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新征程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2-09-05 11:05
对于青岛的博物馆而言,九月是一个集中展示、借鉴与再造的起始,而对于全世界的博物馆而言,九月都是一个新的开端——


 ■青岛市博物馆展厅内景。

■市博物馆门前的“唐妞”。

■青岛市博物馆展品。   本稿摄影 王 雷

 

       九月伊始,645家博物馆出现在郑州举行的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博博会”)上,这场暌违四年的盛会,带来新时期博物馆建设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创造,其中,也有青岛市博物馆、青岛啤酒博物馆和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三家青岛“国家一级博物馆”组团首秀的身影。

  作为“博博会”上“青岛博物馆之城”展区的代言担当,市博物馆300件馆藏精品文物三维模型和首套《文物魔卡》系列图书的AR描摹体验现场演示,17种以“三大镇馆之宝”为灵感的文创产品和青博新款文创亮相,传递青岛文博发展的新样貌;青岛十个区市的博物馆人集结,前往这场盛会学习观摩……对于青岛的博物馆而言,九月是一个集中展示、借鉴与再造的起始,而对于全世界的博物馆而言,九月都是一个新的开端。

  在“博博会”举行前一周,国际博物馆协会正式公布了博物馆的新定义,其中提炼出四个关键词:可及性、包容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参与”和“体验”也首次出现在新定义中,强调“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这为博物馆的未来明确了方向。无论我们是否已准备就绪,新时代博物馆的新征程已经开启。

  精品化的预演

  中秋将至,青岛市博物馆内外的“大唐盛世气象”已初见端倪:陕西历史博物馆原创IP“唐妞”的6米高巨型卡通人偶傲立门前;馆内,东市西市灯笼高挂还原唐代市井烟火,青绿山水里的打马秋猎和茶舍中的书画器具陈设,制造千年前最传统的日常生活场景。

  9月9日,弘盛于唐的法门寺地宫宝藏将进驻这里,带来一场高品质文博大展。值得一提的是,在2008年加入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行列之后,这也是市博物馆鲜有的一场收费展。博物馆首次与法门寺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等合作策划,将展览交由第三方专业展览公司运营,联合市场之力,将高端精品展览引入了青岛。

  近年来青岛市博物馆一直在尝试探索新的展览运作之路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在有序推进的新馆扩建工程加快了这一步履。建成后的博物馆作为青岛新的公共文化地标,以“城市会客厅”为理念,场馆面积将增至8万平方米,建筑规模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名也将升至第2位。而未来如何实现与升级的场馆相匹配的最大化、高质量的设施空间应用,则是摆在博物馆人面前的新命题。

  在市博物馆党总支副书记赵好看来,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免费开放并不意味着固守所成,过去两年间各地博物馆纷纷试水特展,将公益性与市场化结合。即便是在疫情的影响下,2020年仍然有四川博物院举办了“你好,航海王”、湖南博物馆举办了“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欧洲绘画五百年”、山东博物馆举办了首个收费特展“六合同风——秦文化大展”……这些以商业模式运营的展览,都获得了观众的推崇和认同。

  即将在青岛呈现的法门寺地宫宝藏,无异于一次博物馆展览精品化的预演。它并不局限于把高级别的文物展品隐于展柜,而是将历史坐标锁定于大唐盛世年间,以不同的场景提供有关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的沉浸式共享,而这正与新的有关博物馆的定义不谋而合。一定程度的商业模式不仅利于博物馆收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更重要的是,弥补了经费短板,有更多投入用

  于让文物“活”起来的脑洞创意和场景还原,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文博产品的多样化欣赏需求。

  离生活更近一点

  故宫前掌门人单霁翔说过:“一个好的博物馆不是看他馆舍有多宏大、藏品有多丰富,而是看这座博物馆是不是有情怀有温度,人们是不是能把它当作自己生活中的博物馆,是不是经常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真正放大博物馆吸引力的,除了具有情怀和温度的高品质展览,还有那些从馆藏延伸至我们生活的博物馆“创造”。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认为,5G、视频语音、3D、AR等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大众对博物馆的传统认知。应用河图技术,游客可以在手机上体验敦煌博物馆虚拟数字内容与莫高窟实景的融合,看到《九色鹿王本生》图中的鹿从台阶上款款走来、飞天缓缓飘落,既有沉浸式和交互式体验,又可清晰地欣赏到精美的、动态的石窟壁画彩塑艺术。让博物馆走向生活,实际是博物馆新定义中传达出的一个重要观念。

  透过官网或是“微青博”的导览小程序,在手机上就能360度无死角欣赏青岛市博物馆300件馆藏精品文物,甚至可能比现场观赏获得更多逼真细节;扫描《文物魔卡》系列图书中的二维码,就能通过AR技术,在《百工奇技》中浏览到各种陶器、瓷器、玉器、造像等工艺馆藏的立体呈像,《画里画外》是书画类珍藏的显现,《岁时佳兴》是一场中国古典季节美学原创展览中的文物影像集萃……当这些数字化技术创新应用于博物馆的全新表达方式,出现在第九届“博博会”的会场,青岛博物馆方兴未艾的技术革命可见一斑。

  而让文物“活”起来,不仅体现为新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建立在文物故事讲述上的博物馆IP的打造,这已经成为文博“出圈”的新玩法。去年火爆的舞蹈表演《唐宫夜宴》,就用可爱的形象高度还原了隋代乐舞俑的造型,“唐宫小姐姐”们的嬉戏打闹、嗔怒搞怪,鲜活地打破了博物馆与当下生活的时空壁垒。青岛市博物馆也同样没有忽略自己的文创尝试。在昨天落幕的“博博会”上,市博物馆精选了20余种源于馆藏的精品文创,而这其中,市博的三大“镇馆之宝”——北魏石佛造像“双丈八佛”、北宋均窑瓷器“乳钉鼓式洗”、明代道教经典总集《道藏》的三种衍生文创,以及博物馆通过IP授权合作,与香文化公司共同推出的几款“香”的文创,在这场大IP云集的博物馆创意“大会”上,也收获了关注与青睐。必须提及的是,这也是青岛市博物馆过去六年来,首度集中展示自己的博物馆文创发展。

  文体旅商交融的博物馆

  整个暑期,青岛各大博物馆都与一个特殊名词“绑定”,那就是“研学”。创建于青岛纺织工业遗址之上的青岛纺织博物馆和它所在的纺织谷,一度热闹非常,而它所承载的活力已远超过“研学”二字。

  在纺织谷综合部的朱秀鹏看来,热闹源于博物馆自身不断扩容与创造的功能属性,如今的纺织博物馆,以百年包豪斯建筑的场馆为依托,已经在厂区旧址的围裹与内容业态的日趋丰富多元中形成了一个博物馆综合体。在这里,除了回望青岛百年母亲工业的恢宏历史,还能够领略不同门类时尚艺术:博物馆里,一个汇集全国各地创意编织的沉浸互动式编织艺术展正在进行中,著名时装设计师陈闻的油画与牛仔时装设计交融于他的工业风工作室中。夜晚,这里的酒吧、咖啡馆和酒肆交织着民谣和脱口秀的时尚气息,已逐渐成为本土年轻人的聚集地。

  去年的一场全国博物馆的专题论坛中,一位专家如是表示:博物馆已经不仅仅是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其实还可以创造需求。怎么做?就是要打破行业分类、实现文体旅商的一种融合,策划美好生活。

  进入九月,青岛手工艺协会会长、青岛手工艺博物馆的创始人鲁汉,也为他创建的这座博物馆制定了新的战略模式:“化整为零 返璞归真”。手工艺博物馆的场馆合同到期,现实的困境也逼迫鲁汉重新思考博物馆的方向,他意识到,对于一家不具规模又主打手工艺的博物馆而言,小型化、机动化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在他的计划里,博物馆的研究功能将进入高校,他已与一家驻青高校达成合作意向,将联合开展一项针对手作工具与民俗的专项研究,并将相关展览办进校园。同时,一个有关手作互动体验的市场化运营博物馆正在酝酿中,此前分散在坊间,依托新媒体加持的本土手艺人将汇集于此,回归到手工艺最初的传统作坊形态,而老城区的网红快闪式博物馆,也是鲁汉想要尝试的一种新的博物馆业态。对他而言,这一逼出来的转变,或许正是私人博物馆改变固有思维,积极创造生存和成长的方式。

  与此同时,青岛市博物馆也在憧憬着即将到来的未来。据透露,新馆扩建后,将重点建设超过1000平方米的数字化展厅,先进的屏显技术、AR眼镜、人机互动都将在这里呈现,为参观者带来更加全息式的新体验。立足于提升青岛市博物馆的展藏承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未来的青岛市博物馆,作为连接城市过去与未来的“城市之心”,将集收藏、展览、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艺术品交易与文化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成为青岛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与中枢平台。


记者: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