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的力量讲述“青岛故事”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18-02-05 08:31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围绕着国立青岛大学,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老舍、王统照、梁实秋、闻一多、沈从文、臧克家、萧红、萧军、舒群、吴伯箫等在此留下了光辉的创作足迹,文学社团纷纷崛起,文学创作呈空前繁荣之态,《骆驼祥子》《生死场》等轰动文坛的名篇巨作陆续在青问世。
 
   而这份往昔的荣光正照进当下:从青岛作家连续斩获鲁迅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重量级大奖,到签约作家制度对中青年潜力作家的保障与提携,再到青岛市文学创作研究院、《青岛文学》、青岛文学馆、新华书店、良友书坊、如是书店、青岛书坊、崂山创作基地等文学基地的崛起,这座海滨城市的文学梦想正被重新点亮。
 
   “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指明了方向。纵观青岛文学近些年的发展,在市场大潮中守得住创作的底线,在众语喧哗中保持冷静的思考,在物欲横流中经得住时间的检验,现在已经走在了光荣的复兴路上。
 
   名家名作云集 青岛释放强烈文学“信号”
 
   2015年,来青参加中韩日文学论坛的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专程来到位于信号山路25号的文学创作研究院,参观过后,她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里既然叫信号山路,就应该不断向读者释放出更强的文学信号。 ”
 
   近些年来,这个“信号”愈加强烈,青岛已经跻身国内文学创作重镇的行列:在小说创作方面,青岛涌现出大量重量级获奖作品,比如尤凤伟的 《1957》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杨志军的《藏獒》入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第十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在散文创作方面,金翠华的《青杏枝头》《世间最美丽的眼睛》连续获第二、三届老舍散文奖;耿林莽散文诗集《散文诗六重奏》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提名奖,并获《星星》鲁迅散文诗奖;儿童文学创作方面,杨志军《骆驼》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刘耀辉、于潇湉、张吉宙分别获得冰心儿童文学奖,于潇湉的《鲸鱼是楼下的海》获得第二届青铜葵花小说奖铜葵花奖;文学评论方面,朱自强的儿童文学理论《“分化期”儿童文学研究》获鲁迅文学奖提名奖,徐妍的《凄美的深潭——“低龄化写作”对传统儿童文学的颠覆》获第六届全国儿童文学奖,臧杰的《民国美术先锋——决澜社艺术家群像》获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
 
   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青岛在报告文学方面取得的成绩:其中刘海军的《束星北档案》获山东省齐鲁文学奖;许晨的《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获山东省“中国梦”征文一等奖,《一个男人的海洋——中国船长郭川的航海故事》入选《北京文学》头条,另外还有《再生之门》《真情大援川》获得山东省精品工程奖;铁流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民办教育调查》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国家记忆》获得山东省“泰山文学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支书与他的村庄》获得泰山文学奖;林天佐的长篇纪实文学《婚姻走过三千年》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张璋的长篇报告文学《发现柴世荣》获山东省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二等奖。
 
   市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坚守社会责任,怀抱文艺梦想,青岛纪实文学作家创造了青岛纪实文学繁荣发展的崭新局面,对繁荣和促进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作出了应有贡献,构成了“青岛报告文学群体”,在全国纪实文学界引发了“青岛现象”。
 
   2017年,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组织的青岛纪实文学创作研讨会上,作家铁流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深切地说:“生活的井打得有多深,水就会有多甜。一部作品有没有温度,还要看你的作品是不是根植于人民的心中。”
 
   市文广新局负责人表示,青岛纪实文学创作应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进行创作,以更多精品力作放歌新时代,写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以艺术的形式讲好“青岛故事”、传播好“青岛声音”、树立好“青岛形象”。
 
   新生力量崛起 完善签约作家等机制创新
 
   2017年12月,市作家协会召开了第五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市作协新一届领导机构。“进一步发掘和培养80后、90后乃至更年轻的作家,形成后继有人的梯队,他们是青岛文学的未来和希望。”市作协主席高建刚说,中青年作家正处在文学创作的上升期,市作协将为他们提供舞台和机会,帮他们燃旺奋斗的火焰和希望,跨越低谷、攀越山峦,走向成熟。
 
   2014年,市文联就在省内率先实行了签约作家制度,这在全国的副省级、地级市中属于首例。经过省作协及国内著名专家的评定,连谏、瑛子等10位本地作家最终与市文联签约,在两年聘期中,每人每月获得2000元创作补贴。
 
   市文联对签约作家创作的质与量上都有一些硬性的要求,但这更主要的作用是一种激励,“都是正当创作旺盛期的作家,不多出好作品就可惜了。”市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首批十位签约作家的创作数量都超额完成了当年的创作任务,一年来发表和出版作品115部(篇),并被《小说月刊》《新华文摘》《诗刊》等刊物转载。
 
   每月2000元的补贴,对一些作家来说是锦上添花,对一些作家来说则是雪中送炭。前者的代表是连谏、瑛子,这两位女作家的小说被多次改编为电视剧,作品在版权市场上价值颇高,签约作家对她们来说更像是一种督促、一种身份认同,连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签约作家制度)对我有一个监督和促进作用,因为你会有一种紧迫感,一点责任感。”
 
   而后者的代表则是陈亮,这位获得过“中国十大农民诗人”称号的少壮派诗人,一直受困于不断缩水的稿费。“在《诗刊》等杂志上发表一组诗,大概有七八首,只有三四百元的稿费。曾经我的稿费总共不足3000元,还不够我平时买书的。”陈亮告诉记者,成为签约作家后,“能让我在生计方面稍微宽松一点,能静下心来用更多时间创作。”
 
   高建刚表示,未来市作协还将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与《青岛文学》联合设立青岛文学奖,以扩大青岛文学和作家在全国的影响力,同时加强与外地名刊、名编和名家的联系与互动,为本土作家开辟一条创作与发表、了解与沟通的通道。“青岛是一座富有诗意的城市,首届中国青岛诗歌节举办得非常成功,引起全国诗坛的关注。我们将继续办好诗歌节,以期打造成富有内涵的崭新的青岛文化品牌 。”
 
   “青岛这座城市有着天生丽质的文学气质,充满了激发作家创作灵感的气息、声音和色彩。老舍、沈从文、梁实秋、闻一多等文学大师的足音在青岛的街道上经久不息。大师之作如天空,成为大地的镜子。当我们走进青岛文学馆,看到通往楼顶的阶梯墙上耿林莽、尤凤伟、杨志军依次排列的肖像融入那个大师云集的年代,我仿佛看到了青岛文学的高峰正在逐渐显现。青岛文学的未来将光彩夺目”。高建刚如是说。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