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雷锋,青岛叫响志愿服务模式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17-03-06 09:35

学雷锋做好事,是曾经叩击几代人心灵的时代乐章。近些年深入开展的学雷锋志愿服务,则将这一时代乐章推向新的境界。

从最初的无制度保障、无专业培训、无专业人才、无长期性可持续性志愿项目,逐步蝶变成政府出台政策提供制度保障、专业化培训造就专业化人才、有事情就找志愿者的制度化专业化常态化。青岛——这座公益之城、文明之城,已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模式。

人人参与志愿服务

有事情就找志愿者

市民李先生在今年大年初二凌晨一点多发了一条朋友圈:因为电瓶缺电,车辆无法正常启动。“好司机”公益组织的志愿者闻讯冒着严寒连夜赶来帮他充电,车辆一次启动成功。“在这个寒冷的深夜,如果有人不收一分钱,不辞辛劳来帮助你,那份感动,只有自己体会过,才会知道。”李先生激动地说。

李先生所说的“好司机”,就是“青岛好司机”道路公益救援中心。如果市民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遇到了问题,他们只需要到“青岛好司机”道路公益救援的微信平台上留言,不出意外,很快就会有志愿者来到他们所在的位置,协助解决问题。即使在保险公司或者维修厂都不愿意出来的后半夜和春节,“好司机”们依然风雨无阻,坚持公益服务。

在青岛,只要需要帮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找志愿者。

如果家里有空巢老人,

担心老人在家空虚寂寞,只要找到“爱心陪伴空巢老人”志愿服务公益平台,就会有志愿者定期上门陪老人聊聊天,给老人读读报纸,为老人排忧解闷;如果有新市民子女遇到了心理问题,或者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市北区同明书坊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社工帮助解决问题;如果有残疾人家里缺过冬的衣服,只要联系上“笑姐”爱心助残团队,就会有人上门为他们测量身高、体重,然后回到仓库为他们量体选衣;家里的小家电坏了,中特环保小家电维修小分队的志愿者会在周末提供集中维修服务;家里马桶堵了,只要来到社区的志愿服务站,就会有会修理马桶的志愿者上门帮忙;高考季考生需要用车,有学雷锋车队无偿接送……

有一组数据或许能够说明志愿者在青岛市民中的普及程度: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达到113万余人,组建各类志愿服务团队1万余支,推出经常性志愿服务项目4500余个,建立志愿服务基地3700多个。

在青岛,有事情就找志愿者正在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习惯。学雷锋志愿服务,也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这座城市蓬勃向上的强大力量。

制度机制逐步完善

催生大批志愿组织

2016年8月19日,在崂山区召开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大会上,曾获得“中国好人”称号的青岛佳诺集团董事长郭维佳可谓“双喜临门”——青岛崂山交银村镇银行在给予其企业2750万元综合授信的同时,还额外给予他200万元额度的个人信用贷款。青岛崂山交银村镇银行行长韩向红说,郭维佳在危急时刻奋不顾身救人,这一壮举大大提升了他的个人信誉。银行在对企业作了一系列严谨的调查后发现,佳诺集团是一家具有稳定成长性、凝聚力的企业,本身就适合授信,郭维佳的见义勇为行为,为银行授信的综合评价增加了“信用指数”。

郭维佳获得“双授信”,缘于青岛这座城市对于“好人有好报”的倡导,得益于政府审时度势,适时出台相关制度,完善相关机制,传递出强烈的“扶持信号”。

青岛的学雷锋志愿服务,在2008年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为迎接奥帆赛在青举办,2008年,青岛出台了《青岛市志愿服务条例》,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明确了志愿服务、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的范围、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建立了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体系,规范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同时也强化了志愿服务的保障激励机制。

2013年6月,市文明委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基本建立起覆盖全社会、与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城区常住人口总数比例达到10%以上等目标。

2014年8月21日,青岛志愿服务网正式上线,最大限度地承接广大市民的志愿服务需求,同时实现志愿者招募、实名注册、管理、调配、工时认证及考核的规范化、高效化管理。

2016年5月,《青岛市志愿服务记录办法》出台。依托青岛市社会保障卡建立“时间银行”,同步存入志愿服务时间,进行日常记录管理,作为对志愿者激励嘉许和回馈的依据。

2017年1月1日,《青岛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施行。明确规定鼓励和支持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建立各类志愿服务组织,拓宽志愿服务领域。对于获得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的,记入个人档案或者个人信用记录,并纳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鼓励单位在招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聘用道德模范、文明市民、优秀志愿者等先进人物。

制度与机制传递出的“扶持信号”,表明了政府对于学雷锋志愿服务的鲜明导向,即大力支持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常态化,不让好人吃亏、让好人有好报。这种导向也让一大批优秀志愿者和志愿团队应运而生。

提升专业化运作水平

促进志愿服务健康发展

缺乏专业化的志愿者和专业化的团队组织构架,是很多城市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方面,青岛不断采取措施,通过提升专业化水平,使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更好地常态化。

2014年8月,青岛市志愿服务学院成立,这是全国首家政府与院校合作开办的志愿服务学院。学院成立后,按照每年培训1000人的目标,由政府和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出资,并相应接收社会捐赠,对志愿者骨干进行培训,颁发专业资质证书,使培训同时成为志愿回馈的一项重要内容。

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长李延照在团队建立之初就把“专业化”放在了首位。现在9年过去了,李延照对于队员近乎严苛的专业化训练与专业化管理丝毫没有改变。而这种专业化,也是团队能够延续到今天并且持续壮大的一种内驱动力。截至去年年底,蓝天救援队已在国内外实施大小救援266次,发起和参与各种安全培训、公益项目不计其数。

当然,党委政府、行业组织乃至全社会对志愿服务的支持还有很大的空间。李延照表示,虽然政府大力扶持,自己的专业化道路让团队也走得很稳,但是团队管理、专业化培训、救援投入等一系列费用,还是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岸基救援一人的培训费需要6500元,激流救援R1到R3的费用是1万多元,这些费用如果全部由个人承担,实在太吃力。如果是纯公益性质,会更吃力。”虽然各部门有一些优秀志愿组织的评选,团队参加过并且也屡屡获奖,但是对于一年五六十万元的支出,项目补助并不足以维持团队的运行。而像蓝天救援队这样的专业化团队,普遍存在着经费困难的问题。

“虽然城市的公益基础良好,但是志愿者团队的专业化发展仍然需要‘借力’。”市社科院副研究员郑国说,政府要逐步扩大财政资金对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的支持规模和范围,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志愿服务组织立足自身优势,承接相关服务项目。同时,还要积极搭建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与志愿服务组织之间的桥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支持志愿服务组织发展,为志愿服务组织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雷锋精神,每天都在;凡人善举,薪火相传。随着我市精神文明创建的不断持续深入,越来越多的市民会增强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志愿服务中来,从而使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青岛精神文明建设继续走在前列。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