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获中国新闻奖,舆论监督挑大梁

来源:新闻出版处发布时间:2023-11-08 15:21

  就在今年11月6日,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由青岛日报报送的舆论监督稿件《“垃圾围村”亟须“解围”》斩获中国新闻奖。这是青岛日报连续四年第四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也是青岛日报在舆论监督领域第三次问鼎中国新闻奖。

  2019年7月9日,青岛日报头版刊发了一篇舆论监督报道。这篇报道来自一家企业负责人张先生的“吐槽”:因为政府出台的招生政策“变来变去”,造成员工孩子无学可上,从而导致企业核心员工流失;政府工作人员面对企业询问政策兑现情况时,竟然说“政策听听就行,千万别当真”;规定只需要一天的审批项目,企业所在地足足耽搁了一个月,导致企业投资方撤资……

  放下电话,我立刻驱车1个多小时来到企业所在的青岛蓝谷。在与张先生聊了4个多小时后,我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采访结束时,张先生握住我的手动情地说:“我不认识你,也不了解你,但我相信你们青岛日报是党和人民的报纸,一定会替老百姓说话。”

  一定要对得起企业的信任!我先后三次往返蓝谷,对采访信息进行核实和深入了解,先后采访了5家企业,均与张先生反映一致:蓝谷就是没有兑现在孵企业补贴场地租金、物业管理费等优惠政策。

  往返累计驱车近400公里,微信电话采访几十次,当面采访20余人……在丰富素材支撑下,我写出了《这家企业接二连三遇到“窝心事”》这篇舆论监督报道。稿件见报后,青岛日报持续追踪办理效果,派出5人报道组,前往蓝谷深入采访多家企业,全面了解蓝谷营商环境中的“沉疴顽疾”,青岛市纪委也迅速派出了调查组,面对纪委、媒体、企业的联合拷问,蓝谷对问责照单全收,解决了报道反映的全部问题,并迅速出台了5项提高行政效能的政策。

  这只是青岛日报聚焦营商环境和百姓办事难两个重点难点领域,开展舆论监督的一个故事。此后,我和我的同事们在舆论监督的道路上“脚步不停”,一个又一个企业和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青岛日报舆论监督的推动下得以解决。

  钢渣厂搬出老城区是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改善城区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在这处老企业搬迁4年后,有市民反映,有人在钢渣厂旧址利用废弃设备翻出地下渣土二次加工,施工现场没有防护设施,存在粉尘、噪音污染问题。我的同事闻讯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探查,却发现大门紧闭,而此地位于禁飞区,无法使用无人机侦察。于是,我的同事开始了一系列暗访取证行动——

  为探明厂区内施工现场的真实情况,他爬上了一座15米高的渣土山,趴在废渣上拍照取证;

  为混入厂区一探究竟,他结合卫星实景地图,分析车辆行进方向,摸清进出厂区的真正道路;

  为调查厂区内的作业意图,他又佯装成回收铁粉的老板,从工人口中套取到钢渣筛选的更多细节……

  《钢渣厂原址“沉渣又泛起”》这一稿件见报后,引起了山东省第二轮环保督察组的重视,将其列为典型案例通报,并由青岛市挂牌督办。青岛市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由副市长挂帅,环保部门牵头,集合各部门、各级政府的力量,形成合力推动问题的解决。目前,钢渣厂旧址已完成土地平整工作,这篇报道也再次斩获中国新闻奖。

  故事还在继续,正如我们一直未改的初心。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垃圾围村”这一问题却久拖未决。为此,我的同事跑遍了6个区市,通过实地调查取证,发现小型工地监管存在盲区、违法事实取证难等问题是“垃圾围村”难以“解围”的主要原因。《“垃圾围村”亟须“解围”》报道一经刊发,引起相关区市、部门的高度重视,立即展开排查整改,并建立联防联控机制,严厉打击建筑垃圾私拉乱倒行为,守护住了乡村的“绿水青山”。

  以上,就是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中国新闻奖背后的故事。这其中,记者历经多少艰辛,我想媒体人都知道。但是不管多苦多难,我和同事们心中始终装着人民,坚持“监督不是目的,推动发展才是方向”的初心,在1000多个日夜里,推出500余篇重点报道,推动问题解决400多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舆论监督报道让党报拥有了利器,锻炼了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让记者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加紧密!

  现在,青岛日报的舆论监督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党建品牌,“出击-我们在新闻最前沿 帮办-我们就在您身边”是我们响亮的口号,党报成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更加凸显。

  人民利益高于天,铁肩担道勇向前。我们将无惧风雨,继续用手中的笔为人民鼓与呼!(青岛日报 贾 臻)

 

 

记者: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