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为何需要一台旅游演艺?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3-12-04 10:56
建设重要的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需要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文旅深度融合中传承历史文脉、丰富文化供给、激发产业活力,以更新的“打开方式”更好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唐岛湾演艺项目工地现场。 王 雷 摄

  ■歌剧《爱情绽放》曾在安娜公寓上演。王 雷 摄

 

  当人文成为城市最佳名片,“诗与远方”的邀请函上写下什么样的名字才足够厚重、鲜活和生动?来自游客的选择可能最具说服力——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市场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旅游演艺演出场次6.84万场,演出票房收入70.55亿元,观众人数3911.93万人次。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期间,旅游演艺演出场次2.14万场,票房收入10.31亿元,观演人数851.32万人次。旅游演艺收入井喷性增长,成为旅游业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推动力。

  旅游是一场审美的文化活动和生产方式。从“悦目”到“赏心”,如今的游客在旅途中完成着对社会人文与自我情感的双重关照,对旅游城市的叙事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青岛为什么需要一台旅游演艺?来自不同行业的声音在记者的一线调查中汇聚成一个共同的答案:在这场加速释放游客需求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旅游演艺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市场活力、产业体系、城市形象的环环相扣。青岛需要的不是一台而是多台旅游演艺,而且更应当架构起独具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旅游演艺体系。

  消费的流量入口

  一台优秀的旅游演艺,从深远悠久的文化谱系中萌育,彰显着历史传承与时代潮流的融合共生。如果把整个城市看作一个文旅融合的消费大场景,旅游演艺可能是吸引游客走入的最佳方式。

  “尼山圣境大型礼乐舞台剧《金声玉振》以礼乐文化为主题,取材《礼记》《周礼》《仪礼》等经典文本,在悠远宏大的音乐中徐徐展开穿越时空长河的礼乐画卷。舞台的场景设计、色彩变化等让人目不暇接,尤其是其中‘凤凰来仪’的情节,太震撼了,同学们都很喜欢。”近期,青岛第六十五中学组织开展“走进儒学圣地 传承国学经典”研学实践活动,回忆起研学旅行的经历,初二·二班学生刘沫含感叹,“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不仅不觉得长,反而觉得有些短,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如果青岛能有一台如此厚重的演艺讲述大海的故事,同学们一定会去看。”

  多位研学旅行行业的一线从业者表示,《金声玉振》演艺几乎是曲阜研学的必选项目,旅行社在设计研学产品时,也多将尼山圣境与“三孔”组合,不仅显著带动尼山圣境景区客流增长,也延长了游客在曲阜的停留时间。数据显示,自2019年至今,《金声玉振》平均上座率近80%。今年9月,项目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是全省唯一。

  首批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申报要求明确,旅游演艺以游客为主要受众,是具备相对固定演出人员、演出场所和演出时间的营业性演出。上榜的40台演艺代表了当下旅游演艺市场的风向,涵盖实景类、剧场类、主题公园类、中小型特色类等不同类型。其中,既有大型实景演艺《印象丽江》《文成公主》,也有近年来走红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不眠之夜》,以及阿那亚演艺、冰秀演艺等特色演艺。

  这些演艺不仅是“跟着演出去旅行”榜单上的流量担当,更是实打实的收入赢家——

  《文成公主》今年演出235场,项目营收超1.5亿元。11年来,该剧累计演出超1800场,演出及旅游配套累计接待观众超450万人次,累计营收超13.5亿元;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今年中秋、国庆假期高峰期日均观剧达12万人次,并以6890万元的旅游收入跻身河南景区“双节”假期收入全省前五;

  2023年阿那亚戏剧节11天内上演38部戏110场演出,接待近4万名观众、30万名游客。

  显然,这样强劲的消费拉动效应,对于任何一个旅游城市而言,都是极具吸引力的。

  市场的一条“鲶鱼”

  当下,演艺产品进入旅游景区、文化场馆、历史街区、商业综合体、豪华邮轮的融合实践越来越普遍,旅游演艺的蓬勃加速着现有市场模式的变革,带来“鲶鱼效应”。

  青岛演艺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乐群多年来持续关注和探索旅游演艺,早在2008年就曾参与大型情景歌舞《蔚蓝青岛》的打造。在他看来,青岛不仅需要旅游演艺,而且需要多台旅游演艺带动旅游全产业链的发展。

  “不只是国内,从全球来说,旅游演艺都是一种趋势。像青岛这样国际化的旅游城市,非常有必要在这方面做好功课。旅游演艺投入大,成本回收慢,前期尤其需要政府的扶持。旅游与演艺,最开始是旅游带动演艺,当演艺成熟之后形成品牌,就是演艺带动旅游了。”对于旅游与演艺之间的双向赋能,张乐群提到了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

  骊山脚下,琼楼玉宇,《长恨歌》堪称旅游演艺的“常青树”。该剧2006年首演,演出地点为5A级景区华清宫,截至今年10月已演出4300余场,实现收入近15亿元,带动周边酒店、民宿、康养、文创综合收入达70亿元以上。周边酒店推出入住赠送演出门票的优惠措施,成为吸引游客的卖点。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剧打破了北方实景旅游演艺的季节限制,2021年开始推出冬季版冰火《长恨歌》,2023年春节假期,17场演出实现收入1151.9万元。

  张乐群强调,打造旅游演艺,持续的游客量是硬指标。受到气候影响,南方城市在旅游演艺上更有优势。而旅游演艺在时间、内容、票价、演员上都要相对固定。在青岛做旅游演艺,既要很好地分析城市气候和游客所需,也要与旅行社形成合力,开展持续性推广。

  《2023年青岛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2年青岛接待国内旅游人数中,不过夜旅游者(一日游人数)超过一半,但接待过夜旅游者收入是接待不过夜旅游者(一日游)收入的两倍多。由于旅游演艺大都在晚间上演,旅游演艺的布局将有效延长游客在青停留时间。如果冬季也有常态化演艺保持固定的上座率,无疑将为青岛旅游市场带来全新的驱动力。

  “剧的质量是最关键的,要让外地游客觉得,来了青岛看上这部剧就满足了,这对作品就要有很高的要求。要想留住游客,还是要有足够丰富的文化内容。如果青岛将来能有几台不同的旅游演艺,游客可能就会分几天来看,只要留下来住下来,其他消费就是自然而然的。”张乐群透露,青岛演艺集团将充分利用演员优势,携手知名导演强强联合打造新的旅游演艺。

  产业的重塑升级

  文旅融合,谁可弄潮?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以旅游促进文化的传播消费,旅游演艺是市场端的新消费新场景,更是产业端创新策源、资源配置、融合引领的“好手”。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几年前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原小城,西瓜、大蒜是这里的知名特产。如今,它带着戏剧“新特产”走入年轻人的视野。2021年,“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开园,21个剧场、总长近700分钟的剧目、近千名演员——这里是国内规模最大、演出时长最长的戏剧聚落群。中牟现有11个主题公园、63个演出剧场,截至9月底,今年共接待游客208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09.6亿元,成为璀璨的中原文旅名片。

  旅游演艺在中牟的实践带来了文旅产业赋能区域发展的鲜活样本,业界从中看到了旅游演艺在产业重塑上的更大价值。一个新的问题随之抛出:旅游演艺在产业链、价值链上的虹吸效应如何为我所用?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继续展开调查。

  最近,青岛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副主任陈洁在做青岛旅游行业调研,旅游演艺是她的关注点之一。“从目前青岛旅游收入来看,主要是餐饮、酒店和门票收入等最基本的旅游消费收入,还没有足够的产品留住消费者带来更多大额消费。旅游演艺恰好是一个丰富旅游产品的绝佳载体,有时候去外地旅游,看一场演艺的门票就要上千元。旅游演艺不仅能提高旅游收入,还能让游客了解城市的文化,体会城市的特色,调动游客的感性情绪。”陈洁说,自己最近想预订杭州的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没想到12月份的场次都已经爆满。

  成功的旅游演艺,收入上往往是门票收入、衍生品销售、IP授权三足鼎立。作为版权行业从业者,陈洁看好青岛旅游演艺在版权交易和IP赋能上的前景。“我们给很多作家、创作者的剧本、电影、话剧等做了全方位版权保护。剧本如果要改编成话剧、电影,既可以对现场演出做版权保护,同步还可以做一些IP授权。”陈洁介绍,在打造旅游演艺的过程中,可以发展旅游演艺IP,销售相关版权衍生品,通过跨界联名等形式,拓展IP赋能文旅产业的新赛道。

  今年9月,全国演艺博览会举办了旅游演艺高质量发展座谈交流活动,为这个问题带来了更多解答。

  比如,宋城演艺通过“主题公园、文化演艺和休闲度假”核心经营模式,拉长了景区的参观线路,以大景区、大演艺激活大产业。又比如,北京草莓音乐节不仅有现场音乐表演,还呈现了中国优秀青年艺术家群展和精选国货新消费IP市集等丰富内容。

  大型音乐节的产业联动尤其被看好。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测算,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期间,演唱会和音乐节等大型演出活动平均跨城观演率达到60%以上,跨省观演率超过45%,带动交通、食宿、游览和周边购物等综合消费超过20亿元。

  抢抓这一机遇,青岛全力构建大型演出、音乐节会聚集地,邀请知名音乐家、流行歌手来青演出。今年以来,谭盾音乐周,赵季平专场音乐会,李荣浩、薛之谦演唱会及凤凰音乐节、艾克什机场音乐节等20余场潮流音乐节引流超过45万人次。

  人文的经济篇章

  最是文化润人心。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规模达到3500亿元以上的目标,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深厚底蕴为源,以强劲脉动的旅游产业发展为流,“人文青岛”激荡着高质量发展的源远流长。

  全国来看,旅游演艺为人文经济注入新动能。以业内公认的1982年西安《仿唐乐舞》为国内旅游演艺开端,到游客耳熟能详的“印象”“千古情”“山水盛典”“又见”“只有”等系列,旅游演艺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无数触动人心的美好相逢。其在不同土壤的创新实践,不断呈现着文化“两创”在新时代的新绽放。

  陕西、河南、四川等省份利用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实景演艺优势,吸引游客体验传统文化,多个旅游目的地及国潮景区迎来大客流。上海、杭州、海口、重庆等地文旅产业较发达,对公共空间演出有较大需求,中小型、主题性、沉浸式旅游演艺产品持续激活市场,二三线城市则成为大型演出项目的举办地。

  各地政府对旅游演艺也是频频助攻,以“资”鼓励。《青岛市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出,“对新建体现青岛特色的大型旅游演艺项目,总投资1亿元以上、演出团队80人以上、容纳观众600人以上、年演出不低于200场次的,按演出场次最高给予450万元奖补”。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青岛对旅游演艺的扶持力度走在全国前列,同时还提出支持庭院演艺、沉浸式演艺项目发展,并对文艺精品创作等相关领域开展扶持。

  聚焦旅游演艺短板弱项精准发力,青岛正在旅游演艺赛道上“加速跑”,富有青岛特色的旅游演艺体系雏形初现——

  投资8.1亿元的唐岛湾大型演艺项目明年5月首演,该演艺由国内知名导演沙晓岚团队打造,以南宋时期唐岛湾海战为背景,带来电影质感观演体验;

  投资8000万元的奥帆中心室内演艺项目明年2月首演,演艺以中国航海史和青岛海洋文化为主线,已经开始演员招募;

  实景话剧《里院》、主题舞剧《黄岛路》等33处庭院演艺精彩纷呈,历史建筑、百年庭院随着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活化新生;

  国内三大剧场运营商之一的“开心麻花”入驻中国音乐剧协会青岛人才基地,实现经典舞台剧本土化、年度新剧同步北上广,每年演出100场;

  ……

  更多好消息仍在不断传来:老城区正在筹备一场聚焦历史名人与青岛的大型沉浸式演艺项目,将青岛历史文化名人故事与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串联。中山路重新开放后,也将打造系列化的沉浸式演艺点位。

  “旅游演艺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在业内已是比较成熟的业态,作为主创团队的运作也已驾轻就熟,但对各地政府和旅游企业来说仍旧是‘第一次吃螃蟹’。”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高舜礼建议,在项目落地前,要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畏惧之心,力求做到决策周密、求是、科学,不留纰漏和缺憾。

  是流光溢彩的“剧场”,更是消费、品牌、产业的“聚场”。文化创意行业往往是“赢家通吃”,机会总是伴随挑战而来,全力以赴之中,才有自信与从容。


记者: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