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改革创新亮点综述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1-11-09 10:47
|
||
|
近年来,市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坚持顶格推进,创新思路打法,守正创新、担当作为,持续不断抓好文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落实,在全市凝聚起强大精神合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文化条件。
高站位谋划推动文化改革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多次作出专题部署。创新文化改革发展体制机制,专门设立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并纳入市委深改委组织架构,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14个相关市直部门作为成员单位,文化改革领导体制进一步健全。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顶格推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统筹调度、部署推动、调研督导,确保高站位谋划推进全市文化领域重大改革。仅今年以来,市委深改委会议、市委常委会就十余次专题研究党史学习教育、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广电改革等宣传文化工作方案。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抓好落实,文化改革发展工作运行机制更加完善。充分发挥文改专项小组议事决策和统筹协调作用,坚持用改革“冲击钻”破解文化发展中的痛点堵点难点,实现宣传文化工作由常规铺开向全面创新推进。进一步优化文改专项小组工作职能,聚焦文化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有效提升文化改革精准性、针对性。每年研究制定出台文改专项小组年度工作要点,围绕上级部署的规定动作和我市创新的自选动作,明确重点改革任务、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推动改革任务落地落实落细。编制印发“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和旅游业发展两个专项规划纲要,对未来五年我市文化发展整体目标作出规划。
高标准开展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
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宣传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实施《青岛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市民文明素养明显提升。“连钢创新团队”获评全国“时代楷模”,实现我市典型选树重大突破。许振超、宁允展、唐嘉陵等分别获评“改革先锋”“道德模范”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在全国首创“您懂得 别忘了”文明礼仪倡导等特色活动并深入开展,文明新风尚蔚然成风。在我市多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的基础上,今年又响亮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鲜明口号,以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创城为抓手,推动城市实现高品质、高质量发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部署,短期内多次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提升城市品质工作推进会议、争创文明典范城市工作动员部署会等重要会议,实行顶格协调、顶格推动,全面打响提升城市品质大会战。充分利用舆论监督手段,加强督查督导和通报曝光,青岛日报“曝光台”栏目、电视台《问政青岛》节目推出多期创城专题节目。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并获批为全国建设试点,建成特色站点230余个。召开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推进研讨会,“文化串门”“庄户学院”2个案例入选中央文明办工作方法100例。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各区市共建成新时代结婚礼堂118个,为1000多对新人举办集体婚礼,结婚礼堂成为新人新事新办首选场景。成功承办中央文明办创建文明典范城市研讨会,青岛被中央文明委确定为13个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试点城市。
加快构建引导有力的主流舆论格局
面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深入推进媒体融合改革,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设立文化体制改革及媒体融合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拨付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及媒体融合重大项目。重点支持“观海”、“蓝睛”等新闻客户端,打造立足青岛、面向胶东、辐射全国的区域性、现象级新媒体平台。创新重大主题宣传方式,每年围绕中央和省、市委的重大战略、重大部署、重大举措,建立重大主题宣传策划机制,每年组织推出一批有影响有分量的报道,主流舆论声音不断巩固壮大。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引导机制,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引导格局。创造性开展媒体舆论监督,支持市直主要媒体开设舆论监督专栏、专版、专题,督促部门主动回应舆论关切、改进提升工作。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有效整合各类县级媒体资源,十个区市全部建成县级融媒体中心,充分发挥了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的重要作用。坚持内聚力量、外树形象,创新城市综合营销,实行全球全网推送,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品牌知名度、美誉度。
健全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制度体系
以增强国有文化企业创新发展活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为着力点,加强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监管。针对多年来国有文化企业考核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研究印发国有文化单位“双效”考核和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建立起有文化特色的薪酬管理和效益考核制度,实现文资监管政策新突破。围绕社会效益“6+1”指标(政治导向、文化创作生产和服务、受众反应、社会影响、内部制度、党的建设+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和经济效益3个指标(营业总收入、利润总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今年历史上首次组织开展国有文化企业年度“双效”考核,实现改革信息共享、监管事项协同、管理效能同步。考核充分体现文化特殊性原则,妥善应对疫情客观影响等复杂因素,考出真实业绩、考出公平公正、更考出发展动力。着力加强国有文化企业党建工作,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将党建内容写入企业章程,制定出台国有企业领导班子综合评价、党委书记履行党建责任等一系列办法,实现国有文化企业监管“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与“管党建”有机统一。指导市直国有文化企业制定三年行动规划,加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建设,优化配置国有文化企业存量资产,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更加完善。推动解决文化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妥善解决市直国有文化企业的股权划转问题、多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的有关单位转企改制问题,完成全省最大规模有线电视股权划转,确保了队伍稳定、事业发展。
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更加完善的十五分钟文化圈。推进博物馆建设,全市博物馆达106家,“博物馆之城”建设获省政府文化创新奖。完善“青岛公共文化云”数字服务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阅读、网上培训、网上展览等线上服务。举办海洋研学旅游创新发展大会,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海洋研学旅游首选目的地”目标。启动“一机游青岛”项目,加快建设智慧文旅公共服务体系,有效提升游客体验满意度。打造群众文化品牌,持续开展“欢乐青岛”广场周周演、“青岛夜色美”街头文化艺术汇等群文品牌活动。举办“海燕奖”群众原创作品大赛,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水平。发挥我市作为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2021年文旅惠民消费活动,累计发放惠民消费补贴1896万元,拉动消费约1.04亿元。满足广大市民群众对新时期文艺演出需求,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演出工作,推进“戏曲进乡村、进校园”活动。聚力创作文艺精品,修订出台文艺精品扶持奖励办法,首次将范围扩大到12个文艺门类,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获“文华大奖”,新创排的大型歌剧《国·家》获评“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在第四届中国歌剧节展演。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老城区申遗可行性研究通过省级评审。
扎实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健全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影视产业、5G高新视频产业、视听互动产业链三大产业集群建设。结合学赶上海、深圳,以更大视野研究制定新一轮文化和旅游产业扶持政策,聚焦创意设计等六大领域,提出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等六大实施路径。大力发展影视产业,编制影视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仅2020年就新增影视企业230余家。累计向《流浪地球》《疯狂外星人》等重点影片发放补贴约1亿元,吸引《人民的正义》《燃烧》等60余个剧组来青摄制。我市获评“电影之都”,成为中国首个获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电影之都的城市。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制定出台实施意见,二十二世纪广电产业园、金东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入选首批省级融合示范基地。稳步推进国家级5G高新视频园区建设,发布5G高新视频系列技术白皮书,为互动视频、VR视频等提供行业标准,中国广电·青岛5G高新视频产业园已签约引进企业101家,建成启用全国首个数字金融支撑下的人才产业互联网平台。全面推动国有景区“三权分置”改革,制定崂山风景名胜区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方案,旅游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
有效提升城市时尚品质
将时尚作为城市的鲜明标识,引领文化发展潮流。持续推进国际时尚城建设,制定时尚城攻势作战方案3.0版,统筹项目支撑、平台赋能、活动造势“三驾马车”,明确打造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海洋旅游、轻奢时尚等八大时尚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平台规模,推进影视产业园区、商业消费街区、会展活动平台等提档升级,稳步推进融创海洋文旅城、钓鱼台美高梅酒店等重点时尚产业项目。在全国首创推出扶持音乐酒吧发展政策,打造25条音乐酒吧街,我市连续两年获评“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城市”。
记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