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载坚守,“小胡同”变成“大课堂”

“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昌德松: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4-01-22 11:07

  ■昌德松向前来学习的学生团体宣讲。

 

  “胡同长”忙宣讲,社区变身“大课堂”。

  进入农历腊月,在莱西市水集街道永兴街社区的“德松文化庭院”里,面对几张桌椅、一群孩子,92岁的老党员、退休教师昌德松以“春节的起源”为主题打开了“话匣子”。从春节的由来到春节的传统习俗、故事,老人娓娓道来,孩子们围坐一团,听得认真。

  “课程”结束,走出小院,一幅紧贴时事、样式精美的墙绘映入眼帘,这里是社区的12条“文化胡同”之一。“文化胡同”的每一幅墙绘都是昌德松的“宝贝”,从文字内容到图画样式,再到版面设计,全由他亲力亲为,内容随时而变、常看常新。

  昌德松拿出准备好的笔墨,一边走一边将模糊的字迹、褪色的图画补全,这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课”。“等过了小年,还要更新一些传统文化习俗。”昌德松表示。在他的案头,几本民俗类书籍做满了笔记。

  这组由昌德松设计的“文化胡同”,从2008年亮相,到如今已有16年,早已成了社区一处独特的“文化符号”,吸引着全市乃至全国的单位、学校和个人前来参观学习。在昌德松的影响下,一个个“文明故事”也从这里诞生、发扬,辐射带动了周边25个社区、近千个村庄的文化墙“全面开花”。谈起昌德松,邻居们都竖起大拇指,正如一位邻居所说:“一条‘小胡同’,带出了全社区的文明实践。”

  多年来,昌德松先后获“山东省最美老干部志愿者”“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近日,中宣部对2023年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作出表彰,山东共两人上榜先进个人,昌德松是青岛唯一获此殊荣的。

  “文化胡同”:办了16年,内容常看常新

  “一个胡同几墙景,内容与日换新颖。”走进莱西市水集街道永兴街社区“文化胡同”,两边院墙上,一篇篇手写文章、一幅幅亮丽的彩绘相映成趣,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些墙绘的“主编”便是退休教师、水集街道老党员昌德松。

  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举办,世界的目光聚焦北京,全国人民都沉浸在自豪与喜悦之中。然而,在和邻居们的交流过程中,昌德松发现,大家虽然知道奥运会是件大事,但对奥运知识却不甚了解。

  “利用家门口的胡同墙面宣传奥运知识,这不是很好嘛,这样咱也为奥运出一把力。”昌德松下定决心,从普及奥运知识开始,将家门口的胡同打造成一条兼具美观和科普性质的“文化胡同”。

  为此,他自掏腰包买来石灰和涂料,把门口长120米的小胡同粉刷一新,又将奥运知识、比赛动态图文并茂地绘制在墙上。这条短短的胡同也因此被邻居称为“奥运胡同”,引来不少人参观。看到大家对这些知识感兴趣,昌德松还主动当起了讲解员。

  从那以后,昌德松隔三岔五就重新粉刷墙面,不断更新内容,胡同从“一条”变成“连片”,宣讲“课程”也变得多了起来。

  为了让“文化胡同”的内容与时俱进,昌德松自费订购了不少报纸刊物,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胡同里被贴上了小广告,他就给小广告上的联系方式挨个打电话、发短信,摆事实、讲道理。没过多久,他收到了不少“道歉短信”,不仅“文化胡同”里的“牛皮癣”陆续消失了,整个社区墙面上的小广告也不见了踪影。

  在昌德松的专心经营下,寻常的胡同小巷“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学习基地。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社区居民、企业职工、在校学生慕名而来,仅2023年,昌德松就向前来学习的单位和个人宣讲了50余场次,受众3000余人次。

  近年来,在地方党委、政府帮助下,“文化胡同”不断改造升级,除了保留以前的平面绘画外,还融合了照片墙、3D立体画、立体浮雕、宣传刊板等形式,并接续打造了“红色文化胡同”“传统教育文化胡同”“社区文化胡同”“发展教育文化胡同”“妇幼关爱文化胡同”“时光印象文化胡同”等12条主题“文化胡同”,内容涉及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法德教育、关爱成长等方面。小小胡同逐渐发展为周边居民的“大课堂”,成为影响带动社区及周边群众践行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

  书香社区:处处有文化,人人爱阅读

  2010年开始,昌德松又有了新的想法:“怎样用好家里的藏书,让大家都爱上读书,打造一个‘从里到外’的文化社区?”为此,他将院子里用来出租的平房腾出来,利用家中现有的藏书办了一间免费开放的社区书屋。

  但这样一来,房子每月100元的租金没有了,还倒添了不少花销。面对老伴张英的埋怨,昌德松耐心地把自己的想法讲给老伴听:“我觉得,出一个好学生,比一个月多挣100块钱好。”张英嘴上唠叨,可书屋里的装修、维护,她一件也没有落下,老两口把书屋打理得干净整洁。

  慢慢地,越来越多周边的学生习惯了放学后到“昌爷爷”家看书,小小的书屋也渐渐热闹起来。对于孩子们,昌德松几乎有求必应——

  遇到书中看不懂的内容,“昌爷爷”耐心解答;想学书法、绘画,只要一句话,“昌爷爷”就乐呵呵地拿出笔墨,一笔一画地教;书屋里没有想看的书,列上书单,过几天,“昌爷爷”就能把书买回来……现在,这间社区书屋共有藏书5000余册,除了周边居民和单位自发捐赠的,大部分都由昌德松夫妇用退休金自费购买。

  “点着了炉中火放出红光,青烟起火光闪闪不同往常……”沿着“文化胡同”向深处走,“德松文化庭院”里,社区居民在二胡、扬琴、坠琴、鼓板等多种乐器的伴奏下,唱起了传统吕剧《红嫂》……

  这间由昌德松名字命名的文化庭院集阅览室、讲堂、娱乐室、展览创作坊、心理咨询室于一体,大家在这里学传统文化、演本地戏剧,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宣讲活动,小小的院落里,每天都有居民来来往往。

  虽然已经年过九旬,但昌德松仍然时常来到庭院里,围绕近期发生的国家大事,结合居民们的身边小事“开讲”。现在,在文化庭院里定期举办活动已成为社区日常。2023年以来,文化庭院共组织各类活动100余场次,服务群众超3000人次。

  看到“文化庭院”的品牌叫响了,昌德松又利用周边人流量大的优势,在庭院旁办起了“社区路边阅读服务站”,每天早上,风雨无阻地将自己订阅的各类报纸和十几本书刊摆上书报架供人们阅览。

  胡同里有文化墙,院子里有爱心书屋、文化庭院,在昌德松的带领下,现在的永兴街社区,人人都爱阅读,处处弥漫书香,行走其中,浓厚的文化氛围始终相伴。

  榜样力量:文明实践蔚然成风

  作为一名退休教师,昌德松始终关心关怀下一代的成长,虽然早已退休,但昌德松一天也闲不下来,孩子们的寒暑假期也成了他最忙的时间。

  莱西市水系丰富,每逢暑假,总有学生到水集街道辖区内的洙河和月湖水域周围游玩。“全国各地每年夏天都有游野泳溺水的孩子,放了暑假,孩子们在家里没人管,总愿意去外边玩水,真是放心不下。”昌德松说。

  从2014年开始,每年暑假一开始,昌德松就忙开了:先是组织“五老”一同撰写《致家长的一封信》,然后再把孩子们召集起来,一遍一遍地举例子、列数据,开展防溺水宣讲。最后,实在放心不下的他索性组织身边的“五老”志愿者成立防溺水安全巡逻队,两人一组到辖区水域周边巡逻防护。十年来,昌德松所在的社区学生中无一人溺水。

  新冠疫情期间,昌德松粉刷了抗击疫情主题墙绘,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用笔墨提振居民信心的同时,昌德松还坚持每天为周边六个检疫点送热水、姜汤和防寒药物。每天一早起来烧开12壶水,再顶风冒雪,踏着脚下湿滑的路把水送到各检疫点,昌德松一干就是五十多天。

  在昌德松的带动下,他的家庭成员纷纷投身公益服务中:老伴张英热心志愿服务,加入社区志愿者联盟;身为中学教师的女儿与家庭困难学生帮扶结对,免费辅导功课;正在上大学的外孙女将自己的专业书籍拿出来捐赠给社区书屋……

  更让昌德松欣慰的是,不少街坊邻居也自愿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成立起“德松”文化志愿服务队。大家发挥各自特长,参与到书画创作、矛盾纠纷调解、文艺表演中,还有人成为和昌德松一样的宣讲员,在胡同里的大事小情中,总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加入了“文化胡同”的打造之中,人人争当志愿者、传递正能量的文明实践蔚然成风。

  昌德松的胡同很短,短到只能容纳下几十户人家,这里的街坊邻居提起他的名字,就像提起自己的亲人一样亲切;这条胡同也很长,密密麻麻的字迹和彩绘刻画着一名老党员16年的坚持与坚守,无言地述说着他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只要我还能干一天,就要一天一天地干下去。”昌德松说。这条“文化胡同”因他而起,多年来,它就像一粒种子,经历风雨寒暑、岁月变迁,润物无声地成长成为全员参与文明实践的参天大树,在时光的流转中传承、延续。

记者: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