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标的“后更新时代”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4-02-05 11:01

  ■临近春节的劈柴院,民俗韵味更加浓厚。   王 雷 摄

  ◀天主教堂那段直通中山路的马牙石路,属于一种欧式意境、具有时尚美感的青岛风情。 王 雷 摄

  ▲现如今的国棉六厂。 崔 燕 摄

  ■青岛劈柴院一隅。 王 雷 摄

 

  历史地标是每座城市特立独行的文化符号,在与时代的亦步亦趋中,历史地标与城市更新在城市向前的链接处互相凝视——或者是着力延续历史文脉和人文特质,或者是赋予其符合城市未来发展节奏的使用功能。

  在推进城市更新的过程中,青岛一些历史地标的文化基因,以万象更新的面目绽放新活力;一些历史地标虽然隐入尘烟,但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城市记忆却依旧可贵、可忆。当下,以文化为核心要义的城市发展,成为后更新时代的主题词,在“我爱我城”的情怀包裹里,以活化为支撑,激发其内生动力,打造传承历史文脉基因的城市新地标。

  国棉六厂的美好理想

  近代历史上的青岛,曾是不折不扣的工业之城。这其中,位于李沧区四流中路46号的国棉六厂,曾经创造了无数个辉煌的故事。建于1921年的这家工厂是青岛现存规模最大的、也是唯一一处纺织类工业建筑遗产,其蕴藏的工业价值和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国棉六厂,在过去很多年里,常与“上青天”一词联系在一起。那时,青岛与上海、天津一道扛起全国纺织业的大旗。国棉厂是那个时代如日中天的发光体,所有的光华定格在一个春光最盛的时代。

  往事并不如烟。尽管国棉六厂的名号随着光阴流转渐行渐远渐淡然,但时光的背影,流转到如今依然温存。从上世纪50年代直到90年代初的40年里,曾经走过最飞扬的历程。那时候,国棉六厂的厂区多是和宿舍连在一起,内部系统如同一个高效运转的大机器,精细而周全。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俱乐部、澡堂、食堂、商店、粮店、医院、产院、电影院、图书馆、招待所,一应俱全。甚至,这里还有自己的铁路线,直接与胶济线通联。国棉六厂自给自足,绝对是不折不扣的卫星城。

  国棉六厂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鼎盛。如同那个时代所氤氲的灿烂青春的特质,国棉厂暗合的素朴光芒,在许多年后,依旧闪烁在人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漂亮、泼辣、能干、隐忍的纺织厂女工像诗里熠熠生辉的美丽章节,也几十年如一日地领导着城市的时尚潮流。能找个纺织女工当老婆,绝对是那个时代男青年的最高追求。有一个轰动一时的歌舞叫作《金梭和银梭》,就是歌颂纺织女工的。这种精神时空的恒久,是一座城市的情怀和牵挂所在。所以纺织厂旧址的更新,亦更牵动人心。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以时间代入者身份建立了“沧口式”城市生活样本的国棉六厂,就像一颗蓬勃的种子,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粗粝地生长,强悍地把过往的工业记忆塞得满满的。

  如今的国棉六厂,正在全新投入到城市TOD项目发展中。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是规划居民区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成为非汽车化的核心规划设计方式。TOD成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的新引擎,围绕生活和工作两个基本半径,将公共交通和城市综合体衔接融合,更加高速高能地实现两者的场景转换。

  “我参与的青岛TOD开发‘一号工程’,在近年来成为老国棉六厂园区保护及更新工作的典范。”青岛青铁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青岛统战智库专家赵玥博说,“我们希望能够把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相结合,通过交相辉映的设计理念,让老百姓既能感受到青岛城市发展的历史和过去,又能展望更繁华美好的未来,让曾经的老国棉六厂借助TOD模式,变身为城市人文新地标。”

  劈柴院的美食符号

  一座老院,半城风情。劈柴院门头上,“1902”几个闪亮的数字清晰地注解了劈柴院曾走过的百年沧桑。

  在这里,老人们记忆里的传统元素,被唯美复制。这些复古的情调,又被年轻人理解为前卫或者后现代的时尚。劈柴院以不着痕迹的大家姿态,做到男女老少通吃,五湖四海咸宜,让全城热恋,可谓皆大欢喜。

  曲径通幽、别有洞天、暗香浮动……劈柴院风雨兼程走过百年,积淀了独特的文脉特质和浓郁的民俗韵味,收藏着老青岛市井生活的烟火,成为记录城市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

  追忆旧时的劈柴院,仿佛从字里行间伸出一只大手,将人牵引着走过绵延逶迤的老街,在小巷深处领略到原汁原味的老青岛市井风情,体味到一种影视剧中常见的中式“热闹”。这“热闹”绝不是单纯的吃喝玩乐,它集中代表了老青岛的码头文化、建筑文化、市井文化、商业文化、传统文化、餐饮文化、戏曲文化、西洋文化等多种文化,这些老旧的印记承载着青岛草根文化的集成。

  可以说,劈柴院之于老青岛,如同北京的老东安市场、天津的劝业场、上海的城隍庙,是老青岛人逛街、购物、娱乐的集中去处,也是很多外地人来青的必游之地。不仅老百姓喜欢去热闹,就连康有为、梁实秋、老舍、臧克家、黄宗江兄妹等曾寓居青岛的文人墨客也对劈柴院的意趣记忆犹新。

  如今,从张扬着摩登气质的中山路走进古香古色的劈柴院,一步之遥,恍若隔世,旧与新、传统与潮流、怀旧感与现代性就在这里完美融合。劈柴院是一条“人”字形步行街,东端连着中山路,北边连北京路,西边通河北路;内部街巷交错,整条街和众多院落几乎保留了完整的市井社会组织的空间要素,集中了商业、餐饮、书场和戏园,有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盎然意趣。劈柴院是中国传统的九宫格式,曲径通幽,院中有街,周围小街小巷纵横交叉,四通八达。

  2023年“十一”期间,劈柴院鸣锣开市,16家餐饮商铺、25个摊位与5个文化场景悉数亮相,再现昔日繁盛景象。以美食餐饮为核心,结合劈柴院固有特色,通过挖掘豆腐脑、饺子、锅贴本地美食赋能市井生活,铜锅涮肉、八带烧、牛肉煎饼、手工酸奶等时尚美食品牌也纷纷上线。

  青岛锦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侍锦认为,劈柴院是中山路往北行的一个重要的烟火气息节点,为呈现青岛的特色饮食、沉浸式小剧场和本土文化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载体。劈柴院应该与中山路上的栈桥、青岛1907光影俱乐部、天主教堂等一道,打造不同的定位特征,为中山路和老城区形成几个引流入口,从而与更多的业态联合互动,成为大鲍岛一带“热效应”的引擎。

  波螺油子的美学记忆

  在青岛历史上,波螺油子为了让路于东西快速路一期工程,而消逝于城市的视野。波螺油子路的一部分被迁移至立交桥下的一段,算是一种类似装置艺术般的永久存在,供人去怀想。

  此后经年,波螺油子不再仅仅是一句青岛造的“地产俚语”和曾经的地理语境,而更像一种刻在基因里的情感惯性,时间愈久远,思念愈绵长。“波螺油子”这个名字正成为青岛的文化IP,无数以此命名的酒店、美术馆、手伴等成为“最青岛”的文化符号。

  波螺油子所代表的经典美学,一则是魔性的道路景观——这段路面宽度5米左右,就像一段盘旋而上的山路,坡势陡且落差大,行走一段便是一个急转直下的拐弯。尽管雨雪天的波螺油子,如同在滑梯上走高跷,是很多人的噩梦。但就是因为忽急忽缓、层叠盘旋的路况,又极对应“转角遇到爱”的文艺感。如此一来一往,就冲抵了地理意境的艰难,更有怦然心动的不确定性。

  二则便是波螺油子曾是青岛马牙石路景观的集中代表,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天主教堂那段的马牙石路。如果说,天主教堂那段直通中山路的马牙石路,属于一种欧式意境、具有时尚美感的青岛风情。那么,波螺油子所代表的马牙石路,则是市井、红尘、烟火,是热气腾腾的家常生计,是生生不息的青春悸动,流转着草根青岛的执念和情怀。

  在许多写青岛的文字里,通常把马牙石路与波螺油子混为一谈。其实,波螺油子是马牙石路,但不是所有的马牙石路都是波螺油子。

  城市的进程日新月异,在多年来的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过程中,许多地方的马牙石路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较之那些张扬亮丽的新道路,老路如同一条神秘的情感通道牵引人们回到那些刻骨铭心的过往。在所剩不多而又韵味犹存的马牙石路中,天主教堂那段的德县路、靠近龙江路的黄县路一段、金口一路和金口二路的中间段落以及福山支路这几条,因了不同气质的老街背景,在晨曦和黄昏中,飘散着淡淡的浪漫和往日的气息。只有百米的福山支路蜿蜒曲折,经过年复一年岁月粹炼和记忆深处暖色的层层渲染,沉淀了太多的老街往事。路两侧丛丛翠竹和爬墙虎经过雨水洗涤泛着曼妙清新,与被打湿的老路一道,荡漾着闲散而灵秀的风韵。极美。隐藏在马牙石路里的精致细节是城市一个多世纪前的清晰影子,奢侈地成为风花雪月的印痕。

  年初,一场开在青岛老城区的“创造者集结大会”刷新了城市想象。创造者集结大会召集100+同频的在地创造者,与20多家在地品牌,齐聚波螺油子艺术谷,展开了一次志趣相投的全城头脑风暴大会。波螺油子在城市更新的宏观叙事下,从时光中走出,摇身一变成为城市的下一处漫步目的地。

  波螺油子艺术谷主理人毛娜表示,波螺油子包罗市井万象的城市文化记忆,也顺势生长出“有时心生懒散,有时心生灵感”的新文化现象。在对现代生活的重新审视中,构建出这里的理想社区生活蓝图。

  记者手记

  集体的文化寻根

  □崔 燕

  在可以追忆的情愫里,一起向未来。

  历史地标作为不可再生的稀缺历史遗产,正在与城市更新双向奔赴,最大限度活化。甚至像“波螺油子”这样基本成为城市往事的历史地标,从来没有被遗忘,反倒是在城市文化两创的加速度发展中,成为时髦的“青岛名片”。很多对“波螺油子”极有好感度的群体,不是那些见证过、相拥过这个地标的中老年人,反而是一些年轻人将其元素应用到城市的艺术作品中,成为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历史中醒来的范本。

  从理论讲,城市更新是将低效的存量物业通过品质提升和用途优化转化成高效资产,其间将会释放巨大的资产价值重估机会。在很多城市,历史地标正变身公共空间,成为城市更新的新案例。随着城市空间不断拓展、产业功能不断优化,不少包括历史地标在内的存量资产,也面临转型和重新利用。城市更新不仅应用于居住、商办等可营利性物业,而且也可将路径拓展至公益性存量物业载体。

  国棉六厂这样的历史地标,不仅是青岛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珍贵的工业遗产。这些镌刻着几代人燃情岁月的老厂房,顽强而温暖地储存着老青岛人的记忆,也是青岛城市发展史的流金岁月。这个见证了青岛民族工业的老工厂,未来不仅是民众文化寻根的符号,也会成为另一个老城风貌的美丽风景线。这种对国棉六厂深沉的热爱,不仅属于青岛本土,也打动了一些国内头部企业,欲与青岛“双向奔赴”,打造城市新文化地标,继而成为全国的新亮点。

  一个个历史地标是一部部物化的史志,也是基于城市对于自身记忆的追溯与整合。那些原本独立存在的、留驻着时代烙印的地标,被精密、确凿地链接成了时光的脉络,传递出历史的沧桑和厚重。

记者: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