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青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海洋强省”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18-01-30 09:21
   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挥海洋资源丰富优势,开拓海洋强省新途径。全国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青岛西海岸新区、蓝色硅谷……省政府工作报告里关于海洋强省的部署安排,青岛可谓“浓墨重彩”。
 
   如何实现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如何利用好已有优势建设海洋强省?如何以科技引领海洋强省建设?住青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此展开热议。
 
   既要重科研聚人才搭平台,也要重视科技成果转化
 
   “打造海洋强省的先导区,科技成果转化将是重要一环。”谈到青岛蓝谷的海洋科创优势,省人大代表、即墨区区长、青岛蓝谷管理局局长吕涛底气十足。
 
   他说,目前,青岛蓝谷已聚集了包括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等22个“国字号”海洋平台,山大、北航、川大等22所知名大学的校区和研究院也已落户,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和可燃冰等项目,已形成了产业转化的基础。下一步,青岛蓝谷将重点推进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信息技术等科技成果转化,实施“345”工程。
 
   吕涛说,未来三年,青岛蓝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争实现3个“100”,即实现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00项,企业产值100亿元,可用于成果转移转化的投资基金规模100亿元。“青岛蓝谷将构建涵盖‘发现-评价-培育-推进’四环节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大力实施‘345’工程,即按照‘全链条、全要素、全社会’三项基本原则,开展深化科技合作、培育产业集群、搭建服务平台、创新体制机制四项重点工作,推动产业培育、主体培育、运营体系建设、投融资体系建设、人才培育引进五个专项工程,建设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为海洋强省建设提供动力支撑。”
 
   海洋强省需做好顶层设计
 
   面向全球拓展海洋发展战略空间
 
   “山东的海洋优势主要在海洋科技方面,但是现在这种优势在逐渐减小,全国来看大家都在发力、奋起直追。”省人大代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军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29所名牌大学在筹建海洋学,其他方面比如涉海的装备制造业等优势在南方地区。”
 
   于洪军表示,开拓海洋强省新途径,有关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和长期谋划。“山东要居安思危,保持优势;还要引进人才和技术,追赶其他地区好的方面。当然一步做全也不现实,要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对重点发展的海洋科技和产业做好规划,从而带动上下游产业。”
 
   省人大代表、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鞠传进说,开拓海洋强省新路径,就要以产业开发、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为重点,深化海洋发展多领域深层次全球合作,建设实力强劲、特色鲜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海洋强省。
 
   “要充分发挥山东省的海洋发展基础与优势,面向全球拓展海洋发展战略空间如建设深远海-极地勘探开发服务基地,加强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海洋发展合作等,推进与国内重要沿海区域的分工合作,参与环渤海地区海洋发展“一体化”进程,密切与京津冀及雄安新区的海陆战略协同等,注重省内陆海统筹布局和协调发展如延展河海统筹、岛海统筹、陆岛统筹、港城统筹空间布局,实现陆海事业发展的多维度、大空间、跨尺度统筹,不断优化海洋强省建设的战略空间布局。”
 
   大力发展海洋大数据技术
 
   打造全产业链协同走向“深海”
 
   近年来,全球海洋数据量急剧增长。如何利用大数据相关技术,对海洋调查大数据、海洋观测大数据、海洋计算大数据和海洋网络大数据进行快速、及时地分析、处理和产业化,实现面向个性化服务的海洋大数据系列产品,以保障我国海洋大数据服务产业健康良性的发展,成为智慧海洋大数据系统建设的核心问题,具有重要的长远战略意义和现实产业价值。
 
   对此,省政协委员、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魏志强说,应该依托透明海洋等国家各类重大计划所汇聚的海洋大数据资源等优势资源,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计算技术,打造山东海洋大数据综合信息服务产业链,形成覆盖深蓝水文气象、深蓝航运、深蓝渔业、蓝色药物、深蓝装备、蓝色生态、蓝色健康、深蓝旅游等内容丰富完备、市场千亿级的智慧海洋大数据信息产品体系,服务于国家海洋国防安全、海洋经济安全和生活健康安全。
 
   “大数据技术、海洋运输、海水养殖、海洋监测、海洋渔业等行业,都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省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松表示,应该建立走向深海的全产业链条,在已有的产业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实现相关深海产业的协同发展。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