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兴,打造海洋发展新优势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1-01-14 13:56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贾 臻 赵 黎

海洋是青岛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奋力经略海洋,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青岛发挥好海洋强省建设龙头引领作用,加快打造海洋强国建设战略支点的核心支撑。

2020年9月底,山东明确提出“支持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10月初,自然资源部作出答复,指出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有优势;近日发布的《中共青岛市委关于制定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将“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定为青岛“十四五”时期的一个重要目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影响力”“出台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意见和实施方案”。青岛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中有哪些优势、短板?如何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中扬长补短?如何在竞争中能快人一手、奋楫争先?出席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的代表们就此展开热议。

有“先天优势”也要“补齐短板”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以海洋资源为基础、拥有领先的海洋核心竞争力,在一定区域内起着枢纽作用且对全球经济社会活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城市,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沿海城市当作发展目标。青岛拥有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汇聚国内一流的海洋高校、科研院所及海洋高端人才,港口航线密度稳居中国北方第一位。但也存在缺少涉海领军企业、海洋新兴产业占比不高、港口高端服务业要素不足等“短板”。

“青岛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各个方面没有缺项,但有短板。”在市人大代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金显仕看来,青岛科技发展和海洋有着密切的联系,海洋就写在全体青岛人民的基因里。“青岛海洋科技教育有优势有特色,国内最高水平的海洋高校、科研院所在青岛,海洋科学试点国家实验室、也是唯一一个涉海的国家实验室在青岛,这是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要素。”金显仕介绍,青岛海洋科技原创成果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以海水养殖为例,五次浪潮都发源于青岛。这些研究成果扎根青岛,辐射全国甚至全球。但驻青科研机构做的多是基础研究和公益性研究,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要突出优势和特色,也需要将弱项壮大,比如重点扶持海工产业。“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要成立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这是个方向。青岛没弱项,抓紧把相对较弱的项目补上,就一定能在城市竞争中获胜。”

青岛因港而生,向海而兴。在市人大代表,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奉利看来,青岛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基因是从港口发端,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天然禀赋,就是港口。

“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我们在海向上增航线、扩仓容、拓中转;在陆向上开班列、建陆港、拓货源,港口连接的腹地不断向内推进。物畅其流带来的是流量,带动的是发展。”李奉利说,应该利用好港口这个最大的比较优势,充分用好国家给青岛的赋能,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下一步,我们将打造国际领先的物流枢纽港、智慧绿色港、金融贸易港、产城融合港以及邮轮文旅港,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赋能。”

关键还是人才和科技创新

青岛拥有约占全国五分之一的涉海科研机构、三分之一的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涉海两院院士占全国27.7%。但在市人大代表、黄岛区军民融合保障服务局局长刘瑜看来,如何将青岛培养的涉海人才留住,是摆在当下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青岛海洋人才及创业领军人才需求大,但海洋人才总量不足,并且城市之间竞争激烈。青岛培养了海洋产业升级和涉海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人才,但这些人才能不能留在青岛,激发青岛的动力和活力,显得尤为迫切。”刘瑜说,海工装备既是青岛海洋产业发展的重点,也是海洋人才的“聚宝盆”。“青岛应该瞄准海洋船舶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精准引进,加大与国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战略合作深度,组织赴重点城市开展靶向引才,与本地高校深度合作,联合培养高素质人才。同时,引进一批高层次海内外海洋船舶类人才和高质量项目来青创业、发展。”刘瑜表示,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大力实施顶尖人才集聚工程,以高端人才抢占产业发展高端,又要注重引进海洋专业基础技术人才、“金蓝领”技能型人才、工匠人才,让青岛成为天下海洋船舶英才汇聚的“磁场”。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岛必须在全球的海洋科技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没有科技创新,经济会后劲不足。”市人大代表、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李铁刚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个面向”,这对海洋科技来说是方向性指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海洋缺氧、海洋微塑料、海洋酸化这些新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青岛海洋科技实力雄厚,如何形成合力,在全球海洋科技基础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我觉得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将海洋和陆地的科研结合起来,将海洋系统和地球系统结合起来,多学科交叉融合,面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满足国家最迫切的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李铁刚说,海洋科技一定要通过国际合作才能互相比对、启发,驻青科研机构应该探讨合作方式、形成合力,带动山东、中国乃至全球的海洋科技进步。

打好滋养海洋文化根脉的硬仗

一直以来,青岛都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城建、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等可谓“海派”十足。如何让海洋文化成为城市基因,增强市民的海洋意识,打好滋养海洋文化根脉这场硬仗,在市人大代表,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主任、青岛市情研究中心主任刘文俭看来,也是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题中之义。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不但需要海洋科技创新支撑城市经济发展,更需要海洋文化滋养。”刘文俭说,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内涵应当是海洋文化、海洋文明,因此青岛应该引领扶持海洋文化事业的创新与发展,打造中国一流的蓝色文化品牌,使青岛在海洋文化创建与发展方面成为全国的龙头城市,在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坚实文化基础和保证的同时,也为增强市民的海洋意识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节会不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象征,而且对于城市品牌和形象的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岛应把办好国际海洋节、国际沙滩节等涉海节会提升到新的高度、赋予其新的功能和定位,将其作为加快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国际时尚城等的重要载体、重要平台,发挥其推动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拓展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化交流等领域合作的作用,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增添海洋文化氛围与内涵。”刘文俭说。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