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萌发的青岛“演艺新空间”

“溢出效应”催生小型剧场新热潮 空间有特色术业有专攻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2-05-23 10:50
■“青未”的小麦岛公益演出。
■龙马社戏剧吸引了众多观众。
■《无昼之夜》将沉浸式戏剧带入了里院。
■艺术话剧《烧月亮》风格新锐。
■新兴演出空间也是青年人社交的场地。


从5月下旬到6月,青岛文娱演出市场将迎来一波小热潮——

“冰山之角”将推出国内女性脱口秀领军人物小鹿“女儿红”青岛站巡演;龙马社黑匣子剧场将上新原创剧《烧月亮》;太平角18号将上演“戏岛戏剧节”沉浸式戏剧《朱莉小姐》。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演出并未选择传统的剧院,而是出现在一些难以归类的“演艺新空间”里:龙马社的黑匣子剧场同时也是“叁拾捌”喜剧俱乐部的脱口秀表演场地,“冰山之角”也是一家融合了家电博物馆、音乐剧演出等多种功能的艺术空间,太平角18号的欧式建筑里不仅实景上演严肃话剧,还同时提供咖啡、精酿等饮品,观众可以边喝咖啡边看剧。对于年轻消费群体来说,看剧、看演出的概念在不知不觉间被颠覆了,只要观众愿意,文娱消费可以是社交的、免费的、户外的、即时直播式的……

按照演出业内的规则,剧院大型演出要有以季甚至以年为单位的计划。疫情影响下,剧团演出和院线影片受限,溢出的部分文娱消费转而去到了新兴演艺空间。业内人士介绍,“演艺新空间”并不是新概念,比如上海在2019年5月出台《演艺新空间运营标准(试行版)》,就将商业综合体、办公楼宇、产业园区、旅游景点、游船、改造好的老厂房等列为“新型演出场所”,受惠于这一政策,上海亚洲大厦成为音乐剧、脱口秀、Live秀等新兴演艺的集中地,文旅结合的新范例。

随着青岛演艺新空间的不断萌发,本土演艺氛围、艺术体验将得到极大提升,并将不断扩容到市民身边。

新空间,新体验

在大型剧场场租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选择户外空间、小型剧场既是降低演出成本的考虑,也是新兴业态的首选。

作为岛城第一家单口喜剧俱乐部,“叁拾捌”喜剧俱乐部原本的演出场所选择酒吧里,直至固定在龙马社黑匣子剧场,岛城脱口秀爱好者才找到了一方属于喜剧人的天地。龙马社主理人张瀚文同时也是一位戏剧人,他的黑匣子剧场坐落于怡堡酒店里,这里也是著名的“星星集市”举办地——酒店+剧场+脱口秀+话剧+文化集市,把老城区的文脉与新兴文化业态充分结合,让老城区与年轻观众实现了强连接。

张瀚文对剧场空间经营有着成熟的思考,他把黑匣子做成一个平台,对接各路剧社,“原本大家都是做各自的圈子,现在各个团体来到我们剧场的平台,而且我们持有开放的心态,把热爱戏剧文化的年轻人汇集到这里,在老城区做成文化圈子,甚至做成小的产业园都是有可能的。”

去年开始着手经营后,张瀚文发现青岛戏剧、喜剧的原创内容比较少,而且不容易破圈,于是他计划结合龙马社的北京资源,打造青岛排练、北京首演的新模式。龙马社打造的德云社版话剧《窝头会馆》备受业内关注,尤其郭德纲的出演更让观众期待,龙马社的“北京—青岛”双城模式有望在《窝头会馆》等戏剧里得到验证。

演艺新空间,一方面具有物理空间的“新颖”,另一方面也给观众带来体验的“新鲜”。

即将在6月开启的“戏岛戏剧节”由岛城戏剧人张钰打造,重头戏《朱莉小姐》为瑞典戏剧大师斯特林堡的代表作,小姐与仆人的爱情悲剧极富张力。张钰负笈欧洲十多年学习艺术戏剧,观摩学习从爱丁堡到阿维尼翁多个戏剧节的模式,深谙欧洲戏剧开放、深邃、先锋的特性。他把《朱莉小姐》带到太平角18号这隅富有欧式建筑风情的场地上,气氛上也很接近久负盛名的萨尔斯堡戏剧节。“这片场地可以容纳300多观众在户外观赏戏剧,大家可以带着啤酒、咖啡观看表演,户外、草地、建筑、美食、戏剧,把戏剧从传统剧场带到自然环境中,让观众与演员能够更近距离交织沉浸在一起。”戏剧节期间,太平角18号的咖啡店也将同期开业,新剧、新演艺内容加上新的观剧模式,颠覆观众对“看剧”的固有理解。

新空间期待新“IP”

长期以来,演艺被视为文娱产业里的“传统行业”,它的经营模式已经颇为成熟。然而随着新技术手段、新运营观念的兴起,演艺也迎来新变革。

从2015年创立到2022年遍地开花,“青未”逐渐成为青岛文艺青年的头部IP,它旗下的“小篷车”常驻小麦岛演出,助力这里成为音乐青年的网红打卡地,还把音乐人送到音乐咖啡店、露营音乐节,免费献上音乐表演。

青岛人孙先生平时是影视公司高层,到了周末换下西装,他就成了小麦岛“青未”团队里的吉他手,用音乐、直播表达激情。除了音乐之外,“青未”还有读书会、观影团、订制旅行等多种活动,虽然并未拥有实体剧场、演出空间,但它的在线直播、主题音乐会等创新使其脱离了空间束缚,成为新的文艺空间理念践行者。创始人陈哲表示,“青未”并未参照其他文化社群的运营模式,只是践行“忠于未知,活出理想”的宗旨。

去年12月,沉浸式戏剧《无昼之夜》在芝罘路74号大院上演。这一悬疑互动演出每场限制人数40-50人,大院里每个房间里都设计了“任务”,观众合力在神秘公寓里完成一系列解谜推理,体验人性的幽微和曲折。《无昼之夜》上演后场场爆满,在豆瓣、大麦上相继拿到了高评分。出品方创意More机构负责人张茹是艺术科班出身,一直从事广告推广工作。有感于青岛深厚的文化氛围,创意More机构一直尝试把艺术、文化和商业结合,先后与青岛“故宫文创馆”合作推出了大型真人古装实景沉浸互动体验活动、1907沉浸式戏剧跨年等项目,《无昼之夜》也是创意More机构首款大型沉浸式戏剧作品,观众沿着不同的情节支线进入故事,得到了层次丰富的戏剧体验。该剧已入围“中国经典传播虎啸大奖”,目前第二季正在研发中。在张茹看来,青岛的建筑文化、里院特色与戏剧文化的融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对于青岛来说,《无昼之夜》这样原创IP的累积,使得演艺与城市人文肌理密切贴合,为文化行业拓展新空间。

从文艺作品到文化产品

从地下室Livehouse、大商圈小剧场到博物馆、书店等新兴场所,演艺新空间以灵活的身段存在于各个角落,它与大型剧场有着明显的区分度。

业内人士表示,大型剧场往往需要文艺作品来填充,类似经典戏剧、国际歌剧、大型舞剧等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创作成本的作品,需要大的剧场空间和市场容量来容纳。而对于各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来说,如何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如何在300人左右的小空间里实现商业利润,才是要考虑的问题。

青岛近年来不断诞生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磅作品,而市民对小而美的文化产品也存在需求,新兴空间满足了这一需求。走向市场,走向观众,走向习惯了在线分享、社交文娱消费的年轻人,才是新兴演艺空间的使命。

对于文娱行业从业者来说,市场氛围需要不断有前行者来培育,直至形成良好的大局面。在从业者看来,演艺新空间需要比观众的需求更超前。另一方面,新空间的体验感要强,要跟各种新兴平台、科技手段合作,比如“青未”的周末音乐会屡屡在朋友圈形成大范围传播。随着演艺新空间的兴起,它的在地性应该相应弱化,让外地的粉丝能够购买到IP周边产品,让拥趸能够成系列、成规模地追随。《无昼之夜》就推出了展览单元“瞰个艺术展”,而“青未”也把旅行采风做成了特色单元。演艺新空间与大型艺术机构、剧院设施联动呼应,组成了城市文化行业的有机生态。

记者: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