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化志愿服务渐成常态

来源:中国文化报发布时间:2016-09-09 14:49
    近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强调,各地要以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和革命纪念馆为平台,稳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志愿服务站点建设,广泛吸引志愿者参与文化志愿服务。近年来,在山东,文化志愿服务已成为全省推进文化服务均等化、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志愿者的忙碌生活
    8月底的一个傍晚,山东省文化馆的小广场上人头攒动,该馆策划的“百姓大舞台”文化惠民首场演出开演在即。台下已经换上演出服的李俊华忙里忙外,搬桌子、试音响,天气转凉,他却满头大汗。李俊华是山东省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也是一名资深文化志愿者。平时除了在馆内从事曲艺的保护传承等工作外,他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参加志愿活动上。从常年参加“春雨工程”山东文化志愿者边疆服务活动到下乡指导曲艺爱好者,李俊华说:“为了文化事业,乐在其中。”
    近年来,山东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度逐年增加,民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工作量的增加,让山东各地文化部门的负责人非常挠头,而文化志愿者的出现则有效缓解了这一难题。
    在山东博物馆,对馆内展出的藏品故事不了解,没关系,有志愿讲解员;对馆内的展厅、展位设置不明白,没关系,有志愿讲解员。
    年近耳顺之年的宋玉玲,退休后一直在山东博物馆从事志愿讲解员工作,至今已有数年。宋玉玲记得,自己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伍没多久,就赶上了“国际博物馆日”。山东博物馆举办了多项活动,急需志愿者队伍来补充力量。为讲解好馆内的“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宋玉玲多方查阅资料,她生动活泼的讲解方式,受到诸多观众的好评。
    山东省图书馆馆馆长冯庆东评价,相比于公共文化场馆的固有服务团队,文化志愿者纵然在专业水平上有所欠缺,但他们很有热情。“其接地气的服务方式,正是吸引群众走进公共文化场馆的优势。”
    品牌服务广受好评
    任何活动的开展,有了品牌效果会更佳,文化志愿服务也不例外。这几年,借助国家系列政策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东风,山东多个地方的文化志愿服务摆脱了“散兵游勇”状态,开始朝着品牌化方向努力。
    在邹城市,当地将文化志愿服务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打造出“幸福文化快线”品牌,广受基层群众欢迎。邹城市文化部门负责人介绍,相比传统的文化志愿服务,“幸福文化快线”借助互联网,让群众能直观地了解当地开展的志愿服务品牌。群众通过网络在志愿服务菜单里“点菜”,市文化馆根据文化志愿者情况及时安排,确保了服务的针对性和便利性。
    济南市群众艺术馆于2014年开始探索文化志愿者对口下乡指导活动。某个乡镇爱好吕剧的群众多,艺术馆就派吕剧志愿者;某个乡镇爱好曲艺的多,艺术馆就派曲艺志愿者。“群众艺术馆人员有限,文化志愿者的出现,对补充馆内专业力量的不足非常有帮助。”济南市群众艺术馆馆长马迎春说,通过在基层设立辅导点,安排文化志愿者定点培训的方式,泉城各县市区的群众文艺队伍从数量到水平,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开展和鼓励文化志愿服务,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的有效补充。”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涂可国认为,动员专家学者、艺术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文化志愿服务,打造文化惠民品牌,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保障措施日益完善
    山东对文化志愿服务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近几年一直在逐渐完善。
    目前,山东省及17市均成立了由文明办牵头、有关部门组成的志愿服务活动协调小组,建立了文明委统一领导、文明办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志愿服务领导体制。2015年6月,山东省志愿服务联合会的成立,标志着山东省志愿服务工作由行政主导向社会化发动的重要转变。
    推进文化志愿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的同时,山东也在逐渐延伸文化志愿服务的对象和领域。在日照市,当地将文化志愿服务与文化扶贫工作有机结合。日照市文化馆提出“我为山村种文化”活动品牌,每周定期组织文化志愿者到日照市的山区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受到贫困山区人民的欢迎。
    “近年来山东的文化志愿服务势头向好,与各级政府的保障措施密不可分。”涂可国建议,下一步各地应从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的角度出发,构建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通过完善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提升社会对文化志愿服务的认知。同时他还建议,应加强对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能力;多组织文化志愿队伍下基层,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提高服务的精准度。
    目前山东正在筹建全省性的文化志愿者服务中心,将通过发挥省级平台的协调作用,统筹全省的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注入新的活力。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