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下沉 故事升级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2-06-20 11:01
整座城市如同一座美术馆,等待有创意的“策展人”以各自独特的表达讲述关于青岛的故事——
■方所书店的一隅,青岛人熟悉的海鲜化身为卡通形象和创意文案。
■广兴里“消失的城市诗人”的创意展场景一角。 本稿摄影 王 雷

 

正在筹备中的“记忆的消亡与重生·展卖里院专题艺术集市”,已陆续收到46位青岛本土艺术家的作品,策展人林竹正为这场互动艺术展寻找一处契合的里院建筑作展场。与如火如荼进行中的老城更新和里院改造相呼应,他期待这场“青岛叙事·里院”五周年特展能够以告别与重生的主题,呈现艺术对于现实的观照,唤醒城市记忆;在老里院广兴里,凭借“不蓝治愈公园”创意展,王小男营造了一处集体怀旧的场域,6月,她继续着自己的创意实验,以“消失的城市诗人”为题,借助复原的场景和消失的文字标识,试图拼贴出老街旧时光的浪漫;在银鱼巷的老建筑里成功获得了商业策展人气的陈小幺,又与方所书店合作,将一场图书与品牌推广相结合的联名展“HI鲜市场”开进了书店,并计划把展览带回银鱼巷,为城市全民阅读增添耳目一新的街头生趣……

与美术馆的学术性探究和呈现不同,在2022年夏日,城市场域的艺术创意实验,以不同面貌蓬勃多元地集中开启,下沉到老街、书店,更多公共空间,与当下的大众审美生活紧密地结合。艺术之于城市,不再囿于展馆内的纯学术,正化作一股创意之力,改变城市环境空间的品质,丰富人们的个性审美需求。如果将整座城市看作一座美术馆,艺术创意实验者就如同美术馆的“策展人”,以各自的方式重新整合城市资源,面向更广泛的人群,讲述关于青岛的过去、当下和未来故事。

成为“讲故事”的人

独立策展人在青岛非常“稀缺”,林竹算是一位。他的策展方向始终围绕这座他生活了十多年的城市。去年他发起并参与策展了“青岛国际艺术年展”。不过林竹真正为青岛人知晓的策展,却是连续五年开展的让每一个市民都有机会参与其中的“青岛叙事·里院”系列展。

承载着青岛人的生活习性、独具青岛人文特征的里院,是这座城市建置百余年来市民日常生活绕不开的情结,也是林竹决意以策展人身份艺术地加以表达和呈现的执念。

2017年开始,“青岛叙事·里院”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艺术展览活动从美术场馆“出走”,在完全没有办展经费的情况下,举办了艺术家与市民间的物物交换艺术集市,还把“里院致敬展”搬进了北京路5号的“大鸿泰”里院,与建筑文化、城市历史结合,推出了数十场艺术现场活动……市民参与互动的热情完全超出了林竹的预期。如今,成为旧城改造与城市更新重要组成部分的里院正迎来新生,它应固守老青岛市井生活的烟火气,还是推陈出新,汇入现代都市的洪流?林竹决定再度以艺术的表达提出问题,在与现实情境的绑定中引发人们思考,他说这正是独立策展人的职责所在,而他也成为城市这座巨型美术馆里“讲故事”的人。

再度采取的艺术集市形式,呼应了五年前的开端。在林竹看来,艺术家不拘一格的里院主题作品是一份地域人文记忆和情感的汇集,作品半公益属性的“展卖”,将完成一次从艺术家到公众的城市情感记忆转移。“青岛叙事·里院”更像是在做一项社会调查,它为城市的发展进程提供了一个与现实映照的旁证,同时也放大了城市的特质与优势资源。这是艺术之于城市的作用的另一种解读。

在地生长的潮流创意从街角开启

王小男也在为城市讲述一个自己编织的“故事”,她称这个故事属于年轻人的群体。

在广兴里的老里院空间,一个题为“消失的城市诗人”的创意展正在布展中,王小男在其中还原出三个富有年代感的场景:老式的杂货铺柜台、老青岛的蔬菜水果摊、摆满连环画和老漫画的租书摊,在这些背景衬托下,曾经出现在青岛大街小巷的老标识、消失的汉字,重新回到墙面和玻璃窗上……

“怀旧不止于表面化的打卡,而是要去深挖人们共同的情感归依。”布展前,王小男没事儿就在老城区转,她发现几乎所有上点年纪的青岛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与己相关的生活印记。而这种情怀并不是年轻人所关心的,他们更关注有态度的潮流。

年代感的场景、沉淀了情感的老物件、一点点消失的汉字标识……正是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东西,构筑起有温度、有创意的市井烟火,它们如同“消失的城市诗人”,传达城市的美与浪漫,这正是王小男想要表达的“故事”定位。

此前的青蓝生活节,“不蓝治愈公园”创意展,王小男使用了大片如海水般的克莱因蓝,以海浪的形态,让广兴里展现出醒目的色彩生机。她说,青岛的在地文化,那些从骨子里生长出来的东西,就如同海浪一般,需要有人坚持去传承、再创造,让它不断地迭代、激荡、生长。

从做“不是市集”品牌,到选择策展方向,王小男对于在地文化的再造,更多站在了潮流艺术和消费主义的大众层面来加以考量,她说,艺术是需要被“翻译”的。而街角开始生长的在地的潮流创意,可能会是一个更容易理解与普惠的入口。

跨界的消费实验场景

“艺术都下沉到菜市场了,还有什么不可以!”青岛方所书店的KK快言快语,向记者主动提及曾经“出圈”的开在菜市场里的当代艺术展,还有刚发生不久的上海菜市场的创意文案事件。当初正是她主动找到在银鱼巷为“四脚公园”办公品牌成功策展、赢得了一群铁粉的陈小幺,策划了这场书店里的“HI鲜市场”创意阅读展。

在方所书店的一隅,青岛人熟悉的海鲜,化身卡通形象和创意文案,给安静的书店空间增添了动感。考虑到方所书店的水泥色调和文化客群的审美,陈小幺放弃了银鱼巷老建筑里跳跃的色彩拼搭,采用了沉稳的灰蓝色重新设计空间场景。数十种精选图书被装进盲袋,与不同的文创组成四个主题的“HI鲜大礼包:“不能虾忙”是有关日常高效的选读;“咸鱼翻身”与自我提升相关;“拒绝内蚝”,教你如何让内心强大一点;“蚌不住了”,则带你一起想开一点……这一次,配合全民阅读的主题,又将青岛夏天的标配海鲜引入到图书推介中,其中的幽默气质如同土味情话,让书店方和买书人都禁不住会心一笑。

陈小幺说,此创意更像是一个结合了年轻人潮流口味的图书推介实验,通过制造一个有点生趣的噱头,吸引人们走进书店中的场景,阅读一本好书,从这个层面上说,的确具有实用性。

陈小幺觉得,类似的创意实验场景可以在城市的任何一个空间存在,比如在咖啡厅里举办一场与咖啡相关的插画展。具有艺术感的创意表达无处不在,艺术元素融入商业业态可以无处不在,而整个城市的艺术生态和氛围也会因此饱满起来。

重要的是所有人都在做事

曾有艺术领域的权威人士表示:青岛有碧海蓝天的自然生态,有深厚的人文传统,有滨海家园的气息和海洋文化的胸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气质,这些优势资源需要引入更多艺术的创意、创新成果来充实和融合。艺术的创新创造,艺术气息的弥漫,必然会增强市民对城市的归属与认同,也必将激发城市活力。

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是否已经塑造了人们对于青岛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林竹看来,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尽管漫长,但重要的是所有人都在做事。这是一个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总要有人先做,从普及到提升,以更专业的人吸引更多优秀的资源和人。“只要做事,就是功德无量。”林竹说。

记者: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