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让古籍藏用兼顾

来源:中国文化报发布时间:2016-10-10 14:56
    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古代典籍才能为今所用、涵养更多的读者。如何让这些“沉睡”的经典便于披览研读,从而达到“继绝存真、传本扬学”的目的?近年来,济南市图书馆坚持藏用兼顾的古籍保护与开发原则,重点保护了一批具有馆藏特色尤其是反映济南历史变迁的方志与文献,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传承、传播。
    破解古籍藏与用的矛盾 
    走进济南市图书馆4楼的古籍书库,整齐摆放的古籍函套、橱窗里为读者展览展示的古籍作品,让来到此地的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古籍距离日常生活并不遥远。“一直听说这里的文献很多,现在查阅方便了,顺便过来看看。”9月23日,市民刘跃其拿着一张检索目录,向工作人员询问。
    古籍是一个图书馆馆藏书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体现其特色的重要标志。但随着年代的延展,古籍的老化或损毁是各地图书馆古籍保护中面临的问题。
    济南市图书馆馆长郭秀海介绍,该馆收藏古籍文献资料14万余册,包括善本1000余种、1万余册,资源总量十分丰富。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部分古籍尤其是较多的济南地方文献,由于馆藏基本都是每种只有一套或一册,再加上纸张老化、文字缺失等原因,已不能提供给读者查阅。
    如何解决藏与用的矛盾?随着对古籍保护的逐步深入,济南市图书馆逐渐破解了这一难题。“近年来,济南市地方财政陆续划拨300余万元用于图书馆古籍保护,我们不仅有《守令懿范》等7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同时还对馆藏古籍资源进行普查及登记,制定了将馆藏古籍及‘民国’时期地方文献有计划、有选择地分期、分批再版规划。”郭秀海认为,相当大数量的方志、名人信札、古籍孤本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这些内容留下来、传下去,对古籍资源进行整理与挖掘不可或缺。
    挖掘济南地方文献价值
    在济南市图书馆古籍书库正中央的展区,有序地展陈着《济南快览》、《济南指南》、《济南大观》等典籍,其中引人注目还有《历乘》、《齐乘》、《济南金石志》等6种济南地方志文献,这6种文献正是济南市图书馆按照古籍再版规划于今年整理出版的部分成果。
    济南市图书馆古籍部主任普武胜介绍,该馆对济南本土文献的收集与整理是个长期的过程,馆藏文献中的济南地方典籍一部分为图书馆建馆时购买得来,一批来自于济南市解放时政府部门转交,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捐赠。而今,这些古籍都成了名符其实的“镇馆之宝”。像此次集结再版的《历乘》一书,是明崇祯六年刊刻,是历城县志类志书中最早的刻本;《齐乘》则是目前已知我国最早取“乘”为名的方志,为元代名志,记载了金元时期济南小清河与大清河联运的情况,还对济南泉水的情状、流布作了生动描述,济南“七十二泉”名闻天下,亦是《齐乘》之功;《济南金石志》是系统总结济南地区金石文字的专志,《历城金石志》述录历城县上起夏、商、周三代、下至明清的金石内容,两书均从金石传承的角度,为世人提供了裨补历史缺漏、考证文化沿革的翔实资料。此外,《华泉先生集选》是济南名士边贡的著名文集;《历城县乡土调查录》被称为“民国以来历城简略地志”,记述了民国元年至十五年间历城县有关社会、典章等诸多方面的概况,均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当下的社会发展中,除了当代编纂的地方志外,许多古代、近代编修的地方志也越来越受重视。通过兄弟图书馆的帮助,我们利用影印技术将这6种济南地方文献重新再版,以期真正实现古籍的研究价值和使用价值。”郭秀海说。
    “太珍贵了,太好了。”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作为研究济南历史的专家,常在工作中用到古代方志,但和很多研究者一样,时常苦于无法查阅。“济南市图书馆的古籍再造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一方面为文史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翔实、可供推敲的史料,同时也解决了许多古籍无法浏览、难以为读者服务的问题。”李铭说。
    多角度开展古籍保护工作
    济南市图书馆是全国精神文明单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现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7种、省级珍贵古籍名录312种,金石、拓片、碑帖等2000余种,山东地方志260多种,在做好日常图书借阅工作的同时,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古籍保护,是该馆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推进优秀文化传承的一项重点举措。
    按业界较为公认的说法,古籍每借阅一次至少缩短60年的使用寿命。”郭秀海介绍,为此,济南市图书馆引进了非接触式扫描设备,在满足读者借阅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古籍借阅中的损坏。另外,该馆还设有专门的古籍修复室,由专人负责古籍修护及培训,通过检查纸张破损、污渍,清洗书页,处理虫眼,制作函套及各种查缺补漏工作,让许多已遭到破损但又十分珍惜的古籍重见天日。“古籍修复工作既需要恒温、恒湿、防虫等专业技术的支持,又要求修复人员具有超强的能力与耐力。下一步,济南市图书馆将不断探索古籍保护路径,更好地发挥其对于文化传承的作用。”郭秀海说。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