个艺术时尚区域,以此次会展举办地、位于老城区黄金海岸的北服时尚产业园为中心,将有包括文创中心和“艺创港”在内的更多艺术相关项目在这片区域落地;青岛的艺术街区也将与艺博会深度捆绑,资源共享……而未来的艺博会,将成为艺术教育基地、文创产品销售展示与推介的综合产业平台,作为青岛特色,它也将为城市本体的文化艺术发展带来实际的价值和更多可能性。

如果说艺博会是移植而来的艺术嫁接平台,西海艺术湾则是根植于本土、从无到有的艺术创造。这片拥有55幢形态各异的当代建筑的海岸,是世界建筑大师让·努维尔的艺术杰作,而其中的主体建筑西海美术馆,有12间形态各异的展厅,其中包括一个可展示大型装置艺术的22米高、天幕承重50吨、体积10000立方米的“方盒子”展厅,还有一间巴黎爱乐音乐厅团队打造的国际化音乐礼堂,据说7月底著名音乐家谭盾有望在这里奏响美术馆的开幕音乐会。

而此时,西海艺术湾项目的创始人孟宪伟正在为开馆首展——一场中外大师新作云集的当代艺术大展而忙碌着。他透露,世界级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安尼施·卡普尔以及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徐冰都将加入这场展览,以艺术发声,超越地域和语言的限制,掀起一场立足城市、对话世界的当代艺术巨浪。

即将于8月份正式对外开放的西海美术馆拥湾傍海,玻璃幕墙倒映面前的海,呈现大片光影。不久的将来,它将以海一般的开放胸怀连接青岛与世界,以跨文化、跨媒介的艺术创新表达,培植本土艺术生态。

10年前,当建筑大师让·努维尔站在这片海岸,他曾说:“对我而言,青岛的重要性与巴黎相当,它有大片的海滩和特别明显的时代特征,这座港口城市如今通过国际化来表达自己,也通过它的海滩来表达自己。”立足于城市的历史与优势,秉持海的胸襟,这当是本土艺术创造的方向与未来。


记者: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