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18-03-05 11:00
   雷锋,一个普通战士的名字,永远写在了春天里;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雷锋精神,永远扎根在神州大地上。
 
  雷锋以其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人生乐章,树起了一座不朽的道德丰碑。
 
  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人的心灵,激励着一代代人健康成长,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黄海之滨、胶州湾畔的青岛,同全国一样,无论是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风云激荡的改革开放年代,学雷锋活动如火如荼,雷锋精神深入人心。
 
  在那个“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时代,学雷锋、争先进、做新人的群众性活动在青岛大地蓬勃展开。在雷锋精神感召下,各条战线上涌现了无法计数的模范人物。更多的普通人,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其中,比如公交车上让座,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助人为乐……
 
  改革开放后,雷锋精神广为传扬。1985年5月,崂山龙潭瀑因暴雨突发洪水,200余名游人被困。危急时刻,21岁的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学员石建挺身而出抢险救人,被卷入山洪而光荣牺牲。1989年11月,严力宾所在的青岛远洋运输公司“武胜号”轮船在香港维修时因故起火。为保护国家财产和船员生命安全,他不顾个人安危,奋勇扑救,献出了年仅32岁的生命。
 
  进入新世纪,雷锋精神在青岛澎湃着更强的动力。2003年“非典”肆虐,北京供血告急,数百上千的青岛人撸起袖子争相献血,纾解了首都的燃眉之急。2004年年底,在向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签名册上留下的“微尘”两个字,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成为“一座城市的良心”。2006年诞生于岛城出租车司机群体的“红飘带”,很快成长为这座城市的文明标志,不断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红飘带”故事。
 
  从2003年开始的每年一度的“感动青岛”十佳人物评选,每次评出的都是你我身边的平凡人,恰恰是这些平凡的人们,给了我们最多的感动。
 
  雷锋精神,如不灭的火把,照亮我们奋进的征程。
 
  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仅仅走过22年的生命,激起最广泛的精神共鸣,发出最璀璨的光芒?是什么力量,使雷锋精神镌刻进共和国的精神年轮,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依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雷锋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土壤。《雷锋日记》写道:“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幸福当成自己的幸福”“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读着这样的句子,我们分明听到古圣先贤的历史回响:“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雷锋精神内涵丰富,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核心与实质。恰恰在这一点上,它与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相一致,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品格。“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句被引用最多的“雷锋语录”,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
 
  人活着,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有限与无限、个人与社会、平凡与崇高等人生命题?这个年轻的小个子作出了深刻的回答。他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雷锋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心怀感恩,有大爱,一直做好事,平凡的小事做多了,也就成了大事,他于平凡中成就了伟大。而雷锋关于“有限”与“无限”的名言,启人思索,他用短暂的生命完成了从有限到永恒的人生之旅。
 
  所有这些,就是雷锋精神永葆生命力的内在动力。
 
  今天,我们已经昂首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如何书写雷锋故事?
 
  雷锋精神不是一个凝固的道德符号。发扬光大雷锋精神,必须赋予学雷锋活动鲜明的时代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雷锋精神的价值、信念、理想,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把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弘扬雷锋精神紧密结合起来。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本土内生的雷锋精神,与从外部传入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其本质是一致的。依托志愿服务开展学雷锋活动,是富有时代色彩的实践。
 
  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达120多万人,组建各类志愿服务团队1万余支,建立志愿服务基地3700多个,由此可见志愿者在青岛市民中的普及程度。如今的社会服务日益社区化,如何把服务做进社区,做进家庭,特别是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生活困难的家庭,如何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活动项目,使之有针对性等等,都是志愿服务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学雷锋活动与时俱进,变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扶贫、赈灾、助学、助老、献血、植树等活动,已经使学雷锋活动走出传统单一的模式。“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与我们今天倡导的“微公益”、“随手公益”、“将公益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相互印证、精神互通。
 
  雷锋式“钉子精神”,与今天我们倡导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相吻合。中车四方股份公司高级技师宁允展,是国内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也是这道工序最高技能水平的代表,被誉为“大国工匠”,2017年,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奖。2017年度“感动青岛”人物、海军辽宁舰二级军士长缪林海,是航母阻拦系统装置专业责任人,他潜心钻研,筑就“零失误”的技术高峰,被誉为为国铸剑、科技强军的典范。
 
  雷锋并非遥不可及,他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心里。向雷锋同志学习,需要的不是高谈阔论,不是豪言壮语,也不是各种各样的解说和阐释,而是行动。
 
  老一辈革命家谢觉哉说得好:“雷锋同志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雷锋同志是伟大的,任何人都要努力才能学到。”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