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风范 家风永传

周恩来侄女周秉德来青讲述周总理的家风故事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3-08-01 11:14

观众们被宣讲打动奉上热烈掌声。郭泰瑛 摄

周秉德为观众进行宣讲。郭泰瑛 摄

青年代表为周秉德献花。郭泰瑛 摄

 

  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几十年来,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感动、滋养了无数人。7月28日,青岛部分市民代表和青岛大学学子有机会再次重温他波澜壮阔的一生,聆听经历血与火的淬炼后他对初心、信仰的忠诚坚守——7月28日下午,由山东人才集团、青岛大学、青岛报业传媒集团、凤皇教育联合主办的“第二期凤皇大讲堂”在青岛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周恩来侄女、原中国新闻社副社长、全国政协委员周秉德受邀以“大公风范——周总理的家风”为主题,深情生动地讲述伯父的红色家风故事。

  人民总理爱人民

  人民总理人民爱

  “伯父一辈子都心系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周秉德12岁起跟随周恩来夫妇一起生活,耳濡目染十余年,看到了周恩来是如何时刻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心上,又体现于行动当中。周秉德在活动现场回忆,上世纪50年代,作为农业大国,新中国还没有充足的水利工程来支撑,水利建设是周恩来牵挂了几十年的事。1958年,他高举一面大旗,率领国务院各部委机关干部专门去十三陵水库劳动一周,在水库工地,他和群众们一样踏踏实实参加劳动,传送石料时手受伤流血,仍然坚持干活。

  1959年,周恩来在密云水库视察工程进度时,和指挥部的同志一起在窝棚里同吃、同工作;1959年,周恩来在石家庄郊外视察小麦试验田,和群众一同拾麦穗;1961年,周恩来到邯郸市武安县伯延公社调研,坐着小板凳同敢于直言的贫农张二廷亲切交谈……从周秉德分享的一张张老照片中,观众们看到,周恩来总是和人民群众坐在一起,群众的需求和困难是他最关心的事,也看到了“吾将公之天下,使四万万人共得而仆之,必不负所托也”的赤子初心。

  “1966年3月,邢台地震后,伯父三赴邢台,冒着余震视察震情,慰问群众。”回忆起邢台大地震,周秉德至今印象深刻。彼时,周恩来冒着余震赶到当地受灾最严重的白家寨大队慰问群众,在鼓励群众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时,他发现群众是正对寒风,就立即决定自己和群众调换位置,改为他迎风讲话,让群众背风而坐。在周秉德看来,伯父一辈子都把群众放在心上,真正做到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一片赤诚换来的是“人民总理人民爱”。

  伉俪情深志同道合

  坚持革命坚定信念

  “他们并非一见钟情,而是有着共同热爱国家的理想和追求。伯父曾和我说,要找的终身伴侣要经得住革命的艰难险阻和惊涛骇浪。”周恩来与邓颖超伉俪情深的故事曾经打动许多人。活动现场,周秉德谈起伯父和伯母之间真挚、深厚而浪漫的感情,也是感慨不已。

  1919年,邓颖超投身五四运动,同周恩来等共同发起组织进步青年团体觉悟社。后来,周恩来奔赴法国,探寻民族救亡图存之路。1923年,邓颖超在天津收到了周恩来从法国寄来的一张明信片,上面印的图案是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画像,明信片上写着:“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这是一封告白信。透过这封信,观众们看到了两人的爱情是有着共同革命理想的爱情。1925年8月8日,周恩来与邓颖超在广州结婚,开始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一生。

  在宣讲中,周秉德展示的一张夹有红叶、海棠、芍药的镜框照片吸引了观众们的目光。这张照片由她在2019年4月9日拍摄于西花厅。周秉德告诉大家,1954年,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瑞士日内瓦会议。会议期间,中南海西花厅院子里的海棠正处于盛花期,邓颖超惦念远在日内瓦的周恩来,便剪下一枝海棠花小心压好,连同枫叶一起装进信封,托参加会议的有关人员带去日内瓦。周恩来收到信后,从日内瓦寻到一枝芍药,同样压好,托人带回国交给邓颖超。后来,这些花叶被邓颖超装进镜框作为纪念。

  周秉德从伯父和伯母身上看到了最美的爱情,夫妻坚持革命、坚定信念、相濡以沫的言行也深深影响了她。

  避免亲属特殊对待

  亲侄女被伯父“盘问”

  “伯父曾经说过:‘我是国家的总理,不是周家的总理。’”在周秉德的记忆中,周恩来一向对自己的亲属要求很严格,从来不允许他们被特殊对待,甚至会主动要求他们在工作中职务要低、待遇要少,但是自己又常常用工资接济亲属们。

  谈及周恩来对家人亲属的“严苛”,周秉德还讲述了伯父两次对她自称“周某人”的故事。原来,周秉德初中毕业后,就读师范学校,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到一所乡村小学当老师。几个月后,北京朝阳区委机关急需党员,但当时小学教师中党员并不多,因此周秉德被调了过去。“伯父知道后,严肃地问:‘秉德,你到机关工作,是不是因为我周某人的关系?’”周秉德说,她从小到大很少见周恩来如此严肃。后来,她在机关兢兢业业一干就是10年,工作深受好评,在此期间,周恩来和邓颖超没有为她说过一句话。

  周秉德结婚后随丈夫到外地工作了多年,后来又被调回了北京。她去看望伯父时,周恩来一见面又严肃地问她:“你调回北京,是不是因为我周某人?”还是邓颖超帮忙解释,得知她是随丈夫正常调动,周恩来才不再“盘问”侄女。

  周恩来一心为公、不搞亲属特殊化的作风也深深影响了周秉德。作为人事岗位负责人,她从不为家人安排工作,甚至亲儿子也不行;她主动放弃分房机会,一直住在公婆留下的老房子里……“伯父说,我们共产党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不能为家人谋私利。他一直是这样做的。”周秉德感慨地说。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张琰

  ■相关链接

  青年代表互动交流 汲取奋进不竭动力

  在本次大讲堂活动中,已经86岁高龄的周秉德一口气讲了2小时20分钟,中途未休息。她的宣讲被观众们情不自禁的掌声打断了十余次。通过周秉德的宣讲,观众们再一次与伟人拉近了心的距离,感受到一种深厚的心灵感召,并真切体会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家国情怀和光辉人格。

  “请问您认为,当下我们青年人最需要学习、具备周总理哪些精神品质?”此次活动还专门设置了问答互动环节,观众代表高铭辰向周秉德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周秉德说,周恩来在年少时就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在她看来,对于现在的青年人而言,博览群书、奋发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素养仍然非常重要,青年人依旧需要肩负起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很高兴有这样一次机会聆听周老的讲座,听完后,周总理可亲、可敬、可爱的形象又鲜活地出现在我的面前。”高铭辰说,周秉德的回答也将成为他继续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不竭动力。

  据了解,“凤皇大讲堂”由山东人才集团、青岛大学、青岛报业传媒集团和凤皇教育共同主办,致力于打造青岛文化“最高殿堂”。每月1至2期活动,将邀请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驻外大使、学界泰斗、文化名流等担任主讲嘉宾,面向青岛广大青年、党政干部、驻青高校师生、双一流高校青岛校友会等群体进行宣讲。

记者: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