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文化拓宽致富路

来源:中国文化报发布时间:2017-07-12 16:36
 
        “刺抓头发石绊脚,有女不嫁狮河郎。”上世纪80年代,云南大理剑川县甸南镇狮河村水、电、路不通,是个典型的贫困村。如今,狮河村通过发展木雕,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路而变身富裕村。这也成为近年来云南以文化引领群众致富的一个缩影。
    木雕出国不是稀罕事
    木雕虽然是狮河村的传统手工艺,但上世纪80年代村里从事木雕行业的村民不足10户。当时木雕一行收益比较低,一般木雕工一天5元,而且会木雕的人也不多。家住狮河村的云南省级非遗传承人张月秋木雕手艺学成后广收徒,徒弟又带徒弟,基于这种“传帮带”的传承模式,狮河村从事木雕的人逐渐多了,上世纪90年代狮河村木雕开始红火起来。
    木雕火了,但诸多问题也随之浮现。张月秋说:“随着木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也带来价格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恶性竞争等问题。”对此,当地政府部门多次找到张月秋沟通,希望狮河村能成立一个集团或者协会。2004年7月,张月秋召集村里108家木雕大户商量成立木雕协会,众人对成立协会的想法十分赞同。通过政府引导,2004年8月,由张月秋个人出资4万元,正式成立剑川县狮河木雕工艺协会(以下简称协会)。
    张月秋担任协会会长,并确立了“协会+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以农户为依托,吸收农户为协会的理事和主要会员,并制定了“五统一”的协会章程,即统一图纸、统一订货、统一产品验收、统一价格、统一商标。狮河村木雕行业进入规范代时期,而且活儿更多了、业务范围更大了。协会刚成立时,就接到一个云南丽江束河古镇建设的400万元大单。张月秋说:“这样的大单,之前单凭一个人或者一个厂是接不下来的。”2007年,在当地政府部门帮助下,协会又接到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500万元定制木雕门窗的大单。
    如今在狮河村,木雕出国已不是什么稀罕事,狮河木雕品牌先后打入日本、美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不少木雕企业和个人在国内乃至国外参展,拓宽了视野,开拓了市场。
    传承创新传统手工艺
    为什么狮河村的木雕越来越受欢迎?这与保留传统手工艺的同时不断创新分不开。木雕艺人不仅在继承传统上下功夫,也在题材、品类、技法等方面全方位探索。
    根据市场需求,狮河村木雕产业引进机雕提高了效率。有了机雕不代表放弃传统手工艺,相反,一些年轻人还很愿意学习手工雕刻,因为手工雕刻的产品更值钱,像两层花、五层花等木门窗的雕刻无法使用机器,只能手工雕刻。“有些顾客选价格低一些的机雕,有些顾客选手工制作,有些顾客选机雕加手工雕,我们会按照顾客需求来进行制作,机雕和手工雕并不冲突。”张月秋说。
    除了大件雕刻产品,烟嘴、木梳、手串等小件物品也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狮河村的木雕花色品种已从2004年前的50个品种增至工艺挂屏和座屏系列、古建筑及室内装饰装修、旅游工艺品小件等6个门类260个品种。“家家户户做木雕,男女老少齐动手”是现在狮河村的真实写照,狮河村602户农户中有578户农户从事木雕生产,在其带动下,剑川县从事木雕行业的有2.1万余人。
    在人才培养上,除了“传帮带”,在政府部门引领下,协会积极与大中专院校合作,以专题培训班、专家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木雕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了木雕从业人员的技艺水平。
    据统计,近年来,狮河村人均年收入持续增长,2004年狮河村人均年收入5500元,2013年为1.9万元,2016年达2.2万元。目前,剑川县已建成融木雕、文化、旅游于一身的剑川县狮河木雕片区,开发打造了集木雕生产、销售、休闲旅游为一体的营销区域。2010年,全县木雕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2015年达2.83亿元。
    文化惠民与扶贫攻坚协同发展
    在云南,像狮河村这样依靠文化资源脱贫致富的并非一例。近年,云南省文化厅按照中央和云南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进一步树立文化价值观、文化发展观和文化作为观,立足实际、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文化惠民与扶贫攻坚协同发展的路子。
    云南省文化厅积极与旅游、商业和金融部门合作,鼓励支持贫困地区依托文物和非遗资源进行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利用,腾冲和顺、景洪傣族园、禄丰黑井、丽江束河、建水团山等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保护和开发,带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业发展。2016年9月,云南省文化厅与云南省商务厅、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在昆明举办“云南乡村文化节”,“线上(网络)+线下(展会)”集中推介云南乡村特色产品。在“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中,云南注重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积极探索“文化惠民示范村”升级版——文化农庄建设,到2015年底共安排经费1000万元用于5个文化农庄试点,景洪市曼掌文化农庄和澜沧县老达保文化农庄建设已见成效。
    目前,云南省共成立各类农村文化产业合作社300多个,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产、供、销”一体化的市场模式和“技能培训+骨干培养+品牌培育”的效能机制,销售企业发展到7000多家,涌现出建水紫陶、鹤庆银器、会泽斑铜、石林彝族刺绣、永仁苴却砚、个旧锡器、大理石器、剑川木雕等品牌。
 
   
 

记者:管理员