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开放平台” 这里有“海洋攻势”

“潮起胶东”大型融媒体采访团走进青岛上合示范区和中科院海洋研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0-08-21 11:29
▲上合示范区展览大厅。
▲“科学号”科考船船尾的巨型“机械臂”,一些水下设备靠该设备投放操控。
▲“科学号”科考船配有先进的雷达扫描设施。
▲上合组织国家的特色商品琳琅满目。
▲中科院海洋所内标本——发现于西太平洋的红拟柳珊瑚。
本版摄影 宋新华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 涛

参观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领略神秘莫测的海底世界……经历了“海尔的创新之旅”后,“潮起胶东”大型融媒体采访团在青再出发,分别来到上合示范区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感受在改革大潮中青岛的探索之路。

在青岛建设上合示范区,旨在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拓展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化交流等领域合作,更好发挥青岛在“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和海上合作中的作用,加强中国同上合组织国家互联互通,着力推动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是新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科研机构, 她的70年光辉历程是我国海洋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缩影,是新中国海洋科学调查研究自主创新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青岛发起“海洋攻势”所依托的重要科技平台。

探访地点1:

青岛上合示范区

上合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绝不仅仅是上合18个国家之间的事情,而是要推动上合18个国家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双边、多边贸易合作,这就把青岛推向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采访团首先来到上合示范区展馆,这里是上合“国际客厅”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展示平台,分为集中展示区、外围展示区和洽谈会议区三大部分。在集中展示区,200多平方米的四折大屏电子沙盘板块是亮点,承载着上合示范区核心内容的展示,基于三维建模的上合城市模型,结合互动触摸一体机,提供最震撼的视觉冲击。

外围展示区,通过俄罗斯油画展示上合国家风情,利用上合风格装饰和峰会合影墙等元素,凸显展馆上合气氛;展示互访交流活动纪念品则见证青岛市、上合示范区同“一带一路”国家及上合组织国家的友好往来。

天花板上五彩斑斓的油纸伞、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各个上合组织国家的地标风景画……上合特色商品展区位于青岛上合“国际客厅”一层,面积约950平方米,以展洽功能为主,兼有展销功能,包含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7个上合成员国展区、1个综合展区、1个数字展区、1个预备区。

白俄罗斯的伏特加、蒙古的牛皮板扣腰带、阿塞拜疆的石榴汁、摩尔多瓦的窖藏葡萄酒、巴基斯坦的纯手工羊毛地毯、印度的精油……每个上合成员国商品展区约60平方米,将各个国家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展陈空间,精选特色手工艺品、爆款产品、优质出口型产品等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商品进行展出。

“公司落户上合示范区,办理营业执照只用了3个小时,而且,这里还提供办公室。”在上合特色商品展区,记者遇到摩尔多瓦一家葡萄酒生产商驻华代表本杰明,他对上合示范区的营商服务大加赞赏。本杰明称,落户上合示范区一年以来,公司的产品已经进入中国的很多城市,在国外餐饮业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下,不少酒类企业销路不畅,而他们公司的产品销量不降反增,这让他对中国市场的未来充满信心。

战略要地的选择,总有其独到的考量。上合示范区地理位置优越,东接日韩面向亚太市场,西接上合国家面向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南连东盟,北接蒙、俄,具备进行转口贸易的优势。凭借这些优势,上合示范区正加速构建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

青岛上合“国际客厅”的远景建设将深度耦合客厅功能定位,坚持高标准、专业化、平台化运作模式,坚守国际惯例,满足不同国家个性化需求,加快建设上合成员国技术转移中心、上合人才交流中心和上合金融保障中心、上合青年创业孵化基地、上合能源中心等功能平台。同时加大招引力度,完善配套设施,全面拓展招商,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在上合示范区的集聚。

探访地点2: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是青岛最鲜明的特色,更是发展优势。青岛秉承“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要求,正全力发起“海洋攻势”,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

白的、红的、黑的,有的像珠串,有的像树枝,在中科院海洋生物标本馆,采访团被各种各样的珊瑚标本所吸引,这些都是“科学号”科考船在1000米左右的深海采集回来的样品,其中很多海洋生物标本是国内独一份。“这叫潜铠虾,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强,在海里看到它,就意味着距离冷泉或热液不远了。”“其实,真正的海绵是一种海洋生物,而我们日常使用的海绵很多是人造的,在已知的海洋生物中,海绵的活性物质含量最高,近几年被广泛药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永强说。

在珍贵标本室,记者们更是大开眼界,里面陈列的许多标本都是百年以上,甚至还有一些是现在采集不到的“孤本”。“这是南极帝企鹅,身高1米到1.2米,是企鹅家族中体型最大的。”在这里,王永强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海洋生物普及课。王永强说,在科考活动中会遇到很多有趣的事,以帝企鹅为例,它们根本不怕人,甚至对“外来客”感到好奇,经常跑到科研人员工作地点附近看热闹。

“这是南极贼鸥,长着老鹰般的嘴巴,却有一双鸭子脚蹼,虽然凶猛异常,却是海鸥家族的一员,是南极特有的一种动物。”王永强告诉记者,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是我国亚洲地区海洋生物收藏量最大的海洋生物标本馆,拥有1889年以来采集的80余万号海洋生物标本,采集范围包括整个中国海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科考船进行海洋生物调查,旨在了解某一海域海洋生物种类、资源量、周边环境、生物多样性、周边群落组成等,海洋标本采集回来后,由专家分类鉴定,明确各种标本的分类和名称,从而掌握现存的资源情况以及海洋生物的分布状况。那么,科考船是如何工作的?带着这个疑问,采访团又转场薛家岛码头,登上“科学号”科考船。

“‘科学号’于2012年交付,船长99.8米、宽18米,最多可同时搭载80人、连续航行60天,是国内最先进的科考船之一。”现场讲解员说,这艘科考船的主要工作区域是西太平洋海,一年中有270天到300天在海上航行,被称作“大洋移动实验室”。

在船上,采访团首先登上驾驶台。奇怪的是,这里的许多设备都有两套,讲解员告诉大家,为了防止航行中设备出现故障,一些重要设备都有“备份”。休闲区、会议区、试验区、居住区、餐饮区、作业区……科考船上一应俱全。记者了解到,由于现在的冷藏技术比较先进,船上的饮食搭配还是比较丰富,唯一不足的就是新鲜蔬菜只能保存20天左右。

提起科考船在海上的工作,讲解员说,除了采集海洋生物标本外,科考船还用来布放潜标,检测海水温度、洋流,并收集数据,提供海洋预报。目前,“科学号”已成功破解深海潜标数据实时传输的世界难题,同时也圆满完成了多项“国内首次”科考任务。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