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言,生命护佑着生命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0-02-19 09:59
在全市15家定点诊疗医院,医护人员将对家人的思念、牵挂、愧疚藏于防护服下
▲青大附院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
市胸科医院医生苏海涛。
▲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感染科主任王传林。

从青岛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病例确诊至今,已有20多天,在全市15家定点诊疗医院,医护人员们始终坚守在与病魔抗争的第一线。坚守在隔离病房和发热门诊一线的医护第一应急梯队换岗后,第二应急梯队又冲了上去。

为给患者做示范,他摘下了防护口罩!

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们谈到自己的工作却总是轻描淡写,可人们都知道,他们与病毒只有一层防护服的距离!

“看着我给你示范一下鼓腮呼吸,先慢慢地深吸气,把嘴收成吹口哨一样再用力向外呼气,你像我这样做,你能行,坚持住……”这一幕发生在青大附院的隔离病房里,发生在我省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床前。

为了让这名患者看清自己的嘴,知道如何用力,3米外的青岛市医疗专家组组长、青大附院医疗专家组组长、青岛大学医疗集团副院长孙运波摘下口罩,亲自示范这套肺功能训练操,鼓励患者通过正常生理的呼吸方式来与疾病抗争。“当时我距离患者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一直站在窗边上风口位置,病房内有完备的消毒设备,因此病毒密度不会太大。”孙运波说,自己身体状况良好,在确定这些因素后,他才敢摘下口罩亲自示范。

1月28日深夜,山大齐鲁医院青岛院区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志接到科主任吴大玮教授的电话后当即表示:“没有困难,随时可以出发!”李志有着抗击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症流感肺炎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经验,对控制新冠肺炎疫情,他充满了信心。医护人员面临的一个难题是,他们身穿防护服,完全无法给患者听诊,一旦患者出现了氧合下降、呼吸困难,如何鉴别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床旁超声能够快速识别,就是可视化的听诊器,李志结合自身经验,将床旁超声技术一一分享给同事们。

离春节还有两天,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感染科主任王传林的痛风又犯了,他一瘸一拐地接诊、会诊。尽管与妻子同在一家医院,但两人连续几天没有见面。王传林的大年三十是在白班加夜班中度过的,痛风需要多喝水,但他不敢喝,因为去厕所脱防护服不方便,也会增加感染风险。连续带病值守多天,同事们劝他休息,可他说:“我是主任,我多上会儿班,别的同事就可以多休息会儿。”

《今天妈妈要回来》——自编儿歌让妈妈落泪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抗击疫情阻击战中,白衣天使们将思念、牵挂、愧疚藏于防护服下,坚守岗位。但夜深之时,思念总会涌上心头。

“妈妈什么时候回来?”这是近段时间周佩夏的两个孩子问得最多的问题。从海慈医疗集团筹建隔离病房那天起,肺病科护士长周佩夏就连续20多天没有回家了。她的两个孩子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幼儿园,交给家里老人照料。每次看到电视里“武装”严密的医生护士的身影,俩孩子就会争先恐后地叫:“那是妈妈!”孩子还自编了儿歌《今天妈妈要回来》并录成视频送给妈妈,这个视频不仅让周佩夏红了眼圈,周围同事看了也不禁掉下眼泪。

“爸爸,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了?不要我了?”市胸科医院医生苏海涛去年11月因肺炎住院,刚刚痊愈,新冠肺炎疫情就暴发了,他毫不犹豫报名参加应急第一梯队,从1月23日起进驻隔离病房至今没有回家,两岁的小女儿在视频通话时怯生生地这样问他,让他满心愧疚。可是他说,如果再让他选择一次,他还是义无反顾。  

“我最难过的还不是怎么回答孩子的问题,而是从昨天开始孩子怎么都不肯叫我‘妈妈’了。”自1月21日胶州中心医院启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以来,发热门诊护士相雪就再也没有见过孩子。丈夫是一名退伍军人,早就在第一时间主动请缨,投身于疫情防控一线。她作为军嫂也不甘落后,主动报名到发热门诊工作。他们把刚刚3岁的孩子送到姥姥家后,一家三口便再也没有见过面。孩子只能通过视频跟爸爸妈妈说说话,可是孩子一直等不到妈妈来接自己回家,所以赌气不肯叫“妈妈”了。既然选择逆风前行,绝不后悔。“壮大战斗力量,才能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的孩子。”她坚定地说。

暂时告别家人,他们把关爱给了患者

疫情来势汹汹,患者痛苦焦虑,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愿化身为光,驱散患者身心的阴霾!他们像守护家人一样守护患者,而他们真正的家人在后方默默牺牲和付出,成为他们的坚强后盾。

“薛枫怎么还不回来?”薛枫90多岁的奶奶记忆力已衰退,每天都要问上好几遍孙女的去向。薛枫是市市立医院本部发热门诊护士长,爱人是一名外科医生。上有90多岁的奶奶,下有11岁的儿子,她便把“一老一小”都托付给了年逾古稀的父母。二老都患有高血压,不能回家的她特别担心他们的身体,但她还是选择了值守一线。她说:“医院里的发热门诊是最重要的防线,关键时刻,我们就得迎难而上。”

他们把家人排在第二位,优先选择的是患者。母亲急性心梗心衰卧病在床,疫情防控阻击战响起了冲锋号,面临两个选择,市中心医院放疗一科护士长陈晓静毅然选择了后者。她带头取消了休假,报名当了医院预检分诊志愿者。从年三十到年后,她没有休息过一天,既不耽误肿瘤患者的常规治疗护理,又把疫情防控措施做到位。面对疫情,许多肿瘤患者陷入焦虑,陈晓静和科室医务人员捐赠成立科室“爱心小基金”,为患者送福、送鲜花、送温暖、送饺子,他们像守护家人一样守护着患者。

腊月二十八,城阳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宋蕾被任命为发热病房负责人,从家里离开时,他只是轻描淡写地告诉家人:“医院有点事儿。”家人心里却很清楚宋蕾的职责和使命。“我想哭却不能哭……希望他能好好吃饭,好好休息。”这是宋蕾女儿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的话。到今天,宋蕾已经离家在一线奋战了二十多天了,每日与患者面对面,与专家组通过网络进行“云会诊”,电话24小时在线。

宋蕾曾在武汉读书,对这座城市有很深的情感,他说:“我的很多同学也都奋战在武汉医疗救治工作的一线,我们众志成城,一定可以早日战胜疫情!”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