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青”携手 浦江潮涌胶州湾

牵手上海 学习上海 融入上海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1-01-08 11:07

跨入2021年的大门,寒意方浓,但春潮在望。

一年之计“在于春”,更要“早于春”。“时不我待”,是对青岛这座城市在2021年奋进姿态的最好表达。

连日来,北方普遍迎来断崖式降温天气。这一刻,青岛人的双手,没有藏掖于口袋中只图自暖,而是主动伸向来自上海的百余位企业家,搭建起友谊与合作的桥梁——青沪企业家联谊会在8日这一天正式成立。

这百余位企业家,有的是青岛的“旧交”。“听企业家朋友圈都在议论青岛的营商环境,特意来青岛看了几次”的杉杉集团董事局主席郑永刚,感叹“青岛实训干部的拼搏和斗志,是我们在其他城市看不到的生机勃勃”的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副秘书长田晓红……

有的是青岛的“新知”。去年表示“立即到青岛考察,会尽快组团成行”的普洛斯资产中国区联席总裁赵明琪,“经常找专业实训干部谈心,表示争取成为青岛干部在上海专业实训的明星企业”的益海嘉里集团总经理牛余新……

我们感念“风雪故人来”;我们也拿出拳拳诚意,期待“让更多新朋友变成老朋友”。

年关将近,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均诸事繁忙,选择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搞这样一场以企业家为“主角”的联谊,这是青岛对企业家的一个庄重承诺:尊重企业家的创意创新,成全企业家的创意创新,广邀“名角”,企业家写好“剧本”,政府当好“场务”。

这一次的“名角”,是上海!看似河海相隔,但两城并不是“相期邈云汉”,而是渊源有自。曾几何时,“上青天”并称中国纺织业的名片城市;上世纪90年代中期,青岛响亮地提出“学上海”;自去年6月份以来,青岛又先后分两批派出204名干部“砺剑”申城,深刻体悟实训企业的管理逻辑、上海发展生态的生成逻辑以及支撑上海发展的行政逻辑,传递“青岛之问”的“上海答案”。正是因为有了专业实训这个桥梁与纽带,越来越多的青岛企业走进上海,越来越多的上海企业走进青岛,在两地企业家交往过程中,共同学习的意愿愈发强烈。在两地企业家共同倡议下,青沪企业家联谊会应运而生。

一个城市每一刻奋斗的现在,都是为了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此刻,窗外大地冰封,浮山湾——青岛最美丽的“城市客厅”,一场青沪企业家之间的联谊,定是留在青沪“双城记”中最难忘的“围炉诗话”。

此刻,饱满的种子埋进希望的土壤,带给青岛的,也定是更高水平开放发展的春天。

“等不起”的北方需要一个开放的窗口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如何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繁荣国内经济,为本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并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去年,党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理解“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显得尤为重要。

长久以来,国内经济发展呈现南北不均衡态势,北方地区在中国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已经不足36%,并呈逐年下降态势,推动南北区域均衡发展已经成为重大的国家战略目标,北方地区也必定会进入一个“补课式”的较快增长阶段。面对庞大的国内市场,尤其是亟待提速的北方经济,打通南北、横贯东西的国内大循环将大有可为。

在全国百舸竞流的城市发展格局下,“等不起”的北方,迫切需要一个开放的窗口。作为东部沿海城市,同时又是黄河流域的经济出海口,具有连接南北、贯通东西“双节点”价值的青岛,需要思考如何在推动国内大循环中发挥推动作用,而思考的“原点”,是国家战略的叠加。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寄予厚望,先后对青岛作出“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等系列重要指示,并不断赋予青岛建设上合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和军民融合示范区、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国之重任。在“大循环”“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审视青岛的使命担当,那就是:融入国内大循环,青岛要努力成为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黄河流域的经济出海口;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青岛要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推动上合组织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资源交汇互动。

一系列国家战略叠加的实质,是对青岛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深切期待!尤其是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调整的今天,“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要充分发挥“双节点”作用,青岛需要寻找一个新的城市坐标,以激活发展动力源。

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看来,北方经济的提速,需要更有力的开放,“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激发创新活力”,这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北方城市破题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所在。

如同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面向世界、服务全国,青岛也应承载起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做黄河流域开放发展的“窗口”,做北方地区开放发展新的重要战略支点。

因此,青岛将目标瞄准上海,将目光聚焦于现代服务业,开启了新一轮“找不足”“补短板”的不懈登攀。希望上海把青岛作为发挥现代服务业辐射作用,推动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中转站”,通过支持青岛,来更有力地辐射黄河流域、辐射北方地区,进而推动国内南北东西大循环。

现代服务业承载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期盼

青岛与上海,一个位于黄海之滨,一个身处东海之畔。虽然横隔长江、地处南北,但青沪两城早就因“港口”而相知,因“金融”而相遇,因“开放”而结缘。无论是历史上“上青天”并称的中国纺织业城市名片,还是近年来上海证券交易所、浦发银行、复星集团、复旦大学、益海嘉里等与青岛的深度合作,都让青岛与上海的手握得更紧。尤其是以现代服务业为“窗口”,赴上海专业实训深入开展,两城前缘再续,一如黄海连着东海,又如浦江潮涌胶州湾。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之所以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龙头,正是因为现代服务业走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2019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虽然长期以来被视为城市发展短板、亟待提升能级的青岛服务业,在2019年迎来了一个关键“拐点”: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7000亿元,占GDP比重达60.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0.4%,但是与上海27752.28亿元的服务业增加值,72%的GDP占比,超过80%的经济增长贡献率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摆在青岛面前的现实考题。在内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人口、资源等要素向大城市集聚,而大城市在各项资源趋于饱和时,也在逐步向与自己联动紧密的城市倾斜。这可以是同处在一个城市群的兄弟城市,也可以是和自己发展互动频繁的伙伴城市。青岛与上海,随着城市间的时间距离不断被拉近,两者在空间上循环互动发展的时机,也变得日臻成熟。

去年6月28日,王清宪与第一批赴上海专业实训干部集体谈话,为大家送行。他强调,要用心向上海学习取经,坚持学思用相结合,利用一切机会学习鲜活的上海经验、上海场景,虚心当好上海的“学生”,做好青岛的“形象代言人”;去年7月8日,青岛—上海现代服务业交流与合作对接会在上海召开,传递出的信息十分明确,要想发挥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双节点”地理优势,切实推动国内大循环,青岛的开放需要以现代服务业做突破口,而目光投注的焦点,则是资本金融、航运贸易、科技服务、文化旅游、商务服务,这五个领域,既是上海打造“五大中心”“四大品牌”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青岛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去年11月5日,青岛市与上海自贸区企业合作对接交流会在上海举行,聚焦现代海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先进制造,青岛又一次提出要主动向上海“求学”,在供应链现货交易、供应链金融服务、跨境电商、进口商品发展模式等方面开展学习交流,推进企业间的对接合作。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王清宪率青岛市党政考察团,两次到上海学习现代服务业,通过联络商会协会、拜访头部企业、举行对接会,学先进、取真经、促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服务业,承载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深切期盼。

人的对接为上海提供了一个了解青岛的窗口

思深以致远,谋定而后动。

与上海对接,首先是人的对接。人是所有事业的核心,人的交流认同,是双方深化合作的前提。

去年6月28日至9月28日,肩负打造“三化一型”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使命,牢记市委的殷切嘱托,首批51名专业实训干部来到上海。三个月时间,专业实训干部出发时使命在肩、激情满怀,体悟时全心投入、风雨兼程,返程时恋恋不舍、硕果累累,敲开了上海最好的企业的“门”,打开了个人思想解放的“窗”,通过深学细悟,跑出了“加速度”,出色完成了全面对接上海的“第一棒”;去年10月9日开始,第二批153名专业实训干部接过“接力棒”,又开启了第二个征程的“奔跑”,接收实训单位从首批的18家,拓展到了第二批的63家,正在奋力跑出更加精彩的“第二棒”。

搞活一座城,最重要的是先要搞活“关键的人”。当下,打造“三化三型”政务服务环境以及“三化一型”干部,正在成为这座“创业之城”“青春之岛”的城市自觉。两批204名赴上海专业实训干部,突出“专业”二字,承载着青岛对年轻干部提升专业素质、开展集中“造血”的深切期盼。

在上海,专业实训干部时常这样定位自己:是市委派驻上海“取经”的“先遣队”,愿做青申两地政企之间交流的“信使”,甘当青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铺路石”。

以上海为师!上海浦发银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复星集团、益海嘉里、分众传媒等单位,均是在上海、全国乃至世界能叫得响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在这里,专业实训干部虚心做上海的“学生”,努力自我革新。通过掌握领域内前沿理论,拓展思维,提升专业化水平,专业实训干部内化于心、外塑于行,正在将提升学习能力、专业精神、探索勇气,融入血液、化为自觉、成为习惯。

通过半年的努力,专业实训队在上海与青岛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越来越多的人员、信息、资源顺畅对接,推动上海和青岛越走越亲、越走越近。专业实训队也为上海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青岛的窗口,很多企业家从实训队员身上,看到了青岛干部的干劲与素质,看到了青岛二次创业的决心与行动。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副会长李关德“点赞青岛市委跳出青岛看青岛,放大坐标找不足的魄力与雄心”;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副秘书长、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田晓红感慨,“青岛实训干部的拼搏和斗志,是我们在其他城市看不到的生机勃勃。青岛是值得各个国家商协会去关注和对接的,也是长三角的企业和企业家应该重点关注的。”

走“进”上海,是为了更好走“近”上海。面对上海现代服务业强劲的实力和各类资源倾斜的“中转”机遇,专业实训干部,正努力通过现代服务业这个“窗口”,探寻青岛构建“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金钥匙”。

青沪企业互动变成一种市场主体的自发行动

为什么要搞这样一个两地企业家联谊会?其实就是把学习上海现代服务业形成长效机制,真正变成一种市场主体的自发行动,而不仅仅是党政机关层面的对标。

企业、企业家与城市的发展同频共振,一流企业的竞争力直接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潜力。应当看到,半年以来,牵手上海、学习上海、融入上海,主要聚焦在政府之间和政企之间的对标学习,而企业之间、企业家之间更大范围的对接,更是学习的关键所在。

可喜的是,这样的对接,正在获得上海企业家的认可。全球500强企业益海嘉里是青岛专业实训干部的实训单位之一,其总经理牛余新不仅向市委组织部发出感谢信,并表示“争取成为青岛干部在上海专业实训的明星企业”;分众传媒联合创始人陈鹏感叹,“作为企业,更看重投资的前景、政府的服务以及培育企业成长的营商环境,青岛近两年的变化,坚定了我继续投资的信心,这是一个让我看到了希望的城市”;老家是山东淄博、已经在上海创业17年的“上海十大青年创业先锋”陈嵩,是上海盛视天橙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他表示“愿意和这座创新创业的青春之岛一起成长”……

现实是,企业家的认可也正在密集地成为行动。去年7月31日,啤酒飘香的季节,上海30余名企业家来到青岛,共话合作契机;去年8月14日,上海30余位企业家、智库专家、媒体代表齐聚青岛,感受青春之岛的魅力;去年12月25日,上海市青岛商会正式成立,架起了企业微观主体和政府宏观调控主体之间的桥梁,青沪两地的企业和企业家互动更加活跃起来……

通过近半年的努力,青岛与上海的手握得更紧了,两地之间的经贸人文联系更加亲密,“申”“青”深情互动正在不断结出硕果。越来越多的上海企业汇聚青岛开拓市场,如亿达未来产业合作项目已经正式运营,并计划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进一步布局青岛;青岛市政府与上海期货交易所签订合作备忘录,积极推动与青岛海关、山东港口集团等共建多层次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普洛斯中国智慧物流园项目完成了框架协议签订等。两地间“平台式”合作交流也更加多元紧密,如上海证券交易所在青岛设立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新沪商联合会为青岛导入了月星(青岛)“环球港”城市综合体项目和河姆渡大健康产业基金项目等。

用平台思维打开双方深化合作的“泉眼”,换来的是更多合作成果源源不断地涌动而出。据悉,在青沪企业家联谊会上,还将落地一批合作项目和合作基金,涉及区域总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精品旅游等诸多领域。

看见未来的人,才能拥有未来;不懈求索的人,才能找到答案。相信,随着赴上海专业实训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青沪企业家互动的不断频繁,“五月的风”将继续拂动“新上海滩”。青沪企业家之间充满合作、共享、机遇的友谊“种子”,也会不断生根、发芽,并成长为最积极、最活跃的“动能”,最终汇聚为助力青岛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的磅礴力量。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驻沪记者 胡相洋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