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活动的源头在基层

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探索基层“造血”功能

来源:中国文化报发布时间:2016-10-10 14:58
    上海市崇明区庙镇的芬芳艺术团近两个月来忙得不亦乐乎。该团根据庙镇永乐村村民陈金德真人故事改编的大型原创沪剧《晚娘》首演成功后,被崇明区文广局列入区级文化资源配送名录中,成为公共文化配送的平台资源。短短两个月内,该剧就成了全区18个街镇公共文化配送的热门点单项目,共计40余场的巡演,让这部原创沪剧在崇明岛闻名遐迩,赢得了广泛好评。
    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机制经过3年来的探索实践,现已基本建成了一个层级分明、资源互补、上下互动的“市、区、街镇”三级配送网络格局;而市民最关心的公共文化内容供给,也实现了面向基层、多种渠道的转变。今年,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在夯实平台、强化服务的同时,开始加强各区、街镇的共同参与,进一步推进配送主体的培育。崇明出现的由群众业余团队创演的热门沪剧《晚娘》,就是增强基层造血功能的可喜成果。
    百姓舞台实现从自我娱乐到自我教育的转型
    金秋9月,上海市松江区“市民艺术大课堂”秋季报名热情不减,成功入围的市民可以用“幸运”来形容。令人惊讶的是,如此受欢迎的艺术课堂的老师并非专家、名人,而是从松江百姓大舞台走出来的“百姓明星”。
    公共文化配送体系中,除了节目之外,另一个配送重点就是文艺指导员。然而,以往单靠政府配送的文艺指导员,无法满足各社区的需求。“市民也是社会的主体,他们中不乏多才多艺者。我们应该让市民参与进来,激发市民自身的活力,来缓解文艺指导员短缺的问题。”松江区文化馆馆长陆春彪这样表示。
    于是,松江区搭建起百姓大舞台,每年通过各项赛事产生10位明星,一个艺术门类一位。报名、展示、选拔、培训提升、反哺……诞生在这个舞台的迟博,如今就被聘为“市民艺术大课堂”的讲师。目前,百姓大舞台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自循环机制,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愿景。经过6年的打磨,从最开始组织这些“明星”为社区、基层送演出,到为他们请老师进行专门培训,再到开办“市民艺术大课堂”,直接聘请这些合格的“百姓明星”作为指导员,成功实现了百姓从自我娱乐到自我教育的转型。
    百姓大舞台还挖掘了不少优秀人才。“70后”的顾伟强曾是一名国企员工,业余时间学过摄影,拍过许多松江本地风情照片。松江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王倩原是外企管理人员,从小热爱舞蹈。两人都是百姓大舞台上的明星,恰逢区文化馆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招人,因而顺理成章地成为群文干部。他们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也用自己的才华和热情充实了群文队伍,让更多群众从中受益。
    在“两个六点半”中创新群众自治模式
    金山区的农村居民历来有清晨喝早茶、傍晚在晒谷场闲聚的习惯。随着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民从农业劳作中得以抽身,这两大场所却有演变成非法传销点、赌博迷信滋生点的不良倾向。针对这一现象,金山区诞生了“两个六点半”的群众工作法——早上六点半将文化送到茶馆、村居活动室,傍晚六点半则送到广场。
    最早实行“两个六点半”工作法的金山卫镇18个村居,有将近40个茶馆和30多个广场。如何丰富这些群众聚居场所的文化活动?单靠市、区两级配送是无法解决的,大型演出也无法在这些地方进行。文化志愿者就成为最活跃的文化资源。家住金山卫镇金康居民区的周勤华素来喜爱文艺,是生态音韵《金山卫·田山歌》的骨干舞蹈演员,被金康居委会选为居民区文体宣传志愿者服务队负责人。金康居民区是全区最大的动迁安置小区,居民原先都是农民。在周勤华的带动下,有上百人加入了广场舞队伍,广场每到晚上挤满了人,男女老少随着欢快的音乐扭腰伸臂,充分享受着舞蹈带来的健康和快乐。同时,她还挖掘了一批有跳舞潜质的群众,组织成立了“康馨舞蹈队”,走出小区,参加各级部门举办的文体比赛,在上海市民文化节金山卫镇舞蹈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金山区文化馆与赵志刚、孙徐春、潘佩琼等戏曲名家和电台主持人葛明铭联袂成立了各自的名家工作室,通过“名家带明星”的方式,提升基层业余爱好者的艺术水平,使后者成为群文舞台的主角。此外,金山区还组建了文化小金灵志愿者团队,分别承担秩序维持、讲解、执法巡查、文艺辅导、图书整理、导读等志愿工作,推进群众演、群众看、群众维护秩序的群众组织自治模式。事实证明,公共文化配送不仅要送,更要培育群众,激发群众的活力,挖掘群众中的文化资源,才能找到公共文化配送取之不尽的源泉。
    文艺活动进楼宇专业演员进社区
    抓住午间一小时让文化进楼宇,是黄浦区公共文化配送的特色。区文化馆馆长孔晓敏介绍,以前一直是由政府部门配送文艺活动进楼宇,今年他们开始把这项工作交给黄浦区扶持的一个青年公益组织——上海市海燕博客公益发展中心“海韵旗袍会”。这是黄浦区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专业化、社会化管理的必要一步。
    海韵旗袍会整合了旗下17个社团资源,设计了多项适合白领特点的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当旗袍遇见二十四节气”活动,让楼宇里的年轻白领穿旗袍来了一场旗袍秀;暑假期间,海韵旗袍会又设置了亲子手工活动等。这些午间一小时的“文化快闪”,适合白领实际需求,场场预约爆满。孔晓敏说:“目前这个项目正在几个试点运行,待成功后,全区将继续推进文化进楼宇的项目化运作,将阿卡贝拉、小型室内乐等白领欢迎的项目逐步引入。”
    长宁区则将辅导员配送项目打包给长宁区文联。区文联利用自身影响力,广泛动员各专业院团的老师、演员走进社区,辅导社区团队。原本最受欢迎,也最为稀缺的舞蹈辅导员,如今借助区文联会员单位中舞蹈院团多的优势,每个街镇至少有3名舞蹈辅导员。全区社区舞蹈队很快取得了丰硕成果:天山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长宁文化艺术中心合作的群舞《楚嬛别歌》获得2016年上海群文优秀新人新作奖,仙霞街道舞蹈《绽放》参加了2016年曼舞长宁舞蹈季展演……
    几度寒暑,春华秋实。基层造血功能的增强,正不断夯实整个公共文化配送体系的基础。如今,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体系正日益健全完善,更多基层单位意识到充分发挥群众文化艺术自身活力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公共文化配送不仅要围绕政府公转,还要以市、区两级配送资源带动基层群众艺术素养的提升,反哺群众,培育、引进合格的配送主体,从而形成良性自转。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