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更高水平开放

“为青岛培育未来”系列述评②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0-11-24 10:40

开放是青岛的最大优势。

回溯过往,改革开放40多年来,青岛踏着国家开放的步伐,正是在一次次开放机遇的把握中实现了一次次的腾飞;培育未来,青岛也只有不断深化更高水平开放,才能为城市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开启了更高水平开放的新征程。当下的青岛,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双节点”的独特价值,面临开放发展新的重大机遇。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机会不是要来而是已经到来。我们的状态、意识、本领、眼界,决定着我们是抓住机遇,还是无视机会。青岛曾经与机遇失之交臂。数字化和消费互联网机遇的错失,迟滞了青岛产业升级的步伐,拖慢了城市发展的节奏,削弱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其实,在起步之初,在萌芽状态,电子信息、移动互联、甚至生鲜电商等产业,青岛起步都不晚,并不是没有机会。

要紧紧把握“双循环”这一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我们一定要有唯恐失之交臂的紧迫感,加强谋划顶层设计,找准基本路径,用市场的打法、资本的打法,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强,下好开放的“先手棋”,真正用更高水平开放带动更高层级创新,倒逼更深层次改革,不断增强城市发展的竞争力。

青岛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开放的比较优势。全球化的当下进程中,出现了逆全球化思潮泛起、外部需求疲软、跨国公司近岸布局等新特征,但开放、融合的大势并没有改变。不久前RCEP成功签约,当今世界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启航,让人们再一次在阴霾中看到光明和希望,表明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是大道、正道,仍然代表着世界经济和人类前进的正确方向。把握大势,能不能推动青岛在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中乘势而上,关键就在于要充分把握青岛在“双循环”中的比较优势。

从国内大循环看,青岛既是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有着较强的经济、科技、产业实力,又是“北方第三城”、黄河流域的经济出海口,是推动黄河流域东西互济、陆海联动的重要平台,拥有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双节点”价值,对促进各类市场资源要素加速流动、循环、联通有着独特的枢纽作用。从国内国际双循环看,青岛作为东向日韩、西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具有“联动陆海、互济东西”的“双节点”作用,可以说,在新发展格局中,青岛既是内外双循环的“双节点”,又是国内东西南北大循环的“双节点”。只有牢牢把握“双节点”这一比较优势,只有始终从这一比较优势出发谋篇布局、创新突破,才能不断为城市的未来拓展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青岛要充分彰显特色,用足用好比较优势。更高水平开放就是“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它不是一些协定、政策的杂凑,而是要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体制机制。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双循环”的核心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它不仅是进出口贸易、FDI(外商直接投资)等狭义上的循环,更包括人员、技术、产业链、货币、信息与数据等诸多方面的循环,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循环要畅,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消除资源配置的扭曲,破除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疏通供给和需求的传导机制。要按照市场的逻辑,把劳动力、土地、金融等资源配置到生产效率更高的领域。在产权激励、市场准入、市场出清等诸多重点环节大胆突破,最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要在这些领域实现全面突破,青岛就必须在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国际客厅等开放平台建设中,开展更多差异化探索、首创性改革,争取更多制度创新试点。要积极对标上海、深圳,明确改革的重点任务,发挥功能优势、平台优势,构建起更高水平的开放型产业生态,让青岛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塑过程中重要的战略节点,让青岛成为危机中全球资本安心、放心,谋求发展的最佳舞台。

青岛要进一步提升开放意识、开放素质和开放能力。开放是全方位的,既有最具象的经济贸易、政策措施,也有更抽象的思想观念、精神气质。我们不能囿于传统的思维框架,不能简单复制他人的样板,而应切实增强开放的素质和能力,善于运用改革的方法论,拿出更多务实举措,抓投资、引项目,搭平台、建生态,让开放发展、创新发展理念成为我们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模式。在推动开放发展的过程中,要有强烈的引领胶东经济圈和沿黄九省区发展的场景思维和担当意识。青岛“走出去”代表的是胶东经济圈五市,代表的是沿黄九省区的港口门户和核心城市,邀请各类资源要素到青岛来,辐射的也不只是青岛,而是胶东经济圈、黄河流域乃至整个北方地区。这样的格局和尺度才是青岛在“双循环”中应有的价值体现。

高水平开放是永无止境的。注视经济增长的漫长曲线,每一次向上的升腾,都发端于一次重大的开放。青岛更辉煌的未来,一定就在当下,就在我们每一个坚实的开放举措中培育。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