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时代沃土 讲好青岛故事

来源:新闻出版处发布时间:2023-11-08 15:19

  我在广播一线记者岗位工作了16年,跟随青岛广电创新突破、转型发展的脚步,我在全台重业务、求创新、争一流的氛围中,不断成长和历练。我主创的近三十件作品获得国家及省级奖项,先后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董秀格的781场宣讲》刚刚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

  下面,我想用几个关键词,结合这篇作品的创作心得,汇报一下记者的从业感悟。

  第一个关键词是:敏锐洞察

  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宏大的背景下,在青岛广电承办的一次文明家风活动上,我们发现了董秀格这个人物。

  她75岁高龄,十年间,以“文艺+宣讲”的创新形式,把党的好政策送进千家万户;她一心向党,72岁圆梦入党,成为青岛市党龄最小的“优秀党员”;她冲在志愿服务最前线,热心公益,传承家风,传递出新时代的正能量。

  以小人物反映大时代,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我们敏锐地挖掘出了董秀格老人身上的多个闪光点:既有对党员初心使命的诠释,又有对时代精神的发扬。更重要的是,包括董秀格在内,全国有千千万万百姓宣讲员,他们作为理论政策最好的“翻译官”,打通了服务基层群众文化的“最后一公里”,让受众在冒热气、接地气的典型故事中,自觉感受到了正能量,共同汇聚起同心共圆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我们洞察出了这个典型人物背后更深层、更重大的主题。

  第二个关键词是:践行“四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整个宣传思想战线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对记者而言,要想采写出沾露珠、带泥土、冒热气的优秀作品,脚力是前提。

  这篇获奖作品长度只有二十多分钟,但我和同事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跟着董秀格坐地铁、挤公交,到胶州去学八角鼓,深入她的宣讲现场和生活日常;我们密切关注、几经周折,为能抓到她宣讲二十大精神的第一现场而兴奋不已;我们克服“全民皆阳”的身体不适,想尽办法,搜集了跨越十年、长达十几个小时的音视频素材。

  正是因为掌握了大量富有现场感、充满感召力的场景和故事,才让一个生动鲜活、充满时代正能量的七旬老人走到了听众面前。

  第三个关键词是:讲好故事

  讲好青岛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仅有宏大的主题、丰富的素材还不够,还要让作品好听、耐听、深入人心。

  创作中,我们用丰富的现场音响增强带入感,借他人之口多角度讲述故事,我们精心谋篇布局,像工匠一样反复打磨,甚至为推敲一个画龙点睛的题目而夜不能寐。

  当时,为了提炼作品题目,我琢磨了好几天,晚上关灯哄宝宝睡觉的时候,突然闪过了一个灵感:如此丰富的人物,既然用什么样的形容词都很难简短地概括全部,那就换个思路,删繁就简,就用最平实的表述——《董秀格的781场宣讲》,第一人称,十年宣讲781场就是主线,串起了全部。

  记录微光与平凡,关照民生百态,这是记者的追求。

  书写时代华章,弘扬中国精神,更是媒体人的使命和担当。

  当前,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青岛广电正在大力推进生态广电、数字广电建设,打造新型主流媒体。记者作为先锋队、排头兵,必将肩负使命,融无限、向未来!(青岛市广播电视台 刘金波)

 

记者: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