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阅读者喜爱的写作者

2023青报年度书单我的年度阅读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4-01-04 11:07
四位作家在他们的年度书单中寻找另一些作家的声音,后者总能看见更多,想象更多——

  《鳄鱼》   莫言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2023

  《林中空地》   萧耳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3

  《耶路撒冷三千年》   (英)西蒙·蒙蒂菲奥里 著   张倩红/马丹静 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林家铺子》   茅盾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

  《我的米海尔》   (以色列)阿摩司·奥兹 著   钟志清 译   译林出版社2021

  《一把刀,千个字》   王安忆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

  《雪山大地》   杨志军 著   作家出版社2022

  《山河故人》   闫振田 著   华龄出版社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   (英)玛琳娜·柳薇卡 著   邵文实 译   吉林出版集团2011

  《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   (波兰)布鲁诺·舒尔茨 著   陆源 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在一个视觉传媒发达、AI疯狂迭代的世代,文学处境艰难,书籍继续分众,然而文学总能找到与之契合的阅读者,阅读者也总能找到那个与之兴味相投的写作者。一切就像厄休拉·勒古恩在她的思想自传《我以文字为业》中所说:没有人读堂吉诃德,因为不能发到推特上。我们为阅读的人写作,而他们一直都是少数。我不是在说“精英”,而仅仅在说“少数”。这世界上的大多数人从不曾为了读书的乐趣而阅读,将来也永远不会。有些人做不到,有些人不愿意。没必要为此捶胸顿足……陷入关于阅读的不必要的恐慌……

  新年伊始,有四位文学写作者接受我们的邀约,透露了自己2023年度的书单一角,他们在过去一年都获得了作品口碑与销量的双重认定,而有关文学何为、写作者又当如何自处的问题的答案,就隐藏在各自的年度书单中。他们从中遇见能够记住自由的作家,能够把握一种更大现实的现实主义者,从那些富有远见的人身上,汲取着文学的养分以及写作的动力。

  正如厄休拉·勒古恩所言:“艰难的时代要来了,在那样的时代里,我们将会需要另一些作家的声音,他们能够看到与我们当下不同的生活方式,能够穿过我们饱受恐惧之苦的社会,穿过其对技术的痴迷,去看到其他生存道路,甚至能够想象希望的真正土壤。”

  杨志军:

  在茅盾的故乡重温先生作品

  2023年,杨志军凭借长篇小说《雪山大地》,以最高票摘得四年一度的茅盾文学奖,他因此去了一趟茅盾的故乡桐乡乌镇,不仅首度登台领奖,还顺便重温了先生的作品。

  今年去了一趟茅盾先生的故乡桐乡乌镇,顺便重温了一下先生的作品。早在1917年茅盾先生就写道:“处世亦乐观,而与一己之品行学问,不可自满,有担当宇宙之志,而不可先事骄矜,蔑视他人。尤须有自主心,以造成高尚之人格,切用之学问,有奋斗力以战退恶运,以建设新业。”这时候的茅盾先生参加工作才一年多,也就是刚刚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不久。之后他就参加了《小说月报》的编辑工作和文学研究会的组织工作,对新文学运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使文学更能表现当代全体人类的生活,更能宣泄当代全体人类的感情,更能声诉当代全体人类的苦痛和期望,更能代替全体人类向不可知的命运作奋抗与呼吁。”这是茅盾先生参与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开始,这个开始非常重要,他已经具备了好文学和大作家所应该拥有的全部内容:高尚之人格,切用之学问,勇毅之思想,超凡之使命。从认知和思想的源头出发,此后的茅盾先生便有了反映大革命时代的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有了“透视过现实的丑恶,而自己去认识人类伟大的将来”的《野蔷薇》,有了知人论世的《鲁迅论》《王鲁彦论》《徐志摩论》《庐隐论》《冰心论》以及《读〈倪焕之〉》,有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创作的里程碑《子夜》,有了“未尝敢忘记文学的社会意义”的《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清明前后》等。

  茅盾先生作为一个典范式的中国现代作家,在人品、思想、才情、创作等方面所拥有的格局和所达到的境界,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榜样。中国古代的先贤讲究仁、义、礼、智、信,说这是“五常”,也就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标准。北宋大儒张载又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句,说的是知识分子的理想情怀。那时候的作家都是说到就能做到的信守之人,都是把“知行合一”当作家常便饭的践行者,精神理想和文如其人的风格不仅造就了文章的品位,也塑成了“人”的模样:有“大象无形”的学说,便有“老子化胡”的举动;有“香草美人”的比喻,便有汨罗自沉的壮逝;有性本爱丘山的表白,便有归园田居的行为;有“大江东去”的诗文,便有宠辱不惊的超脱;有“气造天地”的志向,便有自珍改良的佳话。更有李白、杜甫、辛弃疾、陆游、曹雪芹、鲁迅,文有华章,人有高品,真正是冰壶秋月,傲雪凌霜。

  人格的修炼是一个写作者的基本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善不由外来,名不可虚作”,“身无道德,虽吐辞为经,不可以信”。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严格审视写作者的精神构造和道德体现,构成了一部从情爱到大爱,从好善到性善的精神发展史。纵观世界,几乎没有一个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不因为宗仰道义而得到大众的追捧和时间的挽留。

  写作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艾玛:

  关注语言,关注生活,关注一切动人的情感

  艾玛的新长篇《观相山》在2023年首登《收获》杂志,并纳入2023年度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年末单行本首发,小说中,她心怀悲悯,不动声色地探寻日常生活的丰富与幽微。

  《一把刀,千个字》 这是一部对当代汉语有贡献的小说,吸引我的首先就是它的语言。在此引用豆瓣上一位读者的评价来说吧,“安忆老师文字的针脚真细,一经一纬织得密密匝匝,却透气,毫不板滞,近看处处是漂亮的纹理,远看则浩阔如平静起伏的海面。”我亦深以为然。

  小说从纽约法拉盛的一个扬州菜厨师讲起。取名也颇有深意,王安忆曾解释:“字面上看,‘一把刀’是指扬州三把刀中的一把,菜刀;‘千个字’则来自个园,月映竹成千个字,替这位淮扬大厨绘一幅背景,另一幅,那就是一刀剁下,四溅起来的不是火花,而是字”。

  《我的米海尔》 奥兹是希伯来语文学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以色列国宝级作家。《我的米海尔》是他的成名作,采用了女性话语、女性视角,探讨神秘莫测的家庭生活。女主人公叫汉娜,是文学系的学生,她与地质学博士米海尔一见钟情,他们的爱情在历经十年婚姻岁月的洗礼后,在情感上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微妙变化。小说开头的一句话曾打动了无数的读者:我之所以写下这些是因为我在年轻时浑身充满爱的力量,而今那爱的力量正在死去。而我不想死去。

  之所以推荐这部小说还有一个原因,2023年巴以再起冲突。我们或许可以通过一部虚构小说来获得对那片陌生土地上的人们的更多了解。小说中,汉娜小时候和阿拉伯双胞胎在一条街上长大,他们一起玩耍,长大后她却常梦见被双胞胎追杀的情景。残酷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人们内心里种下恐惧、不安。奥兹本人后来成为一个热爱和平的人道主义者,他认为,解决巴以冲突的最佳方案就是同情和妥协,他对永久和平的渴求恰如他加入的和平组织的名字peace now,和平乃当务之急。

  《一个女人的故事》 这是一部极具原创性的作品,安妮·埃尔诺对她母亲的回忆如同一个启示,犀利、准确。作者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了她母亲的一生,是关于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女人如何老去,最后独自走向死亡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母亲和女儿,青春与死亡,梦想与现实的故事,每一个字都是如此真实,特别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安妮·埃尔诺曾说她的这部作品既不是传记,也不是小说,“可能是介于文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之间的某种东西。”本书的语言简洁、克制,“我的母亲死了,于4月7日星期一,在彭图瓦兹医院的老年病房。我是两年前把她送到那里的。”这样的开篇很容易让人想起加缪的《局外人》。不过,安妮·埃尔诺的冷静、克制之下却饱含深情。

  安妮·埃尔诺于202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的创作具有很强烈的私人叙事的特征,她直面自己的勇气令人钦佩。她也是这两年来我读过的最值得推荐的一位作家。她的作品不仅仅是个别女性生活的实录,也是时代和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她通过书写一个小小的“我”,照见了无数的“他。”

  《雪山大地》 最后压轴推荐《雪山大地》,今年无论如何不能漏掉杨志军这部长达五十多万字的鸿篇巨制,它获得了刚刚颁发的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用作者的话来说,这是一部“献给父辈、献给高原”的作品,它深情讲述了三代人的高原生活,描绘了汉藏两个家庭在青藏高原上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深情厚谊,有着浓郁的高原生活气息,是一曲人与自然的颂歌。

  小说的语言非常质朴,质朴中又见盎然的诗性。新的一年,在此摘录《雪山大地》中的一首诗作,借以祝福《青岛日报》的读者朋友们:如果鸟的一生只保留一声啼叫/如果天的一生只保留一声雷鸣/如果爱的一生只保留一句话语/我不知道除了扎西德勒还会是什么。

  连谏:

  从高人的字里行间收纳精神能量

  2023年,作家连谏连续推出两本新作,《昨日之谜》继续其驾轻就熟的都市情感写作,《流年》是对记忆中乡土的一次深情探望。她说阅读就是在高人的字里行间收纳精神能量。优秀的文学作品里都居住着伟大的灵魂,引领我们找到更好的自己,洞见人性的光芒和希望。所以,不管这个世界的媒介呈现方式是多么的千变万化,文学永远会为这一切提供力量的基石。

  《山河故人》 书中记录了闫振田先生一生所遇的人与事,或许是报社记者的职业习惯,闫振田先生的文字简洁干净,叙事不慌不忙,三言两语间的人生掌故,宽和而真诚,于无声处滋养人心,蕴藏着巨大的情感力量。这本书,我是朗读完的,因为闫振田先生和我母亲同年,写的又是忆旧,我觉得母亲或许会有共鸣,每当她在阳台上晒太阳,我就朗读给她听,有时读着读着,就哽咽了。母亲素来话少,听到动容处,也会和我感慨两句。向读者朋友推荐这本书,其实更是向大家推荐一段业已远去的岁月,它们详实在闫振田先生的文字里,娓娓道来着那段匮乏的岁月里,人心的温厚和道义。

  《林中空地》 萧耳今年出版的小说,萧耳曾出版过《中产阶级看月亮》《鹊桥仙》等,她的《愤怒的女婿在路上》这篇短文给我留下过非常深刻的印象,特别有画面感也特别有深意。读《鹊桥仙》的时候,非常迷恋行文中的淡淡忧伤。《林中空地》则是一本写女性之间友谊的小说。我偏好文字洗练传神、韵味深长,被描述事物的生气勃勃,萧耳的文字就是如此,有学院派的雅致,却又简洁中透着灵动的顽皮。书中的银桂,原本是富人区的园丁,阴错阳差中进入读书会,学会了关照自己的内心,成为能独立思考的人,然而,当她回到故乡,精神世界一夜回到解放前。这种精神上的返贫现象让人唏嘘,难过。生活真实而又残酷,而文学慈悲而有力,让我们看得见坠落者也曾奋力追光。如果我们无法解透如何是生而为人,那么,在文学中,有千万条通往这个答案的道路。萧耳的《林中空地》充满着温柔而坚决的力量。

  《封神演义》 是本古老的章回小说,之所以进入我的年度书单,是因为电影《封神》我才从微信读书里找出电子书,每天骑动感单车的时候阅读。这本书的阅读感受很复杂,为了表现古人的异于常人的夸张表述,不少桥段让人哑然失笑。

  虽是本有几百岁高龄的老书,但它情节紧凑,前半部和后半部反差巨大,前半部文字俗套,情节套路化,后半部文字质量旱地拔葱一样冲天而起,生动凝练,令人叫绝,让我怀疑不是一个人写的。但是!这完全不妨碍它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后来的创作者提供了富饶的创作土壤以及广阔的空间。看看现在有多少人在《封神演义》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就知道《封神演义》的作者在文学领域完全称得上开疆拓土的一代宗师。所以,文学领域,真正说了算的是时间,其他都是浮云。所以尽管有人说《封神演义》是二流小说,但我依然要为它在文学领域的开疆拓土,“献上膝盖”。

  《鳄鱼》 是莫言老师今年的新书,是一部话剧,下单买回来,两天读完。有趣,也悲凉,悲壮。读到最后,单无惮的儿子单小涛质问父亲为什么要把他送到美国毁了他的人生时,我揪心而难过,我对在美华人的生存境况比较关注,中途移民出国,如果语言不过关,又没有足够的财富储备,大概率是要混社会底层的,这是一个能把人变成地狱饿鬼的噩梦。

  《鳄鱼》中贪官逃到境外没有衣食上的困境,但精神层面却形如被玻璃罐子罩牢,与外界两两相见却又不能相容,以至于最后在貌似广阔而自由的世界陷入逼仄的抓狂。在这部生动也诙谐的话剧里,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出逃者为什么更爱国?在人性方面,这是个幽深而复杂的问题;因家境优渥被从小送出国读书的孩子快乐吗?不,旁观者眼里的光鲜和幸福与被观察判断者毫无关系。这是个质问,以及无从弥补的创痛;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人生煎熬,让人癫狂。

  余耕:

  从文学中获取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

  2023年,余耕的新小说《最后的地平线》面世,这是他的首部以警察为主角的小说,他将人物置于极端黑暗的处境,引发关于善与恶的终极叩问。在余耕看来,正是文学加速了历史变革,孔子的观点影响了中国的改朝换代,苏格拉底的思想影响了西方哲学,中文的两次最大“扩容”之一来自佛学。在2023年,他的阅读题材丰富,形式多元。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 这并不是一部讲述拖拉机发展史的科技类的书,而是一本让人眼前一亮的小说。作者是一位英国的女作家,玛琳娜·柳薇卡,她是在二战结束的时候出生于德国的一个难民营,父母都是乌克兰人。这样的身份和背景,使她的写作更关注当下西方社会移民的遭遇和处境,这也是当今全球性的问题。

  小说采用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但背后隐藏了很多令人心酸的故事。小说讲述了一个三十六岁的乌克兰金发女郎,为了能够在英国拿到“身份”,而嫁给一个八十多岁的老鳏夫,由此而引发了老人的家庭震荡。作者通过这个家庭事件,串联起乌克兰的沉重而苦难的历史,以及极权主义对人的伤害。从某种程度上讲,在一个动荡的社会环境下,活着,就是唯一的希望。

  这部小说吸引人的并不是宏大叙事,而是生活细节的呈现,比如家庭成员之间的争吵、猜忌、以及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等我们每个人都在面对的问题。但往往通过这些日常的细节,却能够带给我们一些感动,以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家庭的意义。

  乌克兰这个国家,之前我们或许并不是十分关注,甚至让人感到有些神秘,但如果我们试图去了解,我们或许会对这个国家肃然起敬。

  《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 这是波兰作家布鲁诺·舒尔茨的短篇小说,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富有哲理的叙述,展示了人类在面对生命困境时的无奈与坚韧。

  沙漏作为疗养院的招牌,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沙漏也代表着人生的倒计时,提醒着人们生命的短暂和时间的珍贵。

  而在小说中,疗养院的病人们正是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努力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他们有的人在痛苦中挣扎,有的人在绝望中看到希望,有的人在关爱他人中得到救赎。因为这里的病人都是将死之人,疗养院就像沙漏一样能将时间倒转,以此来延长病人的寿命。但是,留住时间是有代价的,那是一个未知而反常的世界。

  作品中透露出的人性关怀和对生命的敬畏,传达了深刻的哲理,使人对生命、时间和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消失的13级台阶》 这是一部阅读感非常强的悬疑推理类的小说。作者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编剧高野和明。小说获过很多日本的文学大奖,引发读者广泛关注。

  小说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每条线索都把读者带到一个看似可能,却又不可能的境地。从手法来讲,这部小说的故事编排非常紧凑,逻辑性很强,并且非常具有电影中的画面感。

  但这不是这部小说的全部,小说里还有一层更为深刻的内涵,就是对社会心理学的关注,特别是对日本当下的死刑审判制度、法律解释等等,小说以旁观者的角度进行了剖析。还有一层就是对于生死的分析,小说中,那个执行死刑的警察,在执行死亡的时候,内心关于死亡这件事本身的思考,也给这本小说带来一定的思想深度。

  当然,推理小说本身吸引读者的,还是作者的写作技巧,包括谋篇布局、伏笔的设计等等,在这方面,这本小说是非常成功的。

  《耶路撒冷三千年》 这本书我耗时两年才读完,似乎刚好能够佐证我的“文学改变历史进程”这一观点,三个不同宗教信仰的族群先后把耶路撒冷视作自己的圣地。于是,把一场历史纷争延宕千年。持续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至今影响着中东地区。十字军第五次东征时,基督徒们提出“捍卫宗教、解放圣地”的口号,各个欧洲封建领主们居然自己凑钱发动了这场战争,如今想来真的有些不可思议。

  当下的巴以冲突,呈现给世人的只是表象,而深层原因还是伊斯兰世界与犹太人的圣地之争。

记者: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