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未来产业要加快前瞻布局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4-03-20 10:51

青岛华大项目。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未来产业。

  作为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先导力量,未来产业虽处于产业萌芽阶段,但能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起到全局性引领性变革作用。精心布局和培育未来产业,本质上就是努力掌控明天产业格局的话语权。

  一座城市也有一座城市的未来产业。

  在青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中,“未来”一词分量十足——《青岛市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在基因与细胞、未来网络、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海开发、空天技术、海洋物联网等领域涌现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新企业,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发展策源地和未来产业增长极。

  如何让未来更快照进现实?加快打造“科学家”和“企业家”联动的“从0到10”协同创新体系,加大“耐心资本”导入和场景生态开放,引导未来产业依托城市禀赋集聚发展,成为青岛更好培育未来产业必须直面的课题。

  “从0到10”的协同创新体系

  颠覆性技术,是让未来照进现实的曙光。尤其是在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动期的当下,颠覆性技术高频次涌现并加速向产业渗透,对全球创新版图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为未来产业的生发和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创造了条件。

  洞察新质生产力的特质,依托未来产业生成的新质生产力先发效应尤为突出,即先行国家与地区一旦在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化上取得突破,就能够迅速构筑包括知识产权、行业标准等在内的先发壁垒。

  先发的能力,来源于创新策源。

  沿着创新链从“0-1-10-100”的全过程剖析未来产业的培育,如果说基础研究是“0-1”阶段、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是“1-10”阶段,那么未来产业的培育恰恰是一段“从0到10”的创新策源旅程。把握好这段旅程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关键的人”——科学家和企业家。科学家,要从“0”看到“10”,预见技术未来产业化的趋向;企业家,要从“10”看到“0”,领会解决前沿难题最底层的关键理论技术。一座城市,则要探索“科学家+企业家”的高效协同创新机制,推进“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科学家给技术、企业家用技术”的联动模式,打通“从0到10”的创新策源路径,把握产业发展主动。

  一篇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细胞》的主刊作品,见证了青岛“企业家”与“科学家”的协同创新。这是我国海洋渔业领域首篇《细胞》主刊作品,由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机构组建的国际研究团队联合完成,研究突破了生物量最大的动物基因组组装的挑战,构建了约48GB南极磷虾基因组序列。

  随着更多聚焦未来产业前沿的新型研发机构和企业扎根青岛,未来,青岛要推动这样的联合突破创新变得更加常态化。

  循着空天领域深度布局的步伐,可以看到青岛精心雕琢的“从0到10”的未来产业创新策源体系——部署大科学装置,为我国先进吸气式发动机自主创新发展提供支撑的“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项目正在西海岸新区加速建设;搭建科研平台,青岛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电科41所相关领域院校深度合作,引入了青岛航空技术研究院、青岛空天动力结构安全研究所、北斗开放实验室青岛分实验室等平台,开展卫星系统、空天动力及飞行器相关基础与应用研究;落地产业成果,由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孵化的中科航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中科睿航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等科技企业已经在轻型航空发动机、高品质金属零部件等领域将创新技术转化成具备引领优势的产品。

  打造未来产业策源地,青岛需要强化搭建引领性、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源头供给,在切中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领域培育更多“科创核爆点”。

  加大“耐心资本”导入

  长周期、高风险、战略性的突出特征,让未来产业的孵化需要一个更加宽容的环境,需要城市向产业更开放地导入创新要素、精准配置资源。

  在金融要素上,未来产业的支持更需要“耐心资本”。这就需要发挥有为政府作用,加大引导资本“投小、投早、投未来、投硬科技”的力度,从而加快形成未来产业从基础研发、小试中试到产业化不同阶段的差异化资金支持机制。

  以“耐心资本”孵化创新产业,青岛有着成功的经验。“AI+制造第一股”创新奇智、全球显示龙头企业京东方、视频人工智能拟上市企业以萨技术、中国信科集团下属企业宸芯科技、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算法提供商极视角……在青岛创投风投的投资目录上,一批靠“耐心资本”引入的行业领先的科创企业,正在成为青岛新兴产业引领力量。

  今天的未来产业将成为明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天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未来产业的培育方面,“耐心资本”不仅体现在金融要素的投入上。聚焦跨越技术研发向应用转化的“死亡之谷”“达尔文之海”,城市需要以更开放的姿态,搭建“概念验证—中试熟化—规模发展”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前沿技术与城市的生产、生活、生态、治理各领域全环节场景融合,构建多维度、可持续的场景创新体系。

  青岛创新设立的“场景应用实验室”培育体制就是这样的开放场景体系。一批具备前沿技术的场景实验室建设企业正在加速进行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市场化验证。最新出台的《青岛市加快场景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则进一步加大政策供给,优化“供场景、给机会”这一青岛培育未来产业的独特模式。

  时空大数据智能处理场景应用实验室依托中科星图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将开展时空大数据引接汇聚、融合处理、共享、应用等技术研究,面向智慧城市应用场景打造智慧产品线。卫星遥感数据场景应用实验室依托青岛国测海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建设,通过对多源异构卫星数据进行统一收集、管理、生产、解译,将在海洋生态、精细农业、环境评价、数字城市等场景落地应用。质谱技术场景应用实验室将依托融智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质谱技术在病原微生物鉴定、药物基因组学等应用领域的优势,落地临床的多元化场景应用。

  在开放场景的同时,青岛还设立了全国首支场景领域拨改投资金“场景金”,协同多元资本,“给场景、搭平台、优政策”为更多前沿技术企业突破发展创造机会。截至目前,青岛已下达“场景金”3500万元,已投或过会待交割项目规模2300万元,累计带动外部资本超2.2亿元,财政杠杆放大近9.6倍。

  这背后是机制的创新。通过健全政府科技研发资金、产业引导资金与市场化投资基金的联动机制,青岛一体推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将在更多领域加速技术密集度更高、发展潜力更大的未来产业崛起。

  产业集聚催生新增长点

  就像“新三样”在全球市场的异军突起,背后是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完备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在不远的将来,具备跨领域和长链条特征的未来产业,将带动对原材料、零部件、生产设备、科学检测仪器、工业软件以及各种生产性服务的巨大需求,形成一批更具增长力的未来产业集群。

  正是认识到这一产业发展的规律,在培育未来产业的开篇,青岛就前瞻性地以集群化思维展开布局,依托城市深厚的产业禀赋,为下一步产业资源的耦合联动提供更多可能。

  青岛蓝谷和西海岸新区,是青岛市深海极地开发产业集群之“两极”。作为海洋科研的高地,集群集聚驻青涉海两院院士24位、深海开发专业人才3000余名,带动青岛在深海开发领域重点瞄准大洋钻探、深海开采、深海生物、海底监测等方向,拉长青岛海洋产业长板。

  其中青岛蓝谷将重点围绕国家深海基地建设,保持青岛市在全国深海开发领域的龙头地位;西海岸新区则重点打造国家重要海洋高端装备制造集聚区,瞄准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发展前沿,集中力量突破深远海开发核心关键技术,培育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品牌的产业集群。

  在空天信息产业领域,大项目是集聚未来产业的“核”。在胶州市,由青岛上合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承建和运营的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第二个轨道面,2月8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11星方式成功发射。未来将开展卫星测运控、数据处理与应用服务,依托自有星座,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提供高新技术支撑。在城阳区,伴随着“GEOVIS 空天大数据平台”全国商用总部的落地,将建设低轨卫星产业园、打造低轨卫星通信产业发展高地。在西海岸新区,国内首条液体火箭低温推进剂铝合金贮箱HOETS产线项目、我国首个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天启卫星物联网产业园等前沿项目陆续落地,打造产业更多新增长点。

  未来已来。这不是预言家的宣喻,而是产业变革真切的现实。只要敢于向未来布局,善于培育未来产业,青岛就一定会加速实现生产力向“新”向“质”的跃升,进而有能力去拼出一个更好的未来。


记者: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